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步伐——在第三届教代会第十五次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张孝文

1993年10月

各位代表:

   从1988年10月起至今,本届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己任期5年届满。现在,我向全体代表报告学校过去五年的进展及今后工作的建议,请代表们讨论评议。

一、学校工作五年的回顾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国家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及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维持了社会稳定与进步,加快了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尤其在邓小平同志去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及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全国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在全体师生员工和各级干部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持续稳步进展,我们正在开创学校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就学校近五年的工作,作一简要的回顾。

   1、维护安定团结,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和团结。1989年那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中,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经受了锻炼与考验。在风波之后的一段时期,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教育,帮助大家了解斗争的背景及真相,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并坚持按正确的政策妥善地处理了各种遗留问题。接着又通过召开全校教代会统一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地位的认识,明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还抓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学生德育大纲,发挥青年团组织及学生班级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主动性。学校各个单位及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都努力动员组织广大教工投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才之路。通过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丰富的、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等,把德育贯穿到各教育环节,各项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几年来,广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有了可喜的进步。

  2、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加快了实现原定办学规模的步伐。今年已提前达到“八五”规划的规模,在校全日制学生达14200多人,其中有本专科生10769人(含专科生708人),硕士生2228人,博士生1018人,外国留学生及进修生266人,另有夜大本专科生1205人。五年来共毕业本专科生12700多人,社会各界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一直远远超过毕业学生总数,近几年平均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8以上。我校所保持的严格教学的好传统和优良的学风,赢得了广大青年的信赖,使学校近几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质量的生源。以1993年为例,全国各省市理工类的第一名、前10名、600分以上,这三类考生被录取入我校的都超过半数。

   五年来,学校一方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教学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工作:拓宽专业面,增加了人文、经济等课程比重,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抓“一类课”促课程建设,本科、研究生共建成43门“一类课”;计算机,外语、机械设计几个系列课程的体系及内容作了总体改革;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积极推进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多种形式因材施教已有相当的规模并形成制度,每年校优生200人、双学位200人。等级工培训200人,并鼓励学生广泛地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严格教学管理和考试纪律、加强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在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冲击下,学校仍保持了良好的学风。

   多年来在全国和省市的各类教学评估及统考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领先和优秀的成绩。自国家设立教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以来,先后在1989、1993年进行的两次评选中,我校共有56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15项,有3项为国家特等奖;今年全国共4项特等奖,我校有1项。所有这些,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工作适应性、自学能力等方面,能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五年研究生培养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从1988年到1993年,共授予博士学位604名,是1988年以前的3.4倍,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也由原来3091名增加到6504名;现有博士点63个,硕士点98个,博士生导师270位。此外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4个,共覆盖56个二级学科,已进站的博士后人数由原来54人增到198人,在站人数由47人增至97人。

   研究生的培养已由起初单一的学术研究型扩展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等多种培养类型,并发展了在职培养,合作培养等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模式。可以说,我校已基本形成了学科覆盖面较宽、能大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还实施及逐步完善了助教博士生制度,推行了指导教师与研究生之间双向选择的试点,进一步规范了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制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创造了一些新的经验。最近,在总结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速发展和改革博士生教育的八点意见”,我们相信这一套改革办法的实施,将使我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继续教育也有了进一步发展,针对社会需要,近五年来共开办各类培训班、进修班211个,接受学员9127人次,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另外,我校的图书馆工作、电化教育工作、出版及档案等工作,五年来都有了很大进展,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

   3、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了建设一流大学,五年来我校的学科结构有了较大扩展。对原有的工科专业进行调整拓宽,建立了一批新兴专业和学科,理学院四个系、经济管理学院和三个文科系,调整及明确了学科方向,向着“办出特色”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即将成立。学校的科研布局作了合理调整,在保证及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各系联合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及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技术改造任务,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可以说我校已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并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局面。

   近五年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所取得的成果来说,在我校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七五”期间我校平均每年科研经费为5600万元,到1992年全校科研经费已达到1.2亿元左右。“八五”期间承担的任务中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有较大增加,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方面,也显示出我校日益增强的基础研究实力。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成果、自1978年来已有1830项获部委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共165项(自然科学奖12项、发明奖61项、进步奖90项、星火奖2项),名列全国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首。此外,授权专利已有50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00篇左右,在国际及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序地位不断提高。

