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为提高清华大学科研工作水平而奋斗——在学校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的报告

张孝文

1987年3月26日

自1984年第十一次科学讨论会到现在已整整三年了。这三年内中央相继颁发了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文件。我校科研工作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经过几年努力,全校学科布局及重点方向逐步明确,学校承担“七五”期间科研攻关任务已基本确定,为承接高技术研究任务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基础研究经费逐年有所增加,横向联系及技术开发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国际科技合作也有了良好的开端。当前,在中央领导下开展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使我们办学的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开学以来,学校已经就政治思想工作、教学工作等各方面工作做了全面部署。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家都认识到它对于培养人,对于把清华建成世界第一流学术水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有重要意义。我们召开这次讨论会的目的就是要认真总结在执行“面向经济建设”方针、贯彻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及自觉性,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动员全校力量,为完成“七五”期间的科研任务及提高我校学术水平而奋斗。

一、总结经验 开拓视野

这几年,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胜利完成了“六五”攻关任务,出了一批有水平的成果。1984-1986三年通过技术鉴定或专家评审并正式登记的成果共389项,超过前五年的总和;荣获国家和部委省市奖励38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9项;截止1986年底,我校共申请专利232项,批准65项。

2、在“七五”期间我校承担的任务及经费将有较大增加,其中已经和正在落实的攻关任务(课题数目)将增加60%。

3、与产业部门的横向联系有了新的发展。我校已与一批产业部门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合研究所、研究室或开发咨询机构,与国内20多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横向科技合作关系。开发项目遍及除台湾省以外各省市,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上的好评和信任。

4、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有了新的发展。三年来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平均100人次/年。与国外已签订的和正在谈判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62项,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共22个。

5、校内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及学术交流活动普遍开展并逐步制度化。跨系及跨学科的研究协会,如传感器研究会、摩擦学研究会的建立促进了在全校范围内的横向学术交流。1983年4月开始建立的学生科协也开展了丰富而有成果的活动。

6、实验研究基地有了新发展。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在我校建立,结构工程与振动实验室被列为国家教委对外开放实验室,国家科委核安全局委托我校建立的核电站模拟培训中心正在建设中,值得指出的是这几个实验室都是跨系所的、对外开放的联合实验基地。各系所的实验研究基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科研管理工作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校系两级的科研日常管理条例、措施不断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有了重要进展。

7、最重要的是我校科研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愈来愈多的教师参加到科研工作中去,努力向既搞教学又搞研究的方向发展。特别要指出的是一批中青年有才华的学术骨干正在迅速成长。

这些成绩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脚踏实地进行改革,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是全校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及其他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为支持科学研究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技术及生活后勤部门,包括图书、资料、工厂车间、出版印刷、基建修缮、后勤等战线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三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在贯彻执行各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趋势中,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研究新问题,积极迎接新挑战,才能把我们的科研工作做得更好。在这方面我们有下列几点体会:

第一,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要促进学校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完成。大学的科研工作与其它研究机构不同,它肩负着两方面使命。一是要出人才,为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作贡献;二是要出科学技术成果,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而努力,并与生产相结合,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直接贡献。学校要成为教学及科研两个中心是对社会而言,在校内我们一定要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结合好,促进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验证明,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实践,提高了师资水平,加速了实验基地的发展,为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要组织有经验的教授上教学第一线,直接给大学生上课或参加其它教学第一线工作;有条件的科研实验室都应向学生,特别是“因材施教”优秀生开放,积极支持及帮助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活动;在保证科研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要提倡科研对教学的物质支持等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每年大约有800多名硕士研究生、200多名博士研究生及大批本科毕业班学生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完成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科研实践中,我们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得力的助手,所有课题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及大学生的指导教师都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到教书育人。

