学习蒋南翔的教育思想,迎接清华大学的新世纪

张孝文

2011年4月

在迎接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这100年来的光辉历程,清华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事业、为新中国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我们为此深感骄傲的同时,也更加怀念在清华历史上为学校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们。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老校长蒋南翔同志。

我是1952年秋季入学的,南翔同志是1952年底来校任职的。从那时起到1966年文化革大命开始,在主持清华大学工作长达14年之久的实践中, 他一直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兴办高水平大学和培养有用人才的道路。他在清华大学的实践,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思考。他在领导清华大学工作时期发表的有独特见解的文章和讲话、生动的口号和提法以及工作中开创性的举措,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加深了我们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认识。

在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文革”前清华培养出来的一代大学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四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不少人成了他们所在战线和单位的骨干,现在这一代毕业生的极大多数已经退出第一线工作岗位。我们完全有条件说, 蒋南翔校长一整套教育思想的正确和可贵,已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 被广大毕业生的成长和实践的历史所证明。蒋南翔的教育思想对今日清华的工作仍然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蒋南翔的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着重在贯彻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方针上,就他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在清华大学的实践作一些回顾。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正式阐述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随着这一历史时期的推进和不同阶段的深刻变化,教育方针的内容和提法是有发展和赋予新意。在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重申了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表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虽然有区别,但是在教育为什么服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这些教育根本问题上,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蒋南翔认为在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当时作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的清华大学,就是要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工业建设干部” 的任务。1956年他在一个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该是培养“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清华大学的工作中,他始终把年轻人的健康成长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形象地说就是要培养和造就 “红色工程师”,而且要“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德才兼备”作为衡量人才水平和素质,作为教育普遍性的要求和目标从来是大家所能接受的。但蒋南翔并不一般性地提倡“德才兼备”,他认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作为对人才要求的德育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蒋南翔同志明确指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又红又专,而具体到像清华大学,当时作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应该把“红色工程师”作为培养目标,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毫无疑问,工业建设战线是清华毕业生的主流去向,“红色工程师”也是极大多数清华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应该尽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蒋南翔有远见地认识到青年学生作为个人是有差异、有区别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也会有变化,所以,虽然大多数毕业生的起始岗位是工程技术工作,但不排斥其中一些人将来能成为“科学家”和其他战线上的杰出人才。在学校也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蒋南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像林家翘这样的学者,就不能认为教育改革是完全成功的”。在“反右倾”年代,当他得知在学生思想工作中出现简单化,基层工作中有对那些崇拜像爱因斯坦这样名人的学生进行非难时,他立刻告诉我们,要纠正这种现象。他说:“毕业生中能出像爱因斯坦的学者,那是清华的光荣,那怕是皮因斯坦也好啊!”所以,他一方面痛惜清华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理工分了家,同时又积极组建了若干个应用理科专业。他强调清华大学的5年制和其他4年制本科学校的区别,是要把功夫放在加强基础课和毕业设计上。他认为一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毕业生,将来很可能被挑选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们在青年时代就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学生中组建了像学生政治辅导员、学习尖子、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等不同的“代表队”。

蒋南翔认为:所谓“红”,主要是指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是爱国、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集体主义精神和敬业的品德。在“红”与“专”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通过参加恰当的社会实践及教育活动来提高思想觉悟和修养,但并不是要用大量时间去参加政治活动。他希望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和政治活动时间能限制在每周六小时以内,他强调学生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他形象的举例说:“‘红’和‘专’的关系, 就像你从清华西门出发去颐和园,你得经常抬头看看万寿山是否还在前面,这就是你的方向,但你大量时间是走路,应该是花在一步一步走路上”。“专”就是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不仅有“面包”还要掌握“猎枪”。他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 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他说:即使你是满腹经纶,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个两脚图书馆”。所以,1958年当水利系的毕业生参加了密云水库的工程设计取得显著成绩,其他系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也出现了不少能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建设问题时,他非常高兴地要求我们把其中六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作了总结介绍。他把教学过程的这一重要改革,提高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在《红旗》杂志(当时的中央党刊)上专门撰文。这以后“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正式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

在德育的要求上,他主张对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各按步伐,循序前进” 。他著名的上“三个台阶”论,完整地表达了他对在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原则。他说:爱国,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第一个台阶;第二个台阶是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条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同学是可以做到的;第三个台阶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做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这当然是少数,但只要努力也是可以达到的。在实际工作中他强调要正确地估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于思想进步、学习好,已经具备条件的学生要及时把他们吸收入党,这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当时学生中要求入党的人数很多,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学生党员比例一度下降,甚至还不如解放前夕清华大学的地下党的比例,他认为这不是正常现象,不符合学生中的实际情况,他要求党委有关部门研究原因,并充实力量,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使这种局面较快地有了转变。

他倡导“红专统一”, 相信“红”与“专”不仅不矛盾, 而且可以相互促进。南翔同志认为思想觉悟高,有崇高理想,就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应该能促进学习,业务上进步也能快。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是认识社会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认识自然的规律、指导学术研究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直到他病重住院时我去看望他,他还和我讲这个意思, 他说:“清华不少同志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一生倡导的这个方向,现在并没有取得普遍的共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他主张青年学生要学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知识,他自己亲自给学生上哲学课,他讲解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所以深受同学欢迎。我有幸曾为他担任过一个班的辅导教师,受益匪浅。他认为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从“矛盾论”、“实践论”入手,同时再选读一些原著。他说: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这些都是一辈子要努力的问题,但学生时代打好些基础对今后有好处。

在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我们重温蒋南翔的教育思想,继承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而且又得到实践检验的这笔宝贵财富, 并能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地来丰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一定能对清华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刊登于《清华之魂——蒋南翔教育思想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第65-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