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校长 张孝文

1992年11月17日

1991年清华大学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的工作,到今年3月基本告一段落。为适应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出现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学校提出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步伐。这里就学校总体改革的思路谈一些看法。

一、深化改革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学校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大好时机,也为学校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必须看到学校面临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和人才竞争的严重挑战。教育经费不足,知识分子待遇偏低,以及社会分配的不平衡现象对学校都是很大的冲击。

面对激烈竞争的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新需求,促使学校必须进一步改革。深化改革要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对于如何深化改革,校内各种想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内部管理改革就是“加工资”,也有的认为深化改革就是“扩大招生”、“多收学费”等等,孤立的看,这些意见都有合理的成分,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做出统筹安排,取得认识上的基本一致,就会使得改革总体上步调不一致。我们认为,在确定目标时应当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整体,要从这个整体上来确定学校的位置,办我们该办的事。学校的总目标仍然是“努力把清华大学建设成学术上是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在实现这个总目标上,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进展,上一个新的台阶。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要着重于提高,出高质量的人才,出高水平的成果,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的改革怎样做是比较好的、成功的,怎样做是不合适的、失败的,应该有几条标准来衡量。经过讨论,大家赞成用“四个有利”作为我校深化改革的标准。这“四个有利”就是,我们的改革必须有利于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工作的水平;有利于增强学校总体实力和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对我国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四个有利”体现了学校深化改革要达到的“坚持方向、提高水平、增进效益”的目标,也体现了学校一直坚持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二、深化改革要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对上层建筑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研究形势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需求,进一步摆脱阻碍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束缚,打破限制广大教工发挥积极性的框框。要从学校办学模式及管理体制上,探索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运行机制,扩大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走出一条办好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路子。这里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我们感到有这么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要明确学校的性质,使学校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及活力

我国高校的原有管理体制是在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本上是国家直接办学的体制,同时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法来管理学校。这样的管理模式束缚学校办学活力,影响办学效益,也不符合学校的性质及教育规律。我们认为要如实地看到,学校是由多种不同性质部门所组成的教育事业单位。应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办学的责任在学校本身。学校既不同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企业单位。

(2)要改变过去“统”及“包”的问题

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统”得过死与“包”得过多。其结果是负重爬山,步履艰难,不利于调动各单位和广大教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五十年代初“学苏”我们主张一分为二,看到历史上所起过的积极作用,后来结合我国的实际做出了很多改进。但是不能不看到原有适合于计划经济需要的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至今还在学校工作的很多方面有不小的影响。比如,工科专业结构主要是面向重工业,专业分工过细,学生知识面窄,经济观念薄弱,市场意识不强等等。学校按统一计划招生、统一计划培养、再统一分配工作。学生接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后,“进了学校门,就是国家人”,学校对学生的一切都包下来。与教工生活休戚相关的条件很多也是采取“包”及“分配”的办法,而人员又很难流动。这一切使学校过多地承担了社会的功能,负担越来越重,影响了办学活力。

(3)关于学校经费投入问题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改革力度的加大,都取决于学校经济实力的增长。目前学校财政经费不足的固有矛盾仍没有根本解决,影响学校的发展及知识分子待遇的改善。学校承担着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但是从现实出发,学校自身必须克服完全依靠国家拨款,单纯的“等、靠、要”观念。如果消极被动“等”,就会丧失时机;什么都是“靠”,就会缺乏活力;只会眼睛向上“要”,而事实上又不可能满足需求,就会影响发展。因此,我们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希望国家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及努力面向社会,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多渠道开辟经费来源。现在大家都已认识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会严重地限制人们的积极性,妨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影响学校事业的尽快发展。目前分配制度上平均主义的状况是很突出的,一方面由于总体上水平低,因此拉不开差距,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观念。例如,一个教授与普通工作人员收入上的差距,目前状况与五、六十年代的状况相比就差得很多。真正要克服平均主义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最近几年国家虽然在政策上允许学校可以自筹一些资金来改善教工待遇,但是在各种调价加补贴出台而又要单位财政负责的情况下,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些调节分配的手段也都被抹平了。