第二,全面贯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面向经济建设”是一个总方针,应该贯彻在各类科研工作中。具体说,学校的科研工作有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工作三个不同的类型。不同学科比例可以有所区别,但都应该有三个层次的纵深配置。据粗略统计,这几年我校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约占5%左右,应用研究约占40%,其余为开发工作。究竟怎样的比例是合适的,这要根据国家目前对科研工作宏观布局及各系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希望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为技术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基础性及原理性研究的开展也是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的必要条件。随着理学院的建立,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所以我们设想在可能的条件下把基础性及原理性研究比例提高到10%左右,可能是合适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一些工厂企业在承接转让技术的能力上还比较薄弱,为了使我校的开发工作尽快收到实效,转化为生产力,开发的后续工作应当进一步延伸和加强。学校提倡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帮助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及新产品开发,提倡利用工厂企业的条件进行研究工作和技术服务。根据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学校支持、鼓励科技人员流动到企业和企业集团,包括离校去承包、租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组织及参加集体所有制的开发机构等等。

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工作我们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基础研究,要强调学术水平,重视独创性,也要考虑应用前景;对于应用研究,要强调应用背景,重视与生产实际结合;对于开发工作,要强调经济效益,重视推广应用。今后在专业职务聘任及提职提级等工作中,对承担不同类型任务的科研人员要区别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认清科技体制改革及开放形势,不断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所实行的拨款制度的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改革,既为我们科研工作开创了有利条件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把我们的科研工作置于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之中。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的平均投资强度还较低,拨款制度改革后,通常必须通过投标、评审才能取得任务。当社会上独立科研单位的事业费逐年减少后,这就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些我们在“七五”任务争取及基金申请中都已经体验到了。这种竞争的主流是促进学术及研究发展的。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很多同志还没有自觉适应,自己想干的任务往往干不成,有些无所适从。根本的出路是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我们要善于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中找到本学科的新方向,要及时收缩一些已经被实践证明前途不大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调整研究方向。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及校内的优势,转换到新的领域或课题中去。在科研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要强调理论、概念、方法上的首创。对开发工作,要强调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在生产上的推广价值和市场上的适销及竞争力。不搞低水平重复研究,不搞“鉴定会”就是“送葬会”的开发项目。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强调争分夺秒,要有紧迫感。因为很多科研成果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在专利法公布的情况下,重复性的“成果”甚至会引起“侵权纠纷”。在人力部署上,我们强调纵深配置,使科研工作既出成果,又有后劲,而且有应变能力。竞争要靠优势,优势不仅需要组织,还需要培育。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及时掌握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动态,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及学科上早走一步,取得主动。

新学科的发展是这样,传统技术学科的更新改造及发展也是这样;一个大领域是这样,子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各层次的学术领导人要起到司令员的作用,对与本学科有关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做系统深入的调查及预测,并及时对世界上与本学科相关领域发展动向做出归纳及反应,形成自己学科的特色,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开放形势下,我们的信息比过去灵通了。每年我校有500人次出国参加各类学术及技术活动,至今还有三百余人在国外学习和研究,要充分发挥他们提供国际科技信息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包括研究生的创造能力,活跃学术气氛。很多新思想只有在积极活跃的讨论中形成,有才能的学术领导人与群众的智慧密切结合,才能形成一支有创造性、有竞争能力的科研队伍。

第四,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和横向联系。大家都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综合因素的结果,它的发展并不遵循历史上人为形成的学科分类,而且不断按自身规律突破及打乱这种分科。至于重大的科研攻关任务,几乎没有一个不在学科上是综合的。所以,知识密集及学科集成度高可以说是目前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特点。学科交叉这一特点对于加强学校内部的横向联合提出了迫切要求,校内多学科也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这种优势只有在联合中才能发挥出来,这一点已被愈来愈多的同志所认识。谈起联合大家都赞成,但是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这里有一定的主观原因,也有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目前校内以学科为主的系的体制是教学科研及各方面工作的独立承担单位,系的责任很大,负担也很重,容易对本单位的利益考虑较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毕竟是局部,而且这个局部只有在全局发展中才能发展。首先我们要提高认识,认识到联合才能取长补短,显出优势,才能发展交叉学科,形成特色。在实施联合争取到的任务时,要通过平等互利的协议来制约各方面的责任和权利。学校在体制上要逐步改革,要加强横向联合的研究所及研究室的责任及作用,鼓励校内的人才流动及兼职。

