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8日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庆祝我们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我们感到欣慰的不仅是我们目睹了半个世纪来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发展进程中所完成的历史性跨越,而且我们在教育岗位、在清华这块土地上投入了我们这一生最宝贵的年华。
清华是一所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老学校。历史上曾经培养出过一批为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的爱国志士和一大批在科学技术上卓有成就的老专家。但是在旧中国,它的发展毕竟是有限的,正是解放以后祖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为老知识分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才有了能让他们充分展示才能的宽阔舞台。
清华五十年的变化,与国家的变化一样,无论在培养人才的总量、层次、所从事工作的规模及水平、发展、进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的。我国高等教育在解放前是十分落后的,全国高校总量相当有限,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从1935年制定学位法到1949年,全国只有232人取得硕士学位。清华从1925年建大学部到1948年,毕业生总量是5500余人(含西南联大时期的毕业生),再加上1911到1929年为止的各类留美预备生1280人,总共只有6700多人,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一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数总量。没有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一些重大任务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最近杨振宁说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要数以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这五十年清华的历史看,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主要是从事探索创建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实践,我们特别缅怀南翔同志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那个时期所积累的一些宝贵的基本经验,至今对我们的办学仍然有指导意义。例如清华不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及能力的培养,还十分重视作为全面素质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体质的提高,把培养又红又专又健康的学生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又如在50年代中,学校有前瞻性地按科技发展趋势及国家的需要,对当时称为高精尖的学科专业进行系统布局。又如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方针指导下,提倡教师深入社会生产实际,努力结合国民经济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直接作贡献,如密云水库的设计与建设、合成氨科研成果的推广、设计与建成了第一座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原子能实验反应堆、第一台数控机床及我国最早的电子计算机之一等。58年开始在教学过程还开创了如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文化大革命前,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走上了国家经济建设第一线,而且逐步走上企业甚至政府的领导岗位,在各条战线所发挥的作用已为社会和历史所公认。在当时大环境下学校的办学过程不能不受到全局形势的影响,但清华的很多方面的工作仍坚持了从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从而减少及避免了某些消极影响及损失,这些重要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文化大革命十年清华成了重灾区,受到了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社会上有一种论调是北大清华成了没落的荣宁两府,成了大英帝国,认为从此要衰落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这20年来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断探索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和在全球范围内科技迅速发展变革新形势下的办学道路。
在刘达同志为首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较快地实现了拨乱反正,坚持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经过恢复、整顿、调整,20年来学校逐步由主要是多科性工业大学(有少量理科专业)的格局发展为工科为主体的,有理、经管、文、法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景德同志提出的“在提高中发展”的方针及大力发展科研及研究生的措施对学校该阶段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扩展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已经积累了经验,而且逐步规范化;经过近九年的努力,目前学校规模、层次及结构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各项改革措施从科研体制改革及教育教学改革到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后勤的逐步社会化都已经有了明确方向及成果;虽然经过不同体制的变动,学校一直能较好地处理党政关系及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渠道也已经形成。可以认为,这二十多年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为建设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基础。我们这些曾经在清华长期工作过的同志看到这些进步和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
应该说现在客观形势很好。自从七•五时期开始,我国高等学府中有若干所学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后,清华就是国家重点资助的五个学校之一,加上世行的两次货款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大大推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及设施的更新。93年后清华与北大又率先通过作为最早进入进211工程及支持强度最大的学校之一。从江泽民同志在98•5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以来,这届政府又把科教兴国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且做出决定,中央财政每年递增1%,这样使教育行政部门有能力确实对泽民同志的指示的落实提供较充实的物质基础。清华北大又被列入两个重点建设的学校。我们的优势还在于清华所取得的成就使学校逐步在社会上建立了较好的声誉,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这使我们不仅能拥有几乎最好的生源,也逐步改善及创造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世界上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的差距,在学科建设上有国际水平及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还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或对国家产业技术进步有重大作用的技术成果也与我们学校的地位及目标还不相称;在新形势下如何保证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和内容创新,以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还要我们作极大努力及探索。
94年初在大中接任校长的会议上我曾经说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希望当一名清华的教师能成为我一生工作的最后归宿。过去有人也问过我,假如有机会再一次重新上学及大学毕业后想做什么?我说我还要考清华,争取当一名清华教师。这个愿望与梦想居然都在成为现实,我居然能从95年那场大手术后恢复过来的感觉真是恍如隔世,98年后我已经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在清华当一名教师,在培养人的岗位尽一点绵薄之力的愿望正在实现着。我愿意在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