   在科研发展的同时,实验室工作和实验研究基地的建设也大大前进了一步。在巩固和发展学校各类实验室建设基础上,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和开放实验室4个,正在建设世界银行贷款的重点实验室10个,通过几年努力,学校已建成三个重要的实验研究基地:以低温供热堆和高温汽冷堆的研制为主体的核技术研究基地,以能够实现1~1.5微米成套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工艺线为主体的微电子技术研究基地,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为主体的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研究基地。这一切都大大加强了我校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实力。

  4、面向经济建设,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合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

   近几年来,学校发展最主要的变化之一,是学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通过各种形式介入、参与了社会经济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办学方针,这几年有新的发展,使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生产实际的联系不断加强。学校与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地区建立了教学、科研、产业、开发的全面协作关系,国家经贸委首批确定的5项产学研联合工程,我校承担了其中1项。部分系本科高年级学生集中一段较长时间(三个月至半年)到企业部门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的试点;生产实习中约有半数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各种实际任务中去,平均每年完成实际课题400多项,做到了厂校互利。近几年研究生社会实践正式列入必修环节,已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1993年暑期,830多名研究生深入360个多个基层单位参加社会实践,为各地完成课题近460项,创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我们不仅加强了与国内社会的联系,而且坚定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加强与海外的学术交流及合作。五年来,应邀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的海外学者和专家共2106人;共接待来访参观的海外宾客1617批,计8851人次。我校教工公派出境进行学术交流、学习进修、讲学研究等共有3751人次,赴25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出席国际会议有1102人;此外在我校还主办了39次国际性会议,出席会议代表总计4545名。改革开放以来,我校派出半年以上较长时间进修或读学位的教师,占全校教师的36%,现共有934人已返校,这些留学人员中极大多数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中的骨干。今后为建成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大学,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工作。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校办科技产业,五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扩大了学校为社会服务及为经济建设直接作贡献的功能。校办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而且对提供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对改革专业与学科方向、丰富教学内容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分流出一部分力量,提高了办学效益,为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支持。目前,校办产业已经向北京、上海浦东、深圳、珠海,海南等经济特区、开发试验区及遍布全国的17省市扩展及建立产业基地,并正在积极寻求建立海外基地。校办工厂不仅很好地承担了学生生产实习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努力扩大生产,1988年到1992年四年中产值由1839万增加到4478万.增长1.4陪,利润由428万增加到1331万,增长3.1倍;校办公司从1990年到1992年,产值由4379万增至2.03亿元,增长3.6倍,利润由745万增至1706万,增长2.2倍;1993年全校校办各类科技产业预计产值接近4亿元,利润也有较大增长。

   5、深化改革,努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近五年来,我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了包括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方面事业的改革及内部管理的改革。这里,我着重说一下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从1991年起,学校开始了包括人事,工资、住房制度和设立离退休基金等方面的改革,按照“调整理顺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健全聘任制度、严格考核考评、提高办学效益、逐步改善待遇”的原则.初步转轨并逐步增加力度。1992年又推进一步,提出要区别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不同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实行“分流”管理的办法,不同性质的工作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单位和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校、系机关也都精简了机构和人员。经过“分流”管理改革,要改革过去“统管统包”的体制,由校系两级力量集中保证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及精干的管理队伍。现在,这一改革才刚起步,矛盾及问题还很多,但这个思路我们认为是对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6、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办好清华大学,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得这个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在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通过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调整机制,改善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朝着精干、充满活力方向前进了一步。队伍的整体结构有了变化:在全校教职工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教师所占比例有了上升,从1988年的46.5%上升到今年的50.3%,并逐步形成了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自1989年实行助教博士生制度以来,已有600名博士生上岗发挥助教作用,到1995年准备发展到800—1000人。此外,还有一批不在编的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访问学者,科研协作人员、兼职教师、离退休回聘人员等,这支队伍预计1995年可达l000人左右。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队伍建设来说,既要保持一支保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所需要的队伍,同时也分出一部分力量主要从事科技开发及第三产业的工作。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也有了改善,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与五年前相比提高了很多.每年新补充的教师中博士生比例逐步提高,几年来经由博士后流动站留校任教的已有40人。目前1978年以后取得学位上岗的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206名、占14%,有硕士学位的581名、占40%。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学校加强了中青年骨干队伍的选拔和培养,抓了两个200人骨干队伍(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科,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对确有培养前途的年青人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有目标、有奔头、有担子、有压力,同时在生活待遇、职称、住房方面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近几年择优晋升50岁以下教授70余人,40岁以下副教授近100个。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中青年教师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学术骨干。我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职工等队伍建设,通过调整补充、岗位培训也得到了加强,这些同志长期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辛勤工作,成为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力量。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大力扶植及培养中青年骨干队伍的同时,要重视并继续发挥年长的教师,也包括年长的职工的作用。他们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目前大多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及在一大批教学、科研的重要岗位上,这些同志还发挥着主要作用,依靠他们起传帮带作用来培养带领新一代的成长。这几年,学校曾努力创造一些条件,包括对将要及已经离退休的教工制定了一些有关政策,但总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各个单位、各级干部应当对他们目前存在的困难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并尽可能的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