除了要加强校内学科间横向联合外,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正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社会产业部门及企业的横向联合,加强与科学院及其他高校的合作。当前科技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独立研究所与企业挂钩形成联合体,学校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发展一些与企业及集团更紧密的合作形式,加强教学、科研、生产的三结合。

二、规划学科 明确方向

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要做好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科技发展趋势,要符合各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国家财力的可能。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不少体会的。例如,在核反应堆技术方面,我们较早注意到核能在供热上的应用,对低温堆的发展前景有了较科学的预测并坚持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这样在“六五”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又列入国家“七五”攻关任务。又如,我校自动化及精仪系一部分教师对在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中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这个新方向比较早地注意到了,学校积极推动跨系的联合,因此能提出比较系统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但也有一些学科,过去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现在已很难得到支持,而国家支持的项目又没有优势。这种情况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转变,包括对学科的发展重新布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特别要注意队伍,尤其是知识老化可能带来的惯性及应变能力差所造成的困难。

我们的学科现状如何呢?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包括理科、管理学科和文科的综合布局。根据我们调查,全校90个左右二级学科中有40个左右具有较大优势及较高水平,这些学科在今后高校的重点学科评选中将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此外有30多个学科在国内虽然也处于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体上看优势不够明显,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水平,形成自己特色。此外还有十几个学科尚需做出艰苦努力,才能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之中。要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大学,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而且应当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之中。重点学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努力呢?最近教委颁发了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文件指出,重点学科必须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条件:(1)已形成意义重大、具有特色的学科发展研究方向,其中至少有一个研究方向已处于本学科发展前沿或对我国当前及长远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应有学术造诣深、组织能力强、办事公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学术带头人。(3)已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基础。(4)已有一定的科研设备及相应的保证条件基础。我校各学科均应按照上述要求,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学科早日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第十一次科学讨论会上,我们提出了规划学科的要求,三年来各系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和实践,经过“七五”任务的落实,各学科的方向已经更加明确,多数学科基本上已具有或规划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宏观上,我们可以把全校学科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与高技术和新兴技术有关的学科,第二块是与传统基础工业有关的学科,第三块是为形成综合大学而布局的包括理、文和经管的学科。进一步加强新兴学科的建设,加速传统学科专业的调整和改造,提高理科、经管学科和文科的水平,是我们今后学科建设的方针。由于外部条件及历史上形成的原因,各不同学科发展条件有区别,能争取到的资助及任务也不平衡,但这三大块都是国家的需要,都是清华大学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不同特点,努力创造条件,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加强整体实力,带动局部的发展,使全校各个学科都得到应有和可能的发展和提高。

在高技术与新兴技术有关学科方面,我们要组织全校相关的力量在六个方面形成集团优势,即核能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环境工程与技术。这六个领域在很多方面我们有跨系的综合优势,只要我们组织好,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我们是大有可为的,而且确实可以做出第一流的工作,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

对与基础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工程技术专业,如建筑、土木、水利、电机、机械等,在清华历史上建设早、成绩卓著,在国内有重要影响。解放以后,老专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不断支持新学科及新技术领域的诞生和成长,为学校一些新兴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也十分迫切,基础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在四化建设中任务也很繁重。但在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我们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不少产业部门有自己直属的专业学院和研究机构,无论从规模、装备和投资强度上,都使我们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同时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科研投资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由部门主持等等。

