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文
1991年7月8日
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学校向1991届2199名本专科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大学学习任务,取得相应的学位,走上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的岗位。同时,也代表你们向这四、五年中培养、教育你们,为保证你们学习、生活顺利进行而辛勤工作的教师和职工们表示感谢。
今年恰好是我们建校80周年,校庆期间大批校友返校或在各地参加了校庆活动,尤其是值年校友,相聚得更为热烈,交流在各条战线上对国家做出贡献的经验及体会,回顾母校培养教育的恩情。你们这一届很幸运,也是值年校友。到2011年建校100周年时,你们恰好是40开外,毕业整20年,年富力强,事业有成的时候。那时有了20年的丰富经历,你们再聚到一块,就会有说不完的回忆和体会。到那个时候,你们对清华的培养教育,清华的传统在你们事业中的作用会有更深的体会。
清华校友是个光荣的称号,明天起你们就要参加到这支光荣的队伍中去了。今天你们还在为我们广大老校友的贡献而感到自豪,明天你们就是其中的一员了,你们的贡献也要为学校增加新的光彩,赢得新的荣誉。
五年的学习,给你们今后事业只是打下了一个基础,当然这个基础十分重要,它的意义、它的作用,会在你们今后对国家、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中表现出来。但因为是基础,你们的事业之楼盖得怎么样,还要靠你们每一位今后的努力。大家都希望成材,但正确的成材之路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国家栋梁之材?清华毕业生中为什么有大批做出了为社会颂扬的贡献?
今天,在大家即将毕业的时候,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你们讲讲,发扬清华光荣传统的问题。你们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有机械、有电子、还有土建、水利、经管、数理生化等等,但社会上对清华学人有一个共同的期望,换句话来说,也就要求你们具有清华学人一些共同的品质。我所讲的传统和品质是清华的光荣传统和清华校友的共同品质中的主流,并不是每一个清华毕业生的行为都代表了清华传统的。这个传统是什么?这次校庆活动中,大家讨论很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概括,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三条。
第一是爱国为公。
大家知道学校的校史。我们的学校是用美国“退还多余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看过校史展览的同学们会知道,当时有个叫James的美国人给美国总统写了个备忘录,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们办清华的目的。校史展只摘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备忘录是这样提醒美国总统的,“现在的我们要使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如果中国青年学生留学日本、欧洲的多了,他们将来就会买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商品,而不买我们美国的了,我们就得不到在中国的工业特权”,说:“我们现在是用知识上、精神上支配中国未来领袖的方式控制中国”,这样“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来说,也将比用别的方法得到的要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这说明,控制反控制的斗争当时就有了。清华所以在历史上有名望,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就在于我们学校有一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就在于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能学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又能不让他们控制中国的愿望得逞。这方面有很多例子,我们经常提到的闻一多、朱自清两位先生就是杰出的代表。清华的爱国传统是对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重民族气节的优秀品德的继承,又是百年来在帝国列强压迫,国家民族受屈辱的条件下萌发出来的一种高贵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利益休戚相关的。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学校历史上的几个片段。一个是抗战开始,学校南迁。其中有一路是由闻一多先生率领,从长沙走到昆明,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就是为了不当亡国奴。途中,广大师生亲眼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被压迫、受剥削的生活,受到了活生生的教育,爱国主义是与劳动人民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再一个是1948年底迎接解放。当时除个别人出走外,可以说,整个清华的教师及同学留下来了,迎接人民清华的新生。还要一提的是,很多留洋的学有所成的清华毕业生也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大家可以看到历史上清华人的爱憎何等分明。
时代不同了,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更尖锐。为什么杜勒斯在50年代说寄希望于第三代、第四代,因为第一、第二代有亲身经历,不容易产生幻想。我们现在经常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搞和平演变,而且首先在最有希望成为未来领袖的知识青年身上打算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有的人幻想,以为西方发达国家真关心、真帮助我们。实际上即使是同一国家的资本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还打得不可开交,资本主义公司相互间派间谍,以挤垮对方为目标。为什么对你中国,对东欧就那么友好?我们不能想的太天真了。前几天《参考消息》报导东欧一个国家集会欢迎贝克,以为喊几声“布什爸爸”就可以和美国一样生活了。这是很可悲的,你们要认识到这些,要有思想准备。你们这一生还可能经历风风雨雨,要紧的是要认定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国家、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清华光荣传统的第二条是献身精神。
