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起来,为实现“八五”规划而奋斗——在清华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张孝文

1991年9月13日

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方惠坚同志代表党委所作的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对三年来学校党委的工作做了全面总结,所提到的一些经验、教训不仅是针对学校党的建设的,同时也适合于学校行政工作。

关于今后工作的设想,我们用了一个多学期的时间制定了《清华大学“八五”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去年下半年起,学校就开始对“七五”期间的各方面工作进行总结,教委发出要求编报“八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正式通知后,学校提出了一个纲要草案,经校务委员会、教代会代表组长会等讨论,并征求了各方面意见。这期间,各系也按照学校提出的指导思想及总体设想制定了本系“八五”事业发展规划,学校逐系听取了汇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改,形成了现在发给大家的这个《规划》,请代表大会讨论审议。这个《规划》正式确定下来后,将作为我们“八五”期间各项工作的目标。考虑到这是学校今后五年的整体工作规划,是由学校行政和党委共同制定的,因此有关党的工作内容也包括在其中了。在这份材料中,对能用指标来表示的任务我们尽力使目标具体一些,以鞭策学校各系所、各单位、各部门努力工作,也便于广大党员和教工的监督检查。在这里,我只作一些强调及说明。

一、第八届党代会以来学校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关于这十年来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七五”期间包括近三年,学校在培养人、科研、生产、人事、后勤等方面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学校面貌发生的变化,在《规划》第一节中已有概括的说明,更详细的情况我在今年三月底召开的教代会上的报告中有介绍。总的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经历了恢复、调整、发展、提高等阶段,努力贯彻教育方针,明确了办学方向及目标,调整了学科布局,实事求是地确定了事业发展规模并积极实行各项改革措施,使学校呈现出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局面。即使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那样严重政治斗争的干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广大教工的努力下,学校还是克服了困难,使这三年的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学生的培养教育上,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摆脱了一个时期以来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所困扰的局面,全校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已逐步为广大教工所认识并化为实际的行动。通过评选“优良学风班”等活动,加强了学风建设,并在各个教学环节包括考试上严格了管理措施,“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好学风已愈来愈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教学环节的进一步加强,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增加了对国情的了解,明确了与工农劳动大众相结合的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加上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其他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比起三年前,学校已经有了一个更好的育人坏境,这必将有利于广大同学继承清华光荣的革命传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十多年来,学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学校事业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发展:一个是学科结构的拓展,恢复及新建了理学院、经管学院及人文社会学科的系,工科专业内容也作了必要的更新、调整及补充,拓宽了专业面向,学校已发展成以工科为主体,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大学;一个是研究生培养形成规模.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做出了重要贡献,继续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一个是科研工作广泛开展,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努力向社会推广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并积极发展了校办科技产业。

“七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所取得的成果来说,在清华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上学期末召开的学校第十三次科技讨论会已经对这个领域工作做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及交流。可以说学校已基本上形成了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大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已经同时担起了教学与科研两副担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局面已开始形成,大规模培养研究生与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

师资队伍建设、后勤保障工作、办学条件及教职工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等学校其它方面工作的进展,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实事求是地肯定我们工作中的成绩能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充满信心,也是我们为今后工作提出目标的基础。毫无疑问,学校这十多年的发展是利用了改革开放形势所提供的机遇,但另一方面,我们前进中曾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难也有不是我们事先所期望发生或预料到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形势及工作中的差距。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面临两种挑战,一个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另一个是国际上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挑战。作为一所重点大学面对这两方面挑战,我们都义不容辞地承担着重要责任。这个基本认识应该成为我们提出今后任务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工作中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还不少,特别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

1、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强。 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牢固地树立起反“和平演变”的意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抵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学校队伍的侵蚀、对校风及学风的干扰,牢固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学校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文明水平。

2、要进一步抓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和落实,使培养的学生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3、教学体系、内容、方法要不断更新改造,及时反映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打下牢固的基础,并同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4、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要加强联合,提高水平,增创效益。清华应该做出更多的,与国家的期望及学校地位相称的高水平的贡献。

5、面对今后十年的学校离退休高峰及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急需制定一套可靠的对策及措施,使中青年教工队伍结构合理并促进学术骨干队伍的成长。