还可以举出一些情况来说明有不少不适应形势的旧概念,老做法还在起作用。事实上社会在改革、在发展、在前进,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客观规律,使思想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同时从实际出发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加快学校的改革和建设。

三、进一步转换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逐步转换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这是我们学校当前正在进行的,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以来,学校的管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切由学校“统管、统包”的管理运行体制,结果是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校负担很重,同时严重束缚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进一步发展。“全包”的体制,使得我们干什么都要面对八千余名教职工这个大数字。去年进行校内管理改革,学校尽了很大努力筹集了六百多万元,结果相当一部分教工认为改革力度小。人数太多,人均自然就不会高。

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学校目前已经是由不同工作性质的多种成分组成,如果只用同一种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其结果必然相互牵制,相互攀比,矛盾重重。都由学校包下来就要兼顾各方面的意见和利益,结果是越想搞平衡,矛盾越多,意见越大。

这次在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中,我们提出;学校必须区别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不同工作的性质与特点,采取分门别类“分流”管理的方法,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单位和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不同类型的岗位和单位,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分配办法,使这些单位和教职工能够放开手脚,各按本身工作特点开展工作,加快事业的发展,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允许有的单位以较快速度发展,不搞“—刀切”,不要相互牵制,相互攀比,不把大家都捆绑在一起而迈不开步子。

我们把学校的工作岗位分成四大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改革措施:

第一类是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党政管理以及少数后勤管理工作的教职工,对他们要按工作任务定岗和聘任,相应待遇由学校和系共同负责,支持和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二类是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工作人员,这类人员要积极参加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参与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及技术改造。学校要在政策和管理办法上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和鼓励他们承担更多的任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贡献,学校主要是给政策,使他们的收入和实际贡献挂钩,做到多贡献、多收入。

第三类是科技产业部门,这些部门要努力促进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商品,为学校创收。校办产业要实行企业管理办法,校办产业人员的收入要直接与效益和对学校的贡献挂钩。

第四类是后勤部门,后勤部门要继续坚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工作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的方针。实行管理小机关、服务大实体,政企分开,逐步向社会化、企业化过渡。经营服务部门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利润承包,自负盈亏。

应该强调指出,我们提出的“分流”概念,是针对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工作岗位,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它不完全相同于目前社会上所说的人员分流。我校大多数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从事科研工作,对每个教师而言,学校不仅不要求把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而且是积极提倡教研结合。即使是校办产业和后勤部门,这些部门中的一部分人员同时也承担着大量的学生实践教学任务。

实行“分流”以后,我们希望能更好地保证教学和基础研究。有关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主要由学校和系共同负责,使他们尽可能减少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去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今年暑期后,我们先后在干部、广大教工中统一思想及认识,然后一个系一个单位地分别确定目标。现在看来直接由学校负担的部分可控制在教工总数的40%以内。

四、进一步深化学校事业的改革

1、关于培养人的工作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学校的事业改革,首先是教学改革,而且人才优势是我们学校的主要优势,应该在改革中保持和进一步发挥。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全面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这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扩大专业面向,全校把原来50多个专业合并成41个,并调整及充实新的学科方向,修订教学计划:加强改进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组织好教学过程;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进激励及竞争机制,完善奖励及淘汰制度等等。在研究生培养上,我们着重强调加强博士点建设.适当扩大博士生的比例及规模,并完善助教博士生制度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件很复杂、也是难度很大的工作,要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得到切实的改进。例如我们发现当前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减轻学生的课内负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几年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及适应科技新发展,不少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各个角度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但往往有增无减,或增多减少。有的课程减了学时但内容不减而变成“压缩饼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名义上我们实施的是有计划的学分制.但实际上计划管得过死,余地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要压缩课内学时及选修课比例,同时要组织力量系统地研究课程系列的建设和改革,使学生有灵活安排学习的更大余地。

2、关于科学技术工作

学校的科研工作,在促进入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在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为我国科技发展服务以及在增强及改进办学实力与条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七五期间是我校科研工作有重要发展的五年.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到1991年底全校已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35项。八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要使科研总经费比七五翻—番,同时平均每年有10项成果达到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水平。为了更好面向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对学校科研工作中各部分比例作了适当调整,提出:“加强基础,保证重点,搞活横向”。