   “七五”和“八五”期间,我校都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我们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七五”期间竣工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生产用房3.4万平方米,“八五”这几年又先后竣工了有2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以及科技产业楼、档案馆、教材库等一批建筑,并在腾出一批公用房后,使22个单位的用房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目前,全校各类建设面积已超过104万平方米。

   近几年四教、五教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校教室座位由11120个增至现在15000个,学生人均座位数由0.82增至1.11,其中有不同档次的多功能教室29个4300座位,大大缓解了我校排课和教室紧张的状况。近几年还先后新建成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宿舍,使学生住宿拥挤的状况得到了改善。本科生人均居住面积由1988年的2.5平方米增到3平方米,研究生人均居住面积由硕士生3平方米、博士生4.5平方米增到硕士生4平方米、博士生6平方米,达到了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及国内的博士后人员,还新建了博士后宿舍楼,面积4850平方米,共96套住房,即将投入使用。

   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是学校历史上实验设备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根据1993年统汁,我校147个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房屋使用面积9万多平方米。这期间学校重点投资改善了普通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应用电子学等基础课实验室的条件,新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CAl)、研究生公共课程等一批实验室,校园通讯网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全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基地。

   在全校师生员工,尤其是后勤战线职工的努力下,也包括治安保卫、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国家教委和北京市在1992年对我校文明校园建设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很高的评价和表彰。文明校园建设还促进了我校治安、交通、防火、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我们生活在校园里,都会亲身感受到今日清华园更加美丽多姿、文明优雅。

   8、财政状况逐步好转,保证了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1988年前后,由于物价上涨和教育事业费投入不足,学校自筹资金的能力也较弱,当时事业费预算入不敷出,学校财政十分困难。为了扭转这一状况,这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学校适时修订经济管理办法,调整分配关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调动增收积极性;培育和开辟财源,形成了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新格局;同时,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金配置,严格控制支出;努力挖潜节约,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减少补贴及节省水电,燃料等行政事业费用开支;建立内部银行,把分散资金相对集中,提高了学校整体资金使用效益;严肃财政纪律,加强财务监督等等。

   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从1990年开始首先做到当年预算收支平衡,从1991年开始还逐步减少了往年的亏空,使学校财政明显好转。现在学校一年自筹经费近3000万元,在物价不断上涨、国家拨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财力上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和内部管理改革的正常进行,这是各方面工作综合努力,也包括财会经济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全校范围来说,由于审计、财检,纪委、监委做了大量工作和加强了廉政建设,虽然有一些单位和部门也发生过上当受骗资金流失的情况.但全校遵守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的情况,逐年都有进步,应该说学校总的情况是好的。

   9、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改善,收入有较大提高

   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住房和工资。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自有财力还不雄厚的条件下,学校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观念,理顺机制,使这两个与教职工有切身利益关系的生活条件中存在的困难有所缓解。