6、学校管理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有待提高,人事、工资、住房等改革措施要积极稳妥地逐步实施和完善,要自力更生,增收节支,使办学条件包括教职工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毫无疑问我们要争取国家和社会更多的支持。但经验证明,学校自身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八五”期间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坚持方向、着重提高、深化改革、改善条件、发展优势、多作贡献”的方针来确定学校工作的目标及各项具体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二、关于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

在1989年春夏之交这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之后,我们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反思。我们感到,1988年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以“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作为清华办学的长远目标仍然是合适的。这个目标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酝酿,在1985年第七次党代会事实上已提出来,到1988年我们把这个长远目标提的更明确了,起到了鼓舞全体师生员工办好学校而努力奋斗的作用。这个目标体现了办好清华大学最主要的是要抓两条,一条是方向,一条是提高,而这两条又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认为只有正确的方向指导,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而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说明我们坚持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是促进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对这个目标要有个全面的理解,如果认为“第一流”就是要完全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著名大学的模式来办学,就忽视了教育有为哪个阶级服务及要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有片面性。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衡量科学技术水平存在客观标准,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在国家跟踪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放眼世界,认真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对我们有用的办学经验,为自己确定较高的标准及目标。 李鹏同志在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大力量重点抓好一批大学,使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努力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个要求与我们办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规划》中我们提出“八五”期间的奋斗目标是,要把学校建设成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重要园地,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强阵地,同时要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经验。我们希望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有更多的学科不仅能巩固及发展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而且能接近或达到国际第一流的水平,通过这五年的努力使我们在向长远目标的前进中迈出新的步子。

在高等学校中,我们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存在着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及用什么思想来指导改革开放的斗争,这个斗争在学校工作中集中反映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对这个问题过去我们是有感觉的,总体上学校指导思想也是明确的,但在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前,认识不是这样深刻,这样自觉,对这场斗争的尖锐程度及学校在其中的地位思想准备也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感受来自国内甚至国际上一些“评比”、“排名次”等局部甚至片面标准的压力。学校行政工作往往忙于事务,应付各种具体困难。这些教训是应该认真吸取的。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正确的办学方向应该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认识的。方惠坚同志在报告中已经有详细论述,我只作一些补充说明。

1、应该看到,党和人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而国内外敌对势力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身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希望。青年学生,尤其是今后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重点高校的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争夺焦点,重点高校则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这是客观斗争形势所决定,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同志要自觉意识,主动迎接这场斗争。

2、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筹集奖酬金等实际问题的存在,往往给我们各级领导造成很大压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忘记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培养人与其它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尤其是教学与科研、开发等工作的关系。教学工作要成为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科研工作中也要贯彻培养人的指导方针。要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3、学校工作要贯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广义上说,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校内部讲,我们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纪律教育,促进学校的各项物质文明建设。强调精神的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毫无疑问我们要不断地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努力改善广大教工的居住及生活条件,从物质利益上使学校工作岗位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要完善政策导向,严格管理,深化人事等制度改革,作到严肃纪律、奖惩分明,但这一切不能代替精神力量的主要支柱作用。如果放弃思想工作;削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校发展献身的教育,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我们的队伍就会受诸如“一切向钱看”这种坏思想的腐蚀和影响,就会滋生和出现各奔前程,人心涣散,以邻为壑,勾心斗角等不良现象,甚至在商品经济的消极影响冲击下违法乱纪、腐化堕落。为此,我们在《规划》中单列了一节来确定这个领域的任务。我们要特别强调发扬清华光荣的革命传统及培植优良校风、学风的工作,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催人奋进,加强学校的凝聚力,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目标而奋斗。

4、要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兴利除弊,大胆创新的过程。学校的改革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更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提高教学及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斗争的。在1989年以前,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清华“保守”、“不改革”在某些人心目中的改革就是要取消思想政治工作;要“党的工作业余化、兼职化、淡化”;认为只有让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才是“学术自由”:把必要的学习纪律和集体生活准则说成是对学生的束缚等等。这种改革就是要改变学校的正确办学方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5、要牢牢确立党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党政职能的分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加强各级行政负责人对本单位全面工作的责任心,决不能因此削弱党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清华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明确规定,学校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干部管理上要实行统一领导,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参与行政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强调行政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依靠和自觉接受各级党组织的保证监督;行政工作中的党员负责人更要意识到自己是受党组织的委托在现在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因此既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要及时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工作,主动接受监督。总之要通过实际工作,不断提高党组织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威信及地位,确立并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所有这些并不削弱和减轻各级行政负责人对本单位工作的全面责任。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党政密切配合,又在职能上有所分工、相互支持的好经验。对于在党政配合上的新情况及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做到体制理顺、关系融洽、团结一致地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向前发展。