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选择一批有前途的基础性研究课题,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时在学术上造成自由交流及探讨的良好气氛。对于已经承接的高科技“863”计划项目及国家攻关任务要组织力量切实保证按计划要求完成。

要继续抓紧学科建设,巩固和发展一批重点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选择10个左右水平高、基础好的学科点,使其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教委提出的“211工程”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目前,学校的科研项目中横向合作课题的比重将有所增加,随着经济建设更快发展,这方面的需求日趋活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有利机遇。为此我们在经济上作了一些调整,以鼓励大家多承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的横向课题。这些措施已经显出了效果,今年横向的合同有成倍增长。

我校的校办科技产业起步较晚,这几年发展是好的,学校要采取措施改变目前过分分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状况。在管理上主要是强化承包制,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法,各企业可以选择不同承包方法上不同的“船”。1991年我校校办产业的产销值达到1.23亿元,利润2180万元,今年预计产销值可能超过2亿元,利润可达3000万元左右。

3、关于教职工队伍建设

学校各项工作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取决于学校要有一支骨干稳定的、高水平的、充满活力的队伍,包括师资队伍、职工队伍和管理队伍。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基础课教学队伍老化、后继乏人,这是长期困扰学校多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这方面重点大学比其他学校矛盾更为突出些。

我们希望通过采取改革的措施,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努力做到“有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使广大教职员工能珍惜自己的岗位,达到进一步稳定我校教工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要控制编制规模、优化队伍结构。目前全校在编教工队伍已经很大,通过改革要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压缩学校人员总数。新补充的队伍要着重解决基础课教学及重点学科等队伍建设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逐步扩大流动人员及非全民所有制的规模。要总结经验,充分用好助教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勤工俭学等力量。

要在去年校内管理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实行全员聘任制或合同制,严格考核、考评,加大改革力度。要强化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校内一些关键岗位要通过竞争遴选最佳人选。同时,在分配上敢于按“德、勤、能、绩”分出档次。

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是保证顺利进行队伍新老交替的关键,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学术骨干、管理骨干和职工骨干三支各200人队伍的建设。学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在任务分配、经费支持、职称聘任、出国深造及住房条件等方面向优秀中青年骨干倾斜,为他们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改革不断改善教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是这次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要切实关心各种工作岗位、各个年龄层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争取大多数教工的收入有一明显的提高,“八五”期间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要有较大的改善。

五、多渠道集资,增强学校总体实力

学校的经济实力是—所学校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的发展、办学条件和教职工条件的改善,都取决于学校自有财产的增长。因此,我们把增强学校积极实力作为这次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要改变过去单一依赖国家拨款的投资体制,争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

我们认为,多渠道集资体制包括:(1)国拨教育事业费及基建费:(2)争取更多的科研任务及经费;(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4)逐步提高学杂费,适当增加自费生、委培生人数,多种形式办学收入;(5)建立学校“内部银行”及利用—部分校有资产,通过融资、经营提高办学效益:(6)争取社会资助。在这些渠道中,我们认为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搞好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是主渠道。对于收学费及招自费生这个渠道,重要的是转换机制及观念,我们曾作过—个预测,即使委托培养、自费生增加到招收学生的25~30%,学费提高到一定程度, 到95年这部分的经费来源也只能占到学校总经费的5%左右。而且相当部分是要通过设立奖、贷学金及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返回到学生中去的。我们觉得国家从宏观也应该做出规划,使各部分比例协调。目前国家的投入中“人员费”的比重愈来愈大,使维持学校正常运行带来很多困难,这是值得领导部门重视的。

这十几年来学校的发展及提高过程,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贯彻改革开放的过程。学校的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困难不小,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研究与解决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调动广大教职工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主人翁作用,创造一个做学问、培养人、讲奉献的和谐环境与良好风气,才能群策群力共同把学校办好。

(刊登于在《中国高等教育》199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