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自强不息——在清华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 张孝文

1991年4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全校师生员工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八十周年。

首先,我代表全校2万3千佘名师生员工,向今天到清华园来与我们—起欢度校庆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通过到会的海内外校友代表,向祖国各地和旅居海外的各时代的校友们,表示热诚的问候和祝贺!

借这个机会我要代表学校,向中央及各部门的领导,向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的领导,向各兄弟院校、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所给予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向所有为清华大学的建设、发展和提高,呕心沥血、勤勤恳恳作出过无私奉献的,已经调离学校或离退休的老领导、老教师和老职工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清华大学经历八十个春秋的风雨沧桑,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清华是培育我们的摇篮,也是锻炼我们的熔炉。我们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的道路,打下了事业的基础,结成了最真挚的同窗友情,留下了最难忘的美好记忆。清华的优良传统—直是激励广大校友及师生自强不息、奋发迈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要是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大家对母校的深厚感情的话,我想那就是:“清华育我,我爱清华”。说起清华建校的历史,大家都知道那是1911年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多余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许多老校友把这所 “赔款学校”视为“国耻纪念碑”。用当时美国政府中决策人的原话,他们的企图是通过这样的学校“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从“五•四”到“一二•九”,从抗日救亡到“一二•一”反内战、争民主运动,清华的历史是同中国人民争取摆脱帝国主义奴役和封建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独立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美国政府企图从精神上、文化上控制中国的愿望相反,清华大学不仅培养出一代代热爱祖国,卓有成就,闻名中外的学者、教授、工程师,为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成长了一批为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而顽强奋斗的革命志士,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闻一多先生有句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清华光荣传统的核心就是这种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各时代的校友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进取、献身的精神。

清华是从1925年开始创设大学部的,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又迁至昆明,历尽磨难,在十分艰苦条件下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北京原地复校,并增设了一部分院系,成为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的综合大学。

解放前夕,在校的广大师生坚决抵制南迁,迎接学校新时代的到来。在这前后大批学有成就的清华学人也冲破封锁,返回祖国,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1952年国家根据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这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学校曾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在继承吸收过去优良传统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道路。在培养过程中也有失误曲折,但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42年来,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是巨大的。清华八十年共毕业学生7万名左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的。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为国家的经济、科技、国防、教育、文化等建设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贡献。

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在十年动乱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经历了恢复、整顿、调整、发展、提高等阶段,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恢复、新建及扩充了学科范围,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系、所相继成立,为实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初步基础。目前,学校已从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科、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大学。

在教育层次上,在本科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设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自从建立学位制度十年来.我们已经授予博士学位511人,授予硕士学位5021人,为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的目标,做出了贡献。目前全校共有28个系,本科专业41个,在校本科学生10605名,硕士学位学科98个,博士学位学科63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在校研究生2598名,其中博士生705名。

这十多年来为促进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从招生、培养过程到毕业分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业务知识及能力上为更好适应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努力使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继承和发扬清华历史上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好传统,学校大力倡导和培植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优良学风,已愈来愈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要求。

在保证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清华大学已经不仅是一个教育中心,同时也是一个科学研究中心。我校现有38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142个实验室,包括一批国家和教委的重点开放实验室。1978年以来,全校承担研究课题近3千项,研究成果中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共计126项。大批科研任务的开展,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同时也有力地提高了我校的学术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目前我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近4千名教师中,共有教授(及相应职称)494位,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1600多位,两者合占教师总数50%以上。博士生导师182人,占教授总数的37%。众多的老教授和一大批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正在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事业而共同奋斗。

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学校加强了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同时积极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目前学校已与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全面协作关系。与国际上一批著名大学及科学研究机构,在人员交流、科技合作等方面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在办学设施与校园建设方面,现有校园面积为308公顷(即4600多亩),是1949年92公顷的3.3倍;建筑面积由1949年初的10万平方米增长到94万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左右是在1978年以后兴建的。全校现有的固定资产及仪器设备的价值,相当于1978年的5倍。图书馆藏书230万册,是1949年42万册5.5倍,新建的2万余平方米的新馆建筑已接近完成,秋季开始可以启用。

学校的进步和发展,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和社会各方面、包括广大校友热情支持的结果。广大校友,发扬母校的光荣传统,涌现了大量献身事业作出优秀成绩的动人事迹,为母校赢得了声誉,为在校的青年同学树立了榜样,也激励了广大青年对来清华深造的向往和努力。我们所有在校的师生员工,都为你们取得的成就而引以自豪。对你们通过各种方式关心支持母校建设,从内心表示感谢。

去年8月,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代表团来清华园访问,举行了海峡两岸清华大学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增进了相互了解。这次我们又高兴地能接待在台湾的清华校友返校来参加80周年校庆活动。我们希望这种交流能继续进行下去,为两岸清华的发展和繁荣、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回顾清华八十年的历程,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道远。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十年。教育及科技的发展,在实现我国“四化”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处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意识到清华所承担责任的光荣、艰巨和紧迫。

在未来的十年,我们要坚持“一个根本(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两个中心(即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成为我们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及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三个结合(即教学、科研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把清华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学校正在制定今后五年到十年的发展规划及目标,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方向、深化改革、改善条件、着重提高、发展优势、多做贡献”。

学校要不断加强及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继承和发扬清华的光荣传统,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爱国精神,想国家和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与人民之所急,使年青人懂得中华民族的振兴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发奋图强,艰苦奋斗。

为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在一段时间内学校的规模将保持稳定,而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上,学校要扩充及建设好一批实验室及教学、科学研究基地,加强教学的基本建设,提高培养人材的全面素质。要发挥多学科的优势,组织起来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研究任务,努力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作出贡献。要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及管理水平。

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对我有益的办学经验。要通过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国家、学校和个人的关系,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优秀的、较年轻的教师更快地挑起教学、科研和各级领导岗位的担子,顺利地完成跨世纪的过渡和交替。

同志们、朋友们,在欢庆建校80周年的时刻,我们决心继往开来,自强不息。全校师生员工一定要团结一致,不辜负国家、社会和校友对我们的期望,把清华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发扬光大,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国际上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奋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