三、认真组织力量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水平

“八五”期间,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规模要保持稳定。以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及把力量放在提高上。本科生规模控制在平均每年招生2050人,硕士生争取每年招生750—800人,比现在略有增加,研究生中博士生的比例准备增加一些,即从目前每年招200人左右逐步增加到近300人。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仍然是学校“八五”工作的重点,这方面我们要继续完善这几年已经积累的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重视招生环节,加强宣传及组织工作,吸引大批全面素质较好的青年来校深造;落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各项措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来进行建设;各类实践要纳入培养计划;日积月累地抓好教学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课程建设和学风建设,“八五”期间要再建设20余门“一类课”,争取有更多的班级达到优良学风班的要求,同时要投资建设和改造一批实验室;要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教学计划,重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要积极开展文化体育、课外科技、勤工俭学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奖惩分明,实际工作的导向要与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要采取各种因材施教措施,使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的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这不仅是指校园设施等物质文化环境,更主要是学校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文明礼貌的行为对学生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面提到的这些经验,原则上也适合研究生的培养,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培养了5224名硕士学位获得者、55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总的说来大规模培养研究生还只有十年历史,因此我们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完整,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缺乏经验,在“八五”期间我们希望能通过实践:总结和完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包括淘汰)及分配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八五”期间,我们不仅要巩固和发展一批在国内占优势的重点学科,争取博士生导师数从现在的182名增加到250名以上,把重点学科从目前的29个发展到35个以上,还要使其中若干个(例如10个左右)学科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于“八五”期间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从总量来说大体要比“七五”期间增加30%到50%。在第十三次科技讨论会上我们提出,要以“上水平、促联合、创效益”作为目标。首先要在全体教师及科技人员中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深刻认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意义。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这个转移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讲,完成这个转移会更加困难,我们的责任也就更大。

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要有合适的比例,要用不同标准来衡量其水平的高低。基础研究主要强调在学术上的创新,强调对自然规律及现象认识的深化,也包括对应用技术在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说来还是学校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希望在“八五”期间能提高一步。以什么来衡量这方面工作的水平为好,比较起来我们觉得用国家自然科学奖为指标可能比较客观一些。在《规划》 中提出在10年内要争取8—10个自然科学奖,这个要求不算低,为此我们要有计划地对一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要为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创造比较好的学术环境。

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在学校“八五”科研任务中仍然是重点。目前已确定的“八五”期间九项重点科研题目主要属于这一类型。对承接的“八五”攻关任务及“863”高科技任务要组织力量,保证按计划完成。对于应用技术研究,在选择工艺、技术路线时一定要把应用前景考虑进去,要想到最后形成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或新产品在生产中是否有竞争力,否则是没有生命力的。水平高不仅仅表现在技术新上,最主要的是能形成实际的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效益。所以我们在《规划》中明确要求,平均每年有50项以上科研成果能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增加社会财富作贡献。《规划》已具体确定“八五”期间我们在微电子、能源、信息、材料、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环境等领域中要做出的贡献,此外我们还要求扩大面向主战场的范围,在基础工业的技术改造,在用科学技术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及在国防科技等方面做出新贡献。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及实验研究基地建设是保证教学及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基础。各个学科建设主要依靠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添置及更新装备,把来自各方面的经费用好。除了要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好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以外,学校要努力开阔渠道逐年资助一些实验基地的建设。可以预期“八五”期间学校固定资产会比“七五”期间有更多的增长。

科技产业是学校工作的相对薄弱的环节,从科技产业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国家经济发展直接做出贡献;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及学生的技术经济观念,更好地培养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发展科技产业、开拓学校工作新领域,有利于人尽其才,更好地发挥广大教工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同时也能为改善办学条件及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做出贡献。因此,科技开发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在认识及体制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分散的技术由于没有作进一步的商品开发而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看到,真正要搞成拳头产品,一定要依靠学校组织专门的力量,小单位是很难办成的,而且销售、售后服务等也不是一般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及科技人员的长处。因此我们希望能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配备力量,创造条件,把这项工作搞上去。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多数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及科研这两项中心工作上。在《规划》中我们已经确定了目标,提出了在“八五”期间要集中力量抓10个左右拳头产品,到1995年各类校办产业(包括校办工厂)的年产值达2亿,年利润3000万元的指标。现在离这个目标的距离是很大的,但经过努力我们认为是可以达到的。

