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 张孝文
1992年12月7日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迅速发展及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科技及教育的水平。而归到底取决于能够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及生产劳动者的素质。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及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及进步的重要任务。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是办好高水平高等学校所应该坚持的原则。
中国的科技队伍是由高等学校、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地方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以及由科技人员自己组织起来的民办科技开发队伍等组成的。高等学校不仅本身拥有一支近60万人的科技队伍,是整个国家科技队伍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培育其他科技队伍成员的摇篮。国内像清华大学等这样—些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国际、国内交往比较广泛,研究生的比重较高的学校,目前承担的各类科研任务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已经愈来愈多。
我校每年正在进行的各类课题1300项,各类科研经费总额已达到国家拨款的事业费的1.6倍左右。每年有150项左右技术成果通过鉴定,2000篇左右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全校绝大多数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这几年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增长,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已接近3000人,与本科生的比例在1:3.5左右。研究生中博士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加上我校教学计划规定本科生最后半年必须参与一个实际的工程设计或科学技术研究相关的课题,学校可以组织及形成一支包括教师、客座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在内的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有层次的研究梯队。科研工作已经有机地组织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计划中,这样既保证了研究任务的完成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及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校开展研究工作要按照学校学科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保证各种类型的研究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比例。清华作为一所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理工结合,又有文科及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大学,必需保持有一定比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发挥一部分教师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及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的特长。他们所做的工作包括探索自然秘密、发现新的现象、总结新的规律以及积累基本数据等等。这些研究都不一定能有预期的成果和经济效益,但科学发展又证明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深化,而且常常导致在技术上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开拓出崭新的产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有限,主要经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我校也自筹一部分资金,其规模总体上占校内研究工作的10~15%左右。为这部分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学术气氛及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要使研究人员能按他们的特长及兴趣自己选择课题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及高技术发展计划课题是我校应用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研究是为我国本世纪末及下世纪初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后备,或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些工艺及技术或装备关键问题的,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我校承担的新型核反应堆技术——低温供热堆——的研究就是一例,由于我校的5兆瓦低温试验堆经三年运行检验效果良好,最近利用该堆进行制冷试验又取得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其应用前景。目前国家正组织力量把这一实验研究成果推广,进行工业示范。
高校可利用智力密集、信息及时丰富和多学科的优势。作为学术机构,学校比较超脱于社会上的具体利益单位。因此在规划、决策等领域从事“软科学”的研究工作有很大优势,可以为国家决策、地区规划、行业政策的制定、产业的技术改造及投资方向等起咨询及导向作用。这在宏观上会产生无形的巨大的社会效益。这部分研究的综合性也会带动像系统工程、科技与社会等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校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相互渗透。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开发部门力量比较薄,而社会上研究机构与企业脱节的状况比较突出。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引导科技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动员组织科技力量开发适合于企业形成产品的新技术,或改造现有工艺、技术,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服务。这部分技术及技术服务工作也是学校广义的科学技术工作的—部分,而且近年来比重有提高。开展这部分技术工作对于加强学校与生产部门的联系,加强教师的经济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各高校在教育改革中还普遍采取了由学校分出一部分力量直接从事科技产业活动的工作。由于国家对于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以及这部分工作在经济上的得益可回归于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受到普遍重视。这促使学校的科技工作向产业化方向延伸。但这部分工作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有区别的,因此在管理体制、考核指标及有关政策等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从组织上适宜于单独分出一支队伍来,即既要依靠学校的科技成果作为产业化的源泉和储备,又不至于使从事教学及研究的教师分散精力去从事自己并不熟悉的经营管理活动。
从总体趋势上说科技工作在高等学校的地位及份量在加重,其内涵也愈来愈丰富,社会对高校科技需求也比过去更为迫切、更为需要,我们既要把握时机大力促进其发展,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及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也要对不同性质的任务区别对待,使之各自能按自身的规律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