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研组主任、书记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

校长 张孝文

1991年10月31日下午

经过一段时间预备,从下个月开始我们将开始推进学校内部管理的改革。在正式召开教代会发动全校教工讨论以前,我们先召开教研组、党支部的基层干部会,介绍我们这次改革的目标、要求、内容及做法,目的是进一步在干部中统一思想,提高对进行这项改革的必要性及迫切性的认识,为在全校教工中进行动员讨论及实施作为预备。方才杨家庆同志和孙继铭同志已经分别作了介绍。我想几个问题补充些意见。

一、要从当前国内的形势及八五期间任务来认识改革的必要和紧迫。

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指出今后“经济工作指导方针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巩固治理整顿成果和继续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

治理整顿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为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很重要的是要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深化改革,总的说来各方面改革的步伐会相对快一些,北京市委工作会议提出搞活搞好大中型企业就要做到要建立“企业有生有死,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有高有低”的竞争机制。

此外像房改、退休基金的改革等已经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

大家知道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北工大及北师院已经试点有一段时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在今年起也全面推行。委属高等学校中,东南大学及南京大学已经教委批准今年暑期前后开始,凡是开始的学校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这些单位通过改革增强了内部活力,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学等各方面工作的提高,教工的收入也有了增加。可以说形势逼人,正像李鹏同志在全国房改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早改早主动!

从清华情况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发展、提高过程实际也是在办学中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过程。就是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也不是全新问题,例如聘任制我们是在1985年开始的,1983年开始定编制更早,去年我们进行浮动工资制。这些改革为完成七五的繁重任务提高效率起了重要作用,整个七五期间,在校实际人数只增加了20个人,但在七五期间大量培养研究生进入规模,科研任务为六五的2.8倍,建设了一批国家、教委及学校的重点实验基地,事业规模及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及提高。这些成绩取得主要是依靠挖掘潜力、提高效率来完成的。

八五期间教学水平质量要不断提高,德育教育要继续加强。我们初步估计,科研经费增加约30-50%,实验室建设任务除了要把七五建成的一批管好用好,还要新建及扩建一批实验室,科技开发及校办产业要有较大增长,基建任务尤其是住房建设也十分繁重。这次党代会我们把八五规划发给大家讨论审议,不少代表认为这目标还是很鼓舞,任务很艰巨。

但国家对我们在人员上要求则是编制还要有5-6%的压缩。总之任务要完成,更繁重,人员还要精简,这只有从改进工作、挖掘潜力、提高效率来解决。潜力是否有呢?我们觉得是有的。当然还要用好一批非固定编制的力量,如部分离退人员、流动人员、助教博士生等。

从学校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教工,尤其是教职工中的骨干力量夜以继日,负担很重,但同时也存在着忙闲不均的现象。由于知识分子工作的特点,我们不能要求所有教师尤其是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上班制,我们教学工作的用房也提供不了这样条件。教师很多是习惯于晚上工作的,但这不应该造成不同工作性质之间的不恰当攀比,该上班的也不上班。我个人感到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同样在学校中也有,工作向轻的比,人员向多的单位比,待遇向高的比,找领导说提出来的例子是哪个单位奖金发多少多少,而我们怎么怎么,他就是不说人家工作是怎么样,我们是怎么样。我承认有不公平的,也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最近张宗植先生给我们来了封信,他是给了30万美金设“12•9”奖学金的蒋南翔时代老同学、老校友。他说日本战后有一条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那时贫困得很,而且战争给这个民族带来了这样深重灾难,但老百姓就是埋头苦干、拼命干,西方人说日本人是工作狂。这样干了几十年,不知不觉发展起来了。而我们的确有一些人表示这个不满,那个不如意,牢骚一大堆,比这个比那个,但工作又不好好干。校内有一个同志亲口对我说,他换了岗位觉得这个新单位工作紧张,人际关系也好,原来那个地方太闲,因此上班时飞短流长,说三道四,搞得不团结,人心涣散。工作不饱满,出勤不出力这样的现象在清华不是极个别的,最近我与方惠坚同志都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很有感触。有教工找我们要把子女调进清华,我就打听子女在哪儿工作,住在哪儿,他说就住在一块,工作地点就在附近,骑车不到20分钟。那我说调进来为什么呢?因为老伴身体不好要照顾,不知道这个是否真是原因,但这至少是可以说得出的原因。如果这样还不能照顾,而调进清华为照顾,那一定是我们管理不严、上班及考勤比别人松,这个单位不一定要增人,但工作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我强调是忙闲不均,总体上清华同志是努力的。有人说比社会上怎样,看你向哪儿比,与首钢比,我们去看了一下那儿管理很严的。有人说收入比别人差,怎么看?如果把住房、假期、劳保这些因素都加起来,则数量与一些非全民所有制单位比都差不多,有一些转出去到公司要回来的。你可以举出一些很差很空闲单位的例子,那就没针对性了。