由于是爱国为公的,他就会表现出一种献身的精神。《水木清华》曾经介绍过去核战线上的清华学人献身国家核武器事业,并作出了贡献的事迹。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我们国家决心自己搞原子弹、氢弹,1959年6月周总理担任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这就是596计划,从全国调集了105将,他们中有许多清华校友。其中有很多同志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学术特长,在新的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及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胡仁宇等都是众多参加这项工作的清华校友的代表。以后50、60年代毕业生中投身这个事业的就更多了。1964年10月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又爆炸了氢弹,扬了国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我出国时接触的华侨告诉我,他们真正感到扬眉吐气的,一次是50年代初伍修权在联合国谴责美国,一次是我国原子弹爆炸。百年以来,我们从来是受屈辱,过去的反动政府是看人眼色的,现在敢斗争了,我们独立了,像原子弹这样的武器我们也掌握了,中国强盛了。但是同志们看到他们所作的贡献及付出的代价时,不一定了解他们是依靠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
今年5月,我和学校一些同志到四川这个基地谈如何开展合作,继续输送人才的问题,同时也看望了在那里工作的校友。比起在青海金银滩时条件好多了,在四川绵阳新建起了一座很壮观的科学城。但其中有些单位长期与外界比较隔绝,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有的工作还有放射性,各方面条件都很苦(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也比过去开放了)。一个64届的校友说“我们何尝不想到大城市工作。同班同学中在别的单位工作的,生活条件、子女教育条件要好得多,出国机会也要多”,但是“国家需要两弹。想到为国家做了贡献,精神上得到了补偿”。看了电视片《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感动了。说“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内心里还是很充实的。”他们不仅把自己交给了事业,而且第二代已开始在那扎根奉献了。来到他们中间,感触非常深,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他们是清华的骄傲。什么人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栋梁?就是这样一批默默无闻为国家民族利益做贡献的人。我以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代表学校所有师生员工向他们表示慰问及敬意,但我想最主要还是要向他们学习,发扬这种由爱国为公所激发出的献身精神。看看我们这些校友,想想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时,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和清华传统是那么格格不入。清华校友用行动表明,只有对国家、对民族怀有深厚的爱,才能产生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清华传统的第三条是爱国、奉献精神激发出的精益求精、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工作态度。
校友们普遍有做什么都要比别人强的自我愿望,并且付诸行动,社会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这次在四川时遇到一位89届毕业生,在校时是学铸工的。我问他什么感想,他讲感受最深的是人家对清华毕业生刮目相待,觉得你应该做得比别人好,而且客观上一起工作的老校友总体上就是比别人能力强。因此,他说有压力。我说这压力好,这压力应该变成工作的动力。最近鞍山市市长,66届建筑系毕业生马延利同志来学校,他说:“我告诉你一条,你是清华毕业生,你就要想,我干什么事都一定要做好,做得比别人好”,“就是让你扫地,也要扫得比别人好”。我说:“你说得有道理,告诉你一个秘密,文化革命中我们受批判,被打倒,靠边站,让扫地,还打扫厕所。后来有人说,那一阵是工字厅厕所最干净的时候”。当然不应该再出现文革那种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的局面,也不应该轻视体力劳动。讲这段的意思是讲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会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坚忍不拔。科学上也需要这种精神,搞科研有时也很难,但成功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我说了这样多清华的好传统,希望把前辈校友成才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告诉你们。这或许是五年中的老生常谈了,但临别的时候,作为大学学习的最后一课,希望能对你们的一生事业有所帮助。
最后我还要讲的是,你们在学校四到五年,是很不容易的,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咸你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数,不可能事事都顺心。我们学校工作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宿舍、食堂拥挤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教学上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很理想,个别工作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你受了气、受了委屈,可能还有很多的倒霉事儿,比如你的自行车被偷了等等。这很多是属于我们要改进工作的,是我们的责任,有些是在现在发展阶段上,到社会上也是难免的问题,但总的来说你们也要有思想准备,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清华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到新岗位,新单位要看优点。离开学校总是会更怀念学校生活的,这种怀念一方面是对母校的一种深厚的爱,但表达得不恰当,会使你们对新环境、新领导不满意,从而产生隔阂。希望你们要注意这一点,要谦虚谨慎,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发扬清华的光荣传统,把自己熔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为母校增光彩,为国家作贡献。
祝同学们取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