   住房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解决的办法是,在加速建房的同时,逐步实行住房制度的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应该说全校教职工住房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七五”期间我们实际新分配的教工住宅是57000平方米,是“七五”计划前36年所建住宅面积的1/4,有2000多户教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八五”期间基本建设进一步向住宅倾斜,把基建拨款的50%以上用于兴建住宅,并继续进行集资建房,通过国家、学校、个人三方面努力,制定了“八五”期间完成10万平方米左右住宅建设的计划,并确定了重点要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目前虽然遇到基建材料价格上涨等困难,但这个计划仍可按时完成。我们在建房中适当增大一间套房的比例,并在住房分配上向青年教师倾斜,以使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尽快得到缓解。最近这次分房中已经可以做到,凡符合分房基本要求的我校青年教师,在聘任讲师满两年以上和博士生留校工作一年以上都可分到一室一厅的住房。在全面实施房改过程中,又经过教代会的讨论,完善了住宅分配和管理办法,为合理解决住房困难创造了条件。除了住房外,配套的生活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天然气灶具的普遍使用;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55%,提前实现了“八五”计划目标;大部分成套住宅安装了电视共用天线,开通了闭路电视等。学校总的生活环境比几年前有很大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教职工的待遇是逐步提高的。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无论从人均住房面积,还是从人均经济收入及生活的品质来看,15年来的进步与变化是显著的。在内部管理改革中,1992年、1993年学校先后投入了相当数量经费用于校内工资改革。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长,学校经济情况的不断好转,我们的收入水平还会不断有所提高。当然,生活的改善也只能逐步实现,我们仍需要提倡奉献精神,要继续发扬为教育事业献身及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我校的后勤服务部门最近几年紧紧围绕文明校园建设和后勤内部管理改革,工作有了明显起色及变化。后勤系统过去主要是行政管理模式,现分不同情况逐步转换成管理服务型、有偿服务型,经营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建立起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竞争的机制,走转换机制、减少补贴、提高效益、自我发展的路子。校园修缮、行政事务、膳食、医院、接待服务等抓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实行全员目标管理,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师生员工生活服务。例如,膳食处在改成饮食中心以后,调动了广大炊事人员的积极性,在增加花色品种和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给教工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

   10、加强了党政配合,民主建设制度化

   1988年党代会后,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五年来,党政关系是协调的。学校各级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已实行了任期制,一套规范化的换届、任免程序及办法正在逐步健全起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党政密切配合、在职能上有所分工又相互支持的好经验,体制也逐渐理顺,党政团结一致,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向前发展。

   五年中,学校大力加强民主建设,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制度日益完善。学校逐步健全了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制度。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要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认真研究反复修改后,再提交学校最后讨论决定。

   从1986年开始建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日趋健全,成为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力,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为了使更多的教职工能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委员会的设置。明确校务委员会为学校最主要的咨询、审议机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这三个比较重要的委员会成员均互不兼职,以吸收更多的教师参与管理。对于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能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学校行政充分尊重,各委员会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

   在学校民主管理建设中,党政领导十分注意发挥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与大家交换意见,沟通信息,听取批评和建议,同心同德把学校工作做好。五年来,学校坚持面对学生的每周六下午的校长接待日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十分重视管理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这是使学校工作走上法治的重要保证。五年来,我们对教学、科研、校办产业、人事、外事、学生工作、校园建设及经济管理等方面,建立及修订了各种重要的规章制度共75份,使学校各方面工作走向有章可依、有章可循的局面。

   各位代表,回顾清华大学过去五年的历程,我们应当为已经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并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和提高充满信心。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学校向在各项事业中,忠诚奉献、勤奋工作的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同志们,向心系清华的广大离退休教师、职工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认真总结我们办学的基本经验

   五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在以往清华历史上所取得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的结果。尤其是十—届三中全会后十五年以来,清华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我们正在探索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成功之路。为了开创清华大学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一下办学的经验。我们认为,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持续稳步发展,是因为我们在坚决、全面、准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中,针对学校工作特点和清华的实际,有一些明确的指导思想,并处理好一些重要的关系。

   l、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的根本问题,也是评价学校工作最重要的标准。多年来,我校坚持把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各项事业之所以一直能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正是由于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坚持这个根本任务不动摇。为了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统一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德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社会上对毕业生评价时所提出的普遍要求。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情况下,加强德育工作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德育工作不仅是各级党政领导及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员和政治辅导员的任务,而且是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育人要贯彻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与重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上要把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人生观和道德作风三方面的教育作为基本内容,同时注意在基本内容中要赋以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更好适应走上社会、投入改革开放的要求。德育教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动及深入。德育工作要变成学生的自觉要求,使他们懂得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及投入,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坚持教学为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建设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