另外方面我们愈来愈感到在分配、住房、公费医疗、离退休等问题上什么都由国家包下来这种铁饭碗的机制愈来愈阻碍发展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变更了,如集资盖房、奖酬金制度等,总的是要发挥国家、单位、个人的三方面积极性,在观念上我们要来个变化,机制做调整,这个问题我下面还要讲到。

总之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高校改革的形势,从学校面临“八五”任务的要求及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如果不在八五开始进一步改革,我们就会被动。因此教委在寒假要论证进一步推进5个学校的改革,我们一定要力争参加进去。

二、这次改革重要的是明确一个方向,逐步建立新的机制,但实际做法上又要有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特别对待遇的改善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首先是人事制度,大家都觉得打破铁饭碗是要害,为什么不少三资企业能做到效率比较高、竞争意识强?从观念上就接受随着企业单位的发展及变化机构队伍可增可减;公司盈利少、销售差了,就裁员。另外,就是按工作业绩考核,可升可降也可以辞退。所以北京市早就提出要优化劳动组合,下一步还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提出要有一定待业比例,在全市大体上要形成能容纳职工总数1%的富余人员的能力。这个比例当然还不高,但有一种竞争的压力。这个机制是我们这次人事管理改革完善聘任制的核心,不是所有在校人员都可以受聘,受聘要有条件,而且这次我们要扩大到全体教工中,有的用合同制。总之由岗位及任务来定编,按编制来聘任,按工作需要选人,用德勤能绩来考核,并调整收入,并且有一套考核管理的办法,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无论从观念或在客观条件来说,还不能做到很理想的目标。会有一些客观条件制约如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没建立,所以我们也制定了相应政策,一方面要引入流动机制,如果本单位不能聘用,可以在校外、也可在校内调剂,改为试用,促进本人努力工作,有的通过培训等方式,开阔新岗位。在社会没有完整保险救济情况下,还要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们作了一些规定,大家也可提出意见。总之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有压力,但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了,要通过全校教工讨论,思想统一,形成舆论。我们也在研究应该有一套仲裁法规,这件事是可以做到的。事实上目前全校有少数人没有聘,房屋搬迁一样有钉子户,国家有一套法规。聘任聘用中也是这样,不能迁就,变成老实人吃亏。

分配也是,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把知识分子待遇偏低的情况就可以解决,一个是国家有个方针,这十余年来总的说来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消费倾斜,这长远是不利的,因此总的是个压缩消费比例的态势,这次工资调整重要的是要改变机制,在校内试行结构工资制,但期望不能太大。一方面学校自己能够动用财力有限,而且不是所有钱都可以分发作为收入增加的,不是可以随便扩大工资基金的。所以工改方案是要经过批准的。国家教委以明确今年寒假再批准五所学校,我们在11月教代会后就正式报告申请上级批准。

分配中也有机制问题。我们考虑到工资外收入比例高有很大弊病,这容易导致分配不公或平均主义。因此我们决定把其中一部分,现在比例是不高,纳入浮动工资。为什么这次并没有全部纳入,像别的学校这样。这样我们想不至于挫伤基层的积极性,但这样做同时要对非本职工作的工资外收入要进行必要的申报及管理。否则学校工改好处享受,但应尽的义务不尽,就是一种不平衡,鼓励离心倾向。文化界有一些团体搞走穴,却使正规的演出演不成,这个教训及倾向我们要注意。社会上可能还有一些鼓励机制,他通过很小代价把学校成果转出去了,你负责他住房、工资,他个人得到高的收入,以很少的代价取得以学校设备、技术等为代价的成果。这个问题在清华的影响不能低估。中关村一条街里,还有那个海华,分出去了,不受你管,自己单独办公司,学校成果转出去,这个体制是很奇怪的,变成第二科技开发部,而这个开发部是不受学校领导的。不能一方面以全民所有制做后盾,铁饭碗有保证,而另一方面又是在科技走穴,不把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中。我们赞成对社会做贡献发展横向技术服务,但要纳入学校管理轨道,不是讲要透明嘛,要防止跑冒滴漏。

至于房改,一方面是依靠教工的贡献来多建房,解决目前中青年教工住房困难问题,我们要建10万平方米,需要有7000万的经费,其中自筹1500万。这样才能有一定比重的国家投入,也是改变机制。现在情况没有任何对需求抑制,虽然目前离这个目标还远,但总是向这方面前进了。

三、搞好这次改革要依靠各级干部,上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

1、要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关系。首先是学校建好了,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社会声誉地位提高,这样就可以对各单位的发展以有力支持。即使任何一个个人的发展、任务承接都与学校整体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大家支持这件事就可以做好,要配合一致。如后勤部门提出要配套进行,要大家准时上下班,下班后都去饭厅了行不行?后勤部门已经酝酿研究了,一定要支持学校的改革。各行其是就办不好。因此在座是关键,系一级已经反复讨论酝酿很长时间了,我们希望大家从全局出发。

小单位得益可能有多有少,个人也是这样情况,如奖酬金高的可能得益少些,但我可以告诉大家事实上奖酬金多的单位也占了奖酬金少的便宜,因为全校的奖金额是统一计算的。这点我们还有争议,有的收入低的系主任说我们是粮票换了你的鸡蛋。