要把教学、科研水平搞上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结构合理、优化精干、充满活力的教工队伍,特别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学术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九十年代是我校新老交替的关键十年,因此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抓好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和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最近,教委已给我校规定近期的编制控制数为8346人,考虑到5到10年内是学校教职工离退休高峰期, 对每年新补充的400名左右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坚持标准、认真选聘,要广开渠道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要建立起一套固定编制人员与非固定编制流动人员相结合的队伍管理体制,学校的条件及政策导向要有利于建立比较稳定的骨干队伍。要按德、勤、能、绩的标准,逐步地增加中青年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使中青年学术骨干更快地成长。

“七五”期间我校的基本建设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共完成了14万余平方米的教学科研用房及生活用房(包括学生宿舍及教工住宅)。四教、五教的相继落成使上课及自习教室的紧张情况有所缓解,大量学生宿舍的兴建已使研究生住房面积基本达到了教委规定的标准,本科生的居住条件按上次党代会时提出的目标,即五年内从人均2.25平方米提高到人均3平方米的要求也可提前达到。

即将投入使用的图书馆新馆是“七五”期间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基建工程,2万多平方米新馆的使用将为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希望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能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充分发挥物质条件的作用,也希望全校师生员工都要很好地使用及爱护图书馆,保持图书馆良好的学术气氛,共同努力使图书馆在培养人才、促进教学科研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对“八五”期间高校基建投资规模,包括对清华的投资规模.还没有最后确定,我们还要积极争取继续得到国家的支持,同时要积极开拓其它国内外援助的渠道。在基建安排上,重点要放在教工住宅,尤其是中青年教工住宅上。“八五”期间能列入计划的教学科研用房数量有限,各单位的发展应主要依靠充分发挥原有面积的潜力来解决,对一些过时及废旧设备要及时处理,以空出面积。不合理的使用要调配,要克服小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学校也要采取定额管理及必要的经济措施,增强在面积使用上的自我制约能力。

“七五”期间学校后勤部门职工在保证全校师生员工生活需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后勤本身的支持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及提高。“八五”期间要继续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方针,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要合理规划各功能区布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解决好校园道路网的规划,搞好校园建设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房屋设施维修、抓紧抗震加固及旧房、危房改造;要进一步改善通讯及计算机信息管理条件,完成与中关村地区计算机的联网运行,“八五”期间要新增各类电话2000门,使成套住宅的电话装机率达50%:要改善医疗、卫生、膳食等各方面服务;要发动群众加强治安保卫及防火等安全工作。努力建设一个治安良好、整洁美观、生活方便、文明高尚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提供一个优良的客观环境。

其它各方面的工作包括体育文化工作、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国际交流、中小学及幼儿教育、街道工作、计划生育、出版印刷、电化教育、医疗保健和其他技术、后勤服务等单位,都要更好地为两个中心的建设服务,在“八五”期间把各方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规划》中对各部门、各领域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大家对学校发展及提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其中有些事情是应该做的,但限于财力还不可能都做到。对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教育经费很紧张,年年有赤字,很多事业的发展甚至维持都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国家对学校的投入量还是一笔很大的款额。一方面我们应该办的事限于财力而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又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物资积压及铺张浪费现象,节水、节电,节约各项行政、事业开支的潜力还很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不富裕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我们更要提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增收节支、勤俭办学,坚决克服一切铺张浪费行为。这几年学校财务体制逐步理顺,在控制预算、合理使用资金等方面,各级财会人员做出了很大努力,“八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关于深化管理改革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发展、提高过程实际也是在办学中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过程。这包括学校学科和专业布局的调整;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扩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比例;在招生、培养、管理、分配中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学校采取的一系列适应科技体制及拨款制度改革的措施;推进科技开发和发展科技产业:在生产和后勤的一部分单位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实施及用人制度的改革;扩大对外交流及开放,广泛及多途径地学习国际上对我们有用的科学技术及办学经验等等。此外,从上届党代会试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管理制逐步理顺,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制度日益完善,干部任免制度日益健全。这些改革措施对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对于已经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基本正确的措施要不断改进,兴利除弊,并随着社会配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系统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逐步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道路。