   学校要围绕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积极促进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管理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过去的五年中,学校始终注意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来抓。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由于“下海”、“经商”和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影响,有可能削弱教学工作时,尤其要重视防止教学质量滑坡。这几年在进行内部管理改革时,在校内津贴、定岗定编,职称评聘等方面学校都注意对教学的保证。

   科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像清华这样重点大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既要重视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又要统筹兼顾,组织好力量使科研工作能促进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把学校建设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学校中是一对要长期注意去处理好的矛盾。过去十多年学校的工作有两个重大进展,一个是大批培养研究生已形成规模,另一个就是科研广泛的开展,无论其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在清华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但即使这样,本科教育仍旧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及基础,教学与科研这两方面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如果政策调控不好,很容易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因此学校要采取措施来保证教学,尤其是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派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上讲台。对绝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对年轻的教师要提倡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3、坚持着重提高,树立一个明确的办学目标

   清华大学作为国家的重点大学要着眼于提高,出高质量的人才,出高水干的成果,对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出于这种历史的使命感,我们始终树立高标准的办学目标。学校从1985年就提出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方针,奋斗总目标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为了实现清华大学事业发展总目标,“八五”规划中又提出把清华建设成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重要园地,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强阵地。今年暑期学校干部会议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有期限的奋斗目标:即到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争取把清华大学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个“世界一流”,首先指的是学术上是一流的,是指在一些可比的因素上,如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科技成果,学术声望等,能跻身于国际上先进大学的行列。这个标准当然是很高的,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但是对实现奋斗目标我们也应当充满信心,因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会为学校提供愈来愈多的条件;我校历经8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已正式提出,在高等学校要实现“211工程”的目标,我们固然不能做那些根本办不到的事,但是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高目标就应当去争取。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大好时机,也为学校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这些年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事业的改革,总体上看指导思想是明确的,步骤也是积极而稳妥的,并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首先深化改革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做出统筹安排,取得认识上的基本一致,才会使改革在总体上步调一致。在确定目标时应当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整体,要从整体上来确定学校的位置,另外学校的改革成功与否,应该有几条标准来衡量。我们提出了用“四个有利于”作为我校深化改革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改革必须有利于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工作的水平;有利于增强学校总体实力和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对我国社会稳定及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个指导思想是符合清华实际的。

   深化改革必须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摆脱阻碍学校建设发展的束缚,打破限制广大教工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框框,要从学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上,从扩大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上,走出一条办好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路子。社会不断在前进,解放思想也将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同时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思想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从实际出发解决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改革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赶时髦,随波逐流。我们强调,对学校不同类型的工作和单位,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政策措施,决不能“一刀切”。另外改革必须认真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既要有一个明确目标,又要掌握分寸,审时度势,什么时候出台,力度到什么程度,要充分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各方面的承受力,以保证我们的改革顺利进行。

   5、坚持党的领导,充分依靠广大教职员工

   我们必须牢牢确立党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办学过程中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清华大学几十年来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校系各级党政领导核心比较团结,保证了工作及指导思想上的连续性,并积累了党政密切配合,又在职能上有所分工,相互支持的好经验。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党政职能的分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加强行政负责人对本单位全面工作的责任心,决不能因此削弱党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清华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明确学校党委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政治核心作用不仅是保证监督,而且强调要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如果不参与决策,对一些重要决定的形成过程不了解,就很难起到有力的保证监督作用,这一原则对系、教研组等基层单位也是适合的。此外在分工上我们明确:(1)党委负责统一领导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2)  负责干部的管理工作,(3)学校的学生、宣传、监察及纪检部门党政机构统一办公,由党委为主负责。五年来的经验证明,这样配合的效果是好的,运行也是顺利的,我们希望今后能坚持下去。

   办好清华大学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学校各项工作能够取得进展,离不开全校教职工的努力,广大教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使我们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动的强大力量。我们提出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1)加强思想教育,要用共同理想及目标来增强凝聚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精神及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2)正确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及提高物质生活水平。(3)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民主管理制度,严格劳动纪律及考核办法。(4)干部和党员模范带头,起表率作用。

