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文,教授。1985-1988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8-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93-1998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12月25日,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对学校老领导张孝文教授进行了访谈。
高策理:请谈谈您印象较深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几项重要改革,和今后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
张孝文:
“文革”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很小的。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当时,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个新生事物,如何发展?首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改革与发展。改革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动力,从这一点看,改革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是很紧密的。
清华的许多改革,从工作的角度看,我是参与者,从培养的角度看,我是实践者,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看,我是见证人。目前,清华已培养了8千多名博士、4万多名硕士,两者加起来有5万多。清华第1万名研究生是从师于我的研究生,授予学位的时间是1996年6月。因此,1996年至今的12年间,清华培养的研究生从1万人增加到5万人,4/5的研究生是在这12年培养的。所以说,清华研究生规模有了一个大发展。同时,现在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出,研究生教育对清华提高水平,办成“科研”和“教学”两个中心,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应该说,清华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很有成绩的。
过去,蒋南翔同志曾经说过“基层出政策”。应该看到,清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提高,是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提高离不开的。一方面,清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为全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全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通常先在清华试点,取得的经验为教育部制订政策提供了依据。从宏观的角度看,清华三十年研究生教育改革主要是围绕三大方面展开的。一是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需要问题,二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三是怎么提高质量服务国家的实现问题。
第一是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需要问题。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现在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总体上要提高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水平,更好的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要根据国家的要求不断调整的。例如,在国家从“八五”计划向“九五”计划过渡期间,我们提出,到20世纪末要建设学科比较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要使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国内的发展目标。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20世纪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机遇。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1999年制定并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等具体工作目标。1999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对1995年提出的“24字方针”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新的“24字方针”,即:“加强建设,积极发展;深化改革,分类指导;注重创新,保证质量”。新“24字方针”第一次把“注重创新”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理解,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应成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主力军。从上面可见,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随着国家的需要以及目标的调整不断发展的。
回想起来,在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保证和不断提高质量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当时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的需要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就是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开始研究生教育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当时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但教学和科研只是两个局部的领域。研究生教育从生源、培养的过程到工作的去向没有能够完全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二是刚开始研究生教育时,要求是非常严的。例如,导师是国家聘的。而当时导师的学科结构也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的需求。例如,当时数、理、化和力学的导师特别多,从而导致这些学科招收的研究生相对就比较多。这些问题,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通过诸如推荐免试、单独考试、提前攻博、保留入学资格等一系列招生改革,通过导师选拔的改革,通过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通过逐步设置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通过学科专业的调整与健全,通过不断扩大研究生规模等等改革举措,慢慢放权,不能乱,逐步去满足国家的需求目标。这些都从不同侧面,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第二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保证,核心问题在于创新,对此,现在已经比较清楚了。清华在开展研究生教育之初,创新的重要性就很明确了。在80年代初,在清华二教会议室召开了一次有很多教授参加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会上,有一位教授提出,研究生关键要something new。比如说搞自然科学的,你总得在现象的发现,规律的阐述,原理的演绎,方法的改进等等方面有自己首创的东西。再比如说搞工程技术的,全部是原创的要求也不现实。因为有很多技术,国外是保密的或者说是有专利保护的。但你在自己国家中,使技术有所推进,我看这种在别人保密的前提下,独立完成的技术进步也是创新。例如,我们的载人航天技术虽然别的国家已经掌握了,但人家不告诉你,咱们自己搞出来了,对我们国家就是一种创新。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的区别在于,大学生是做已经有答案的问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是做导师给出的题目,自己去寻找答案;博士后是自己去寻找题目和答案。所以说,创新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学科,对创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工程方面的研究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人文社会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一般侧重于新见解、新认识的创新。在创新结果的表现上,发表SCI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和学术的能力、反映了国际交流的能力,但SCI不是唯一的标准。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SCI也不能排名在后面。前些年,学校下决心把SCI数量抓上去,开展了“千篇工程”,现在SCI的数量上去了。同时,我还认为,研究生质量的最集中体现是学位论文的水平。这几年,通过一些措施,清华的学位论文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十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清华大学获奖78篇,每50名毕业生获奖1篇,此比例列全国榜首。获奖论文广泛分布在28个一级学科,其中14个学科获奖论文数在全国高校同学科中位列第一。另外,好的生源、好的导师都很重要,为保证导师有精力指导研究生,学校对导师的招生数也有了限制,一次不能招太多。上述这些改革,都是围绕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推出的。
第三是怎么提高质量、服务国家的实现问题。我归纳了一下,还有不少改革多集中在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上。例如,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改革是设立研究生院,1984年有22个研究生院开始试办,1996年第一批正式设立了33个研究生院,清华都是首批。现在全国是56个研究生院。为什么要建设研究生院?因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资源相对又比较少,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大,科研水平较高、管理比较规范的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院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我认为,到了研究生的阶段,研究生总不能再向家里要钱去学习了。因为,研究生已经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通过助教等岗位的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学校应该设立奖学金,理顺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引导和支持研究生通过科学研究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业,提高自身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还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公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等等措施,都是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今后,清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应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加以思考。
(记录整理: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