新的改革办法和措施,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各部分同志的认识及利益关系也不尽一致,因此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例如关于集资建房改革,由于各单位经济收益情况有区别,就难免在分配上有差别。但总体上学校可以多建房子,一部分教工不再参加排队,现在没有参加集资的单位的教工也因此而相对地受益了,这就有利于所有教工改善住房条件。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的办法上,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避免不合理地扩大差别,为此学校也按照实际可能的财力对有困难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调剂。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说明改革是新事物,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绝对的好,但只要主要方面是好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例如助教博士生制度,在学校教学计划内安排较长时间(三个月以上)到工厂、企业、社会参加实践,科学研究中的课题组长负责制,一部分后勤单位实行的承包责任制等,也都有利有弊,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兴利除弊,逐步完善。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学校要进行学校内部管理的改革,目的是为了调动全校广大教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完成“八五”的任务而奋斗。 “八五”期间的任务比“七五”工作面更广,工作量更大,要求也更高,同时固定的在编人员不仅不可能增加,还将适当压缩。这样只有从提高效率,人尽其才上找出路。从目前校内情况来说,相当一部分教工,尤其是教职工中的骨干力量夜以继日,负担很重,但同时也存在着忙闲不均现象,一些工作人员工作量不饱满或出工不出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连8小时工作时间都不能保证。由于考核不严格,聘任制、合同制也有流于形式的一面。在分配制度上,知识分子尤其是骨干教师待遇偏低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工资外收入在总收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分配中平均主义及分配不公问题同时存在。为此我们下决心从这学期开始进行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及理顺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及健全聘任制(及合同制)、加强考核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逐步改善待遇。改革内容将包括健全及调整工作量计算办法,全面实施定编;严格实行聘任及合同制,改变事实上在校内终身任职的情况:按“德、勤、能、绩”加强对日常工作的考核及建立年终总结评估制度;调整分配机制,通过改革建立校内结构工资制度,调整工资外收入在总收人中的比例:加强对校外兼职及相应收入的管理和调节,鼓励做好本职工作;更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有计划地逐步改善教工的收入状况。

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我们仍然要提倡把奉献精神放在首位,要继续发扬广大教职工热爱清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好传统。这样才能避免改革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们还要进行住房建设及管理的改革。中青年教师居住条件紧张的状况能否缓解,已经是关系到能否稳定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一个重大问题。学校下决心“八五”期间要把国家基建拨款的50%以上用来兴建住宅,同时继续进行单位集资建房及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努力,力争在“八五”期间兴建10万平方米左右住宅,计划建500套三室户、500套两室户、900套一室户的住房,以缓解目前中青年教工,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这个方案是考虑到现在的队伍状况和5年内离退休、进人、流动的预测,既有重点,又照顾到各部分人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到应使校内住宅的户型从长远看是合理的。

在“七五”期间我们实际新分配的住宅是5万6千平方米,因此建设10万平方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面临资金、土地、申请指标,组织基建力量等一系列困难。学校下决心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八五”期间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好。克服这样大的困难不仅要求基建后勤等部门的同志做出极大的努力,也希望得到全校教工的支持和协助。

在加速建房的同时,与全国的形势相适应,我们也要起步实行住房制度的改革。要改变现行的无偿分房和低房租的福利性住房制度,逐步把商品性机制引入住房制度。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建房经费,支持学校加速建房。学校准备先从提租、建立住房基金、超标加租等方面着手,改革的步子要考虑教工的承受能力,稳妥地逐步进行。

随着离退休人员的增加,为缓解由此带来的矛盾和困难,急需一套依靠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来缓解矛盾的方法。学校已制定了一个建立离退休基金的办法,准备本学期在教代会上征询各方面意见后实施。与此同时,学校要组织力量,充分发挥离退休同志的积极性,在可能的范围内开展一些工作,使他们在为社会及学校服务中,改善自身待遇。

广大教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依靠国家外,依靠学校的,部分只能随着办学效益的增长而逐步提高,期望值太高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可以调整和理顺机制,逐步改变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所谓“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大锅饭制度。

