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科技兴邦,就要努力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首都十位高校校长谈科技兴邦

清华大学校长 张孝文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上层建筑包括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我国消费商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会使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过去企业单纯的生产组织单位转化为参与市场竞争的独立自主经营实体,政府机关的职能也要随之变化,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一系列法规建设与健全的要求将愈迫切,人才尤其是科技人员,将以双向选择取代按计划的分配及调动。这一切毫无疑问地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发展所出现的新趋势,解放思想,摆脱阻碍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习惯势力的束缚,打破限制广大教工发挥积极性的框框,从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上,从扩大直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上,从提高办学效益上努力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

过去我国高校基本上是国家直接办学的体制,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法来管理学校,事实上并不符合学校的性质及教育规律。我们认为,应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办好大学的责任在学校本身。学校是由多种不同性质部门所组成的教育事业单位,既不同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企业单位。一方面应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及活力,明确学校的权力和义务,利益和责任;别一方面要按照学校内部不同性质的工作,如教学、科研、后勤、产业等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及评价,采取“分流”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

原有适合于计划经济需要的培养模式,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例如过去工科专业结构主要面向重工业,高校宏观的学科结构在比例上不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配置的,而专业学科的培养主要是解决工程及生产过程的技术人才,与市场需求是脱节的,经济观念不强,专业分工又过细,学生知识面较窄,因此教学内容体系必须作相应的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继续坚持打好扎实的基础和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同时也要使培养的学生有质量意识、经济观念及一定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学校还要大力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前要特别加强“学、研、产”三结合,并贯彻到培养过程之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适应经济建设需要。

学校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的结构和内容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尽快形成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的科技管理和运行体制。除保证一部分精干力量从事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外,主要科技力量要投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组织优势力量承担国家攻关及高科技课题任务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都要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一部分科技力量要分离出来,直接从事科技产业的创办及经营,以更有力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要改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将学生的一切都包下来,而教育经费又单一靠国家拨款的体制,逐步改革招生、分配制度。学校本身要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包括人事管理、收益分配、住房、医疗和退休保险制度,以有利于调整理顺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我们要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强化奖惩及淘汰制度,以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及工作的积极性,并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学习和工作。

办好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第一流社会主义大学是清华大学长期奋斗目标。我们要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开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

(刊登于《人民论坛》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