定编也是这样,有的压缩多一些,但很多压得多一些的单位,算下来仍然是缺编,既不会减少现在实际工作人员,也不会影响进人。可能缺编额少了些,但我们正在核算,单位缺编额可能有调整。总的工调资金要有来源,要大家也做贡献。有人说这是做游戏,收了房租又补到工资中去。①机制不一样了;②不管怎么说,学校还是尽可能移出来一部分资金。因此实际上各部分人收益都可能有提高,不能保证每个人,我们各部分人,程度不一样,同时要忘记平均主义,逐步拉开差距。

有一些同志为搬新房要付些钱,也考虑了承担能力,是作贡献,促进八五住房建设。这部分钱重点是用来立房改户头。另外,有与无差别很大,可能就差一二个月,这也不一定合理,4月份先可以进去,5月份就不行。多付一些钱实际上还不能起到调节作用,我想这样看,还需通过一定办法来抑制需求,实际上现在还做不到,所以全国普遍都采取这个政策。根据各方面意见,把两类房也包括进去。

新的改革办法和措施,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各部分同志的认识及利益关系也不尽一致,既然是调整机制,就与传统概念有区别。因此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各级干部要做工作,把道理讲清楚。例如关于集资建房改革,由于各单位经济收益情况有区别,就难免在分配上有差别。但总体上学校可以多建房子,一部分教工不再参加排队,现在没有参加集资的单位的教工也因此而相对地受益了,这就有利于所有教工改善住房条件。这比大家都没房住总好。我就想到毛主席批评过的那样“一副担架两个伤兵的情况,宁愿大家抬不成,不愿一个人抬了去”,宁愿大家没住,不愿有条件(要付出代价)先住,自己也可早住。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办法上,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避免不合理地扩大差别,为此学校也按照实际可能的财力对有困难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调剂。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说明改革是新事物,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绝对的好,但只要主要方面是好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否则我们就寸步难行。因此这次最后确定下来房改方案,吸取了各方面意见,相对合理一些。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还可提其他方案,但会有各方面问题。

2、要正确处理好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及经济指标的关系。

强调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在进行人事改革、严格管理时不要忘记这一条。事实上清华教工的主流尤其是骨干分子,是因为对教育事业、对学校的热爱,以献身精神来从事自己工作的,不计较个人得失,主要不是靠纪律、靠物质利益,对这部分同志的确有没有聘任差得不会多。所以我们不要因此挫伤了宝贵的积极性。

另外一方面领导上更要从政策上来体现我们鼓励提倡的方向,要关心这部分同志的困难,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比如说有些奖酬金学术带头人不敢多拿,将来我们在结构工资中就要把这个差别体现出来。)

但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育与管理要结合,要会运用管理的杠杆及物质利益条件来促进本单位的工作。使有一些工作不勤、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感到有竞争的压力。

我们制定一些办法,考虑到这个因素,有一定调节余地,对一些长期服从需要、对清华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同志,不能挫伤积极性。

总之希望大家处理好这个关系,思想工作精神力量还要放在首位,聘任与否及结构工资不能也不应该代替精神力量的主要支柱作用。如果放弃思想工作,削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校发展献身的教育,我们的队伍就会受诸如“一切向钱看”、斤斤计较这种坏思想的腐蚀和影响,干群关系也会紧张。我们有的单位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好的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好办法。

3、积极利用改革形势来推动本单位的工作。

我想这次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时机解决本单位存在的一些矛盾。我们总的目标是把队伍组织起来调动社会主义积极性,把教学科研及各方面工作搞上去。

现在大中型企业强调结构调整,我想我们也有这个问题。1984年下半年我那时在化工系,我们开始聘任试点,现在回忆起来对生物化学工程这个学科的建立是起很大促进作用。建这个学科这件事原来想干有几年了,但集中不了力量,在那次聘任中重新调整力量建成了。最近这一摊在七五期间获得很大发展。我们现在的教研组学科设置并不完全适应发展,有些单位缺乏动力,我们希望各系各单位领导研究一下这样的事。

还有一些单位长期散漫,缺乏必要的集中。如科技企业我们说过是校系两级搞,经验证明,这样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出较大效益,但事实上有的还是小单位甚至个人还在外面搞,或课题组在搞,也应该理顺。

分配上也有类似问题,我们在开科研讨论会时提出要完善课题组长负责制,项目申请人,有责任有一定权,调配组内力量及经费等。但也不是说不能调节,像数学系,线路教研组,课题组长这部分贡献也考虑,但作在工资外收入单。教研组是统一管理有一定政策,这对于增强凝聚力有好处。当然不能搞平调,但各部分工作,学校的系、单位是一个整体,有的有一定合适比例,也可起到调动积极性作用。但有的太分散,这就给工资改革带来困难,观念上也并不好。要想周到了,不提倡那种有任务了不经过自愿组合去分给没任务的,这种事很复杂不能搞平调,但是不能太分散了。

举这些例子。总之要利用这个时机,以积极态度来做好这次改革。希望在同志们共同努力下,通过改革促进学校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