五、加强民主管理及勤政、廉政建设

不断加强学校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团结、依靠广大师生员工,通过共同努力办好学校的可靠保证。这几年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要继续完善及健全。

首先,学校要健全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制度。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要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之后,反复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再提交学校最后讨论决定。从1986年开始建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日趋健全,成为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力,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每学期召开一次代表大会要形成制度并坚持下去。凡应由教代会审议或决定的事项,如《清华大学教职工住房分配办法》,则由教代会表决通过。在大会闭幕期间,要充分发挥承担其日常工作的工会委员会对学校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这样做能集思广益,吸收各种有益的意见,使学校的决策更加合理。例如这次关于房改的方案就曾经几上几下,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多次在具体政策上作了调整,在集中最近干部会的意见后,准备再作一些修改,以提交教代会讨论。当然在民主的基础上也要集中,由于对很多问题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最后决策也不可能作到把所有的意见都包括在内,不实行集中就会长期议而不决,使改革及事业受到影响。对于已经决定下来的事项各单位也要从大局出发,以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坚决加以贯彻。

为了使更多的教工能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委员会的设置。明确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最主要的咨询、审议机构每学期定期召集会议,就学校的重大问题,如办学方针、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经费的预决算及重大改革方案听取学校报告,进行审议。应该指出,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是有不足的,校务委员会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除校务委员会以外,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各种委员会的设置,并注意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这三个比较重要的委员会成员均互不兼职,以吸收更多的教师参与管理。对于各委员会的职能,我们规定当委员会做出的决定与学校行政意见不一致时,凡属于各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学校行政要尊重委员会的决定。例如对个别人的职称提升与否、博士点申请的评审等,过去都有过这样的例子。我们觉得这样做是符合学校民主建设的目标及要求的。

要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这样可以保证民主管理的制度化。用条例的形式把各级机构及相应组织的权限及职责范围明确下来,可以作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发扬民主,又明确责任,提高办事效率。一些事情由于制度程序比较明确,也可以减少个别领导人的主观因素,做到尽可能的公平合理。

在学校民主管理中,党委及学校行政要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与他们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听取批评和建议,集思广益,同心同德,把学校的工作做好。此外,学校这几年来面对学生实行的每周六下午校长接待日制度要坚持下去。并加强对来信来访的及时处理。

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已实行了任期制,一套有效的换届、任免程序及办法正在逐步健全起来,这方面的经验还要不断总结并坚持下去。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切实作到“精兵简政”是我们“八五”期间在学校工作中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及为基层群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要做好有管理职能的校系两级党政机关部门的精兵简政。这个问题也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这十余年来随着学校事业规模的发展及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校系机关的职能及任务的确在不断增加。仅举研究生工作一例即可说明,我校研究生院所管辖的学生已相当于中等规模的地方大学,加上学位制度在完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要摸索,培养模式又不能像本科那么单纯等,使得从招生到分配,思想教育及行政管理任务就十分繁重,这与十年前是无法相比的。其它如学生工作、教学、科研、外事等各方面工作中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这不仅增加了基层的工作负担,也使学校机关的任务大大加重了,这是需要同志们理解和支持的。但是,另一方面这几年来也有一种烦向,即机构愈设愈多、分工愈来愈细,加重了各基层单位的负担,给师生员工办事带来了困难。少数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端正,“人难找、事难办、脸难看”的情况也确实存在。所以学校下决心对学校的所有单位,包括后勤部门及直属单位在管理改革中实行严格定编;对校系两级机关的机构设置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对职能相近的校系科室机构要合并;对于上级有规定必须设的机构,有的也可以用一套班子挂两块牌子的方法来解决;对会议、报表要严格控制;所有工作人员要更好地树立为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师生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到精兵简政、改进服务、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指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对于清华党组织和各级干部同样要敲这个警钟。认为拒腐防变只是社会上的问题、校外的问题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学校一些单位内,少数人以权谋私,吃回扣,拿好处以至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的现象也同样存在。至于为了本单位的局部利益而违反财经纪律及学校规定,损害国家、社会及学校利益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拒腐防变问题要提高到反和平演变的高度来认识,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学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履行学校经过修改通过的《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几项规定》,并在领导干部中每年开展一次廉政检查,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

各位代表:“八五”期间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但做好这些工作对学校今后的提高,对于巩固及发展清华大学已有的成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相信有全体党员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我们能够全面完成“八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把清华的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