   毫无疑问我们要努力关心广大教工的切身利益,在住房、待遇。医疗保健、职称、进修、后勤服务等方面,为大家创造尽可能好的工作及生活条件。但是,终究学校条件是有限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的待遇会存在差别,教育部门至少在目前来说相对仍然是比较清苦的部门。我们仍然要提倡把奉献精神放在首位,继续发扬广大教工热爱清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好传统,而且应该从年轻人中培养出一批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接班人,能够有一批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终身事业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这样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能到清华任教,能够育天下英才,作为清华的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几年来.针对教工的实际思想状况,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学校中心工作,学校加强了对教工中的先进思想及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这样就保证了全校绝大多数教工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中。总之,我们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创造一个做学问、培养人、讲奉献的和谐环境与良好风气,使广大教工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华,共同把学校办好。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虽然五年来学校工作有明显进展,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及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对国际上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的力量,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和平演变的现实,面对国内经济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对人才素质及科技水平提出愈来愈高的需求,面对各高等学校发奋图强力争进入“211工程”的压力,我们没有理由自满,而要认真找差距,看看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及存在问题,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我认为,学校工作中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校整体结构还存在不适应

   清华大学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要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必须进行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现有的学科结构及其状况和今后学校发展的要求仍有矛盾,这几年新建的理科、经管和文科在社会竞争中困难还很多,我们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规律研究和支持还不够;工程技术学科有拓宽、更新及保持和发展优势的问题;一些交叉学科需要我们去着力组织、开拓;为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所急需的一些应用学科,还需要我们有选择地布局。在学校的教学科研领导及组织体制上也存在不适应,很不适合于发展跨学科及承担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科研中大的任务与课题。

  (2)学生全面素质还存在不适应

   清华培养的毕业生主流是好的.受到了社会的赞誉及欢迎,但要如实看到他们无论是在思想素质上.还是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上,还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也没有完全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分得过细、统得过多的影响,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还有很多不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地方。目前,学生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包”得过多,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这是清华的好传统,不能丢掉或削弱,但管得严不等于管得死。学生课内学习负担过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不好,是今后教学改革中必须认真注意解决的问题。

   (3)学校队伍建设还存在不适应

   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及艰巨性,这始终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建设第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其一,中青年教师队伍成长不够快,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尤其基础课教学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在管理队伍及实验技术等职工队伍中也有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学校,多年来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二,国内外著名的大师、学术带头人还太少,现有的一些著名学者大多年事已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知名度上均存在很大差距。其三,全校人员总数仍偏大,由于基数大因而人均效益偏低,并且队伍结构比例还不十分合理,因此控制编制规模,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仍旧是深化校内管理改革中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

   (4)学校总体实力还存在不适应

   一所大学只有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综合实力比较强,才有可能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在国内相对而言总体实力还是较强的,但是与发展及改革的实际需要相比,在物力与财力上差距很大。这五年学校的学科建设的投资,主要是靠科研经费转化为设备而得到的,但近年来物价上涨、人工及出差等开支费用增加,使得科研经费用于设备投资比例不断减少。人员经费比例的增加,水电,取暖等行政开支增加,导致学校事业费中用于图书资料、教学实验室建设及生产实习等费用的比例逐年降低。虽然学校为此尽了较大的努力,投入了相当的自筹经费,但还是强度很不够,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只能保证重点或只解燃眉之急。

   很显然我们当前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形势好,压力大,机会多,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很好地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工作。我在这里对今后学校的工作方面提出几点原则性的建议,供下届学校行政领导参考:

   1、结合清华实际,努力学习和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今年初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以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则是改革开放十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是指导我国在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因此我们、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积极贯彻落实这个《纲要》。

   落实《纲要》,就要在两个“全面”上下功夫,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从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从清华的实际和奋斗目标出发,加快学校的建设和改革的步伐。最近国家教委召开的委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委属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在校生规模适度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科结构趋于合理,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办学效益明显改善,办学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我们要按照这些指导方针,结合清华的实际情况对学校今后的发展作出部署。到2000年还有七年,到清华建校100周年还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可以预计我国的经济建设、科学文化都将会有巨大发展,清华大学也将会出现一个发展的新局面,这就需要我们确立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及步骤,需要全体师生员工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

   2、全面认识及正确处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学校工作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校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当看到,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大大增加了对人才及科技成果在“数量”上的需求,而且也对人才的素质及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提出了“质量”上的新要求。同时,为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布局,教育教学体系与内容及培养过程的改革都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在为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取得社会各种支持的机会也比过去增多了。这几年学校工作的发展证明,能抓住这个机遇我们的工作发展就快,如果不敏感或犹豫不决就丧失时机,工作陷于被动。