但我们也有一些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在人才智力上还有相对优势,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清华学科综合性强这个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并通过加强合作的方式形成跨系、跨学科的新方向。这几年,各系已经在学科发展上做了反复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办法,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第一,在进一步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扩展专业范围和开拓新领域。例如,机械系打算在发展大型铸锻焊优势基础上加强材料及表面改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电机系将在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实时控制上做出有特色的工作。第二,利用清华多学科的优势,引进新技术。土木系计划把计算机技术用于土木工程,包括各种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测量中的计算机成图、计算机模拟结构试验和把模态识别技术用于鉴定已有结构的性能和损伤。第三,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例如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是举世闻名的,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大有可为。水利系在国外工地上派出了专家组,为参加国际水利工程实践创造了条件。第四,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我校在科研力量、在培养人上具有的条件,与有关主管部门建立从人才培养到承担科研任务的全面合作计划是可能的。总之,只要我们开阔眼界,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充分发挥清华多学科的优势,传统专业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学校对这些学科的发展,将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给以积极的支持。

在理科、经管学科和文科方面,我们要在现在的基础上综合规划,努力把它们办成独具特色、高水平的学科。清华过去是综合性工科大学,理学院、经管学院的成立、文科的设置,意味着我们在综合大学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在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理科在一些重大领域发展中,例如半导体、计算机、激光、超导等领域起了重要作用。理工结合一定能推动新的领域的开拓,提高我校的研究水平。清华理科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应表现在“现代”及“应用”这两个方向上,“现代”就是要重视有发展前途的新领域,“应用”就是要密切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理科的科研也要有三个层次,也要搞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开发工作,但应把应用基础研究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要加强与工科各学科的合作,这既可促进工程技术研究的水平,也使理科找到自己发展的结合点和方向。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在工程技术方面的优势,密切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及改革的实践。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对支持决策的软科学发展正在提出愈来愈迫切的要求。这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由于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很多系又都有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人才,我们有条件在行业或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决策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我校文科建设,这几年也取得了新的进展,1984年以来相继建立了外语系、社会科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中文系。文科建设要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以及提高整个学校的思想文化素养起到积极作用。文科要注意与理工科交叉渗透,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文科的研究工作总体上看刚开始不久,要强调打好基础,提高水平、逐步形成特色。

三、确定重点 落实措施

“七五”期间,我校承接的科研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它们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以及部门的“七五”攻关项目。(2)与企业技术改造相关的开发研究及服务项目。如“七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抓的引进技术吸收消化重大项目计划(即十二条龙计划)。我们还承担了一大批直接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技术开发项目,包括与国家“星火计划”有关的任务。(3)与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横向科技合作项目。有的是通过已建立的联合体承接的,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这方面的任务还会增加和发展。(4)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是支持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的、稳定的渠道,1986年我校有119项获准,几个联合大型基金项目正在审批之中。每两年一评的教委博士点基金,可为我校54个博士点补充部分经费。各部委科学基金,也是我校有关系所争取科研任务的一个来源。此外,“七五”期间我们还要争取建立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建设好若干个联合及开放实验室。至今为止,“七五”期间各系的科研任务情况很不平衡,有些单位任务已经比较饱满,这就要注意承接能力问题。从学校来说,我们也要加以控制,否则支撑条件跟不上,既影响任务的完成,还会造成各方面的紧张。有些单位科研任务还很少,经费来源困难,对这样的单位有个应变的问题,应该按照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作相应的调整,该收缩的项目要下决心收缩,并努力开辟新战场,还应该尽可能联合起来参加到学校已经承接的重大项目中去。目前已经承接的任务,我们一定要组织力量,按合同要求按时保质完成。这些任务的完成,我们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也将极大地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在众多任务中,校长工作会议反复讨论,决定确定六项科研攻关任务及两项开发项目作为全校的重点,这八个项目是:(1)由核能所为主承担的低温供热堆。(2)由微电子所参加联合承担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一微米工艺和器件的研究。(3)主要由工物系承担的同位素分离的研究。(4)由九个系联合承担的高温结构陶瓷及绝热发动机。(5)物理系承担的激光单原子探测。(6)与环境工程有关的课题。(7)小水泥的技术改造。(8)第二代沸腾炉的国际合作开发。