   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注意到,由于目前整体上我们还处于“转轨”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法规也不完善,因此现在存在的一些市场活动对学校工作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及冲击。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及认识这些问题,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在实际工作中迷失方向而造成损失。应该看到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是与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市场经济,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做什么事情,不能只考虑本单位本部门的局部物质利益,而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公平竞争法规及制度办法。我们不能因看到处于转变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良现象,而对精神文明建设丧失信心,相反要用加倍的努力,建设一个更好的校园环境来抵制消极现象的渗透及侵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要发扬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清华的好传统,要为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准备良好的思想素质。

   3、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

   八十多年来,清华大学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这个传统的核心就是为祖国,为人民利益而顽强奋斗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爱国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得到发扬,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实干的精神。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仍有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大国,我们不仅要政治独立,而且要有发达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否则国际上霸权主义还会欺侮我们。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对外开放交流,需要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对我国一切有用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但一定要有民族自尊心及自信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决不能做出违背国家民族利益及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来。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清华在历史上形成的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重视“民主、团结、进取、献身”校风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学风的建设。传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产生的影响及结果是不可估量的。清华的声誉要靠全体清华学人来培育和维护,并使曾在清华学习与工作的同志因此而引以自豪。我们广大的校友曾经并正在以各种方式关心及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我们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络,宣传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的贡献及业绩,认真吸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学校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

   4、努力抓好学科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上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速度

   为建设一流大学,要抓住学科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学校已制定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提纲》,“讨论稿”将提交本次教代会讨论审议。在这个规划提纲中提出,学校今后几年的发展思路与措施是:“调整结构,着重提高,改革体制,优化队伍,增强实力。”

   调整结构  要保持和发展我校工科的优势和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高度重视理科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作用,走理工结合,以应用学科为重点跨系、跨学科联合的道路;要大力发展经管学科,更好地适应社会亟需,并充分认识发展文法学科在提高全校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义,增强学校参与国家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决策的能力。要按照国家需要及学校的条件,建设一些新学科,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着重提高  必须用高水准来要求我校的各项工作。规划中提出争取有40个学科达到国内重点学科水平,其中20个左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0个左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首先要加强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尤其是本科生的基础教学的水平。要认真研究科技发展战略,为争取“九五”期间国家基础研究任务,攻关及863任务早作准备,要注意加强实验室、研究基地和工程中心的建设,出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和有创新的应用技术。

   改革体制  目前的教学科研体制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完全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不适应跨学科及承接大任务的要求,因此要积极慎重地改革我校目前的教学和科研管理体制,更有效地组织现有人力,发挥已有综合优势和潜力,去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体制改革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如组建学院、按一级学科建设重点学科、组建跨系研究中心或学研产结合体等。这方面的改革要积极稳妥,在改革中要考虑及照顾到局部利益,但不能因此而迈不开步子,更不能让分散的倾向发展,要懂得没有整体的利益,局部的小利益也是不能发展,甚至是保不住的。

   优化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后备学术骨干的建设、有声望的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是落实学科建设规划的关键和难点。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对外招聘等多种形式,扩大我校学术带头人队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注意克服视野狭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求全责备、急功近利等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倾向,敢于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增强实力 加强学科建设和稳定教师队伍,必须增加经费投入;要建设一流大学,更要有较大的经费投入。当然没有国家的重点支持和投入,我们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等、靠、要”,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费来源多元化,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人力、财力,保证重点,注意勤俭办校。

   不少同志认为,学校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规划是十分鼓舞人心的,但关键还在落实。下一步,我们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研究国内外有关大学的经验,结合清华的实际情况,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对策。

   各位代表,我们这一届行政领导任期已满。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对各位代表及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本届学校行政领导在过去五年工作中断给予的大力支持.这是我们在前进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力量之所在。在这次换届的时候,有一些在学校领导岗位上的同志要退下来,有的工作有了变动。在上级领导下经过充分酝酿,对下一届学校主要领导的人选调整方案已经确定。我相信新的学校行政领导班子,一定能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团结全校师生员工,满怀信心地创造出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