要指出的是,“七五”期间学校承担其它的重要项目还很多,学校不可能都进行直接管理,上面选择的八个项目只是一大批项目中有代表性或全局意义的项目。确定为学校重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分层管理,各系各单位也应该按照各自情况,确定自己的重点并加强管理。对学校承担的所有任务我们都应该重视,创造必要条件,确保按质按时完成合同。科研工作的信誉应该成为我校对外竞争的优势之一。

对重点项目学校制订了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这包括:学校将成立一个“七五”重点攻关任务协调小组,负责协调、督促学校有关部门,切实帮助解决重点攻关任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重点任务将实行项目及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八个重点项目负责人将由校长任命,所有系所对学校重点任务应起保证作用。学校将给重点任务一定的浮动的补助编制,在研究生名额分配上各系要给予优先考虑,重点项目负责人对在完成任务中作出重要贡献、符合晋升条件的攻关人员,可直接向学校进行推荐。

四、团结起来 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而奋斗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七五”期间我校科研任务十分繁重,意义也很大。我们要在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改革,认真组织力量,落实措施。具体提出下面几点供大家讨论。

(一)全面部署力量,正确处理好科研工作与教学及其它工作的关系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为此,在安排科研工作力量时我们要以保证教学任务为前提,同时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对科研工作本身,要合理安排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工作的关系,做到技术有储备,成果能见效。这次讨论会期间科研编制要按任务的情况做一次调查,“七五”期间科研编制可能有增加,但总的说来力量还是很紧的。今后科研编制管理上要有一定的浮动,力量的配备要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摊子可开也可收,当然在一定时间内,为保证任务完成要相对稳定。承担的任务要与力量相适应。各系对立项要进行控制,对现有课题要进行一次检查。我们规定承担科研任务及占有科研编制要向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这部分费用主要用来支付为开展科研工作及从事科研的人员在校所必须的全校性开支,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促进了对人才使用的珍惜。

(二)加强校内的横向联合

我校学科门类较多,具有加强各个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有利条件,这几年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联合承担任务、联合建立实验室已经不是个别的了。有的在校外承担到的科研任务还主动吸收兄弟单位参加,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协作精神。但是应当承认,我校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相互力量抵消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联合就有个主次,为主的要照顾到其它兄弟单位的利益,参与单位也要积极支持主持单位的工作。总之在联合中,我们要做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分工不分家、交叉不重复。在体制及管理上也要作一些规定及改革。今后凡属对外到同一部门去争取同一类型课题的必须联合起来,学校将报告有关部门,对不愿参加联合的单位可以不接待。在这次科学讨论会中,我们还制订了一个有关跨系联合研究所(室)管理的条例,如果可行,我们准备首先从一些跨系研究机构的管理及调整着手,来切实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希望在“七五”期间,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三)加强与社会生产的联系,鼓励与校外合作

这几年,我们与社会上生产企业部门已经开展了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联合。包括与产业部门成立联合研究机构,与厂矿企业建立联合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以智力投资为主合作兴办企业或开发机构,以及同行业企业联合投资在学校建立新技术开发研究实验室等。各系所、各单位还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及层次的合作,使学校科研与社会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下与大企业或集团进行全面合作的形式,例如最近热能系和哈尔滨汽轮机厂签订了一个这样的协议,这种合作特点是把学生培养、教学(包括实习)、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起来,使专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基地。这将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科研工作中我们还要提倡学校向社会开放,要充分发挥我校有利条件,吸引有才能的研究人员来校工作,要逐步有计划地增加来校进行科研协作及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的访问学者的人数。我们也鼓励研究人员到校外有条件的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实行人才及智力的流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在科技体制改革形势下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七五”期间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逐步建立和高技术研究及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种合作还要发展,我们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为我校科研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同时也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一个舞台,已愈来愈引起各系、所的重视。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做了一次交流,很多同志反映,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很大。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已经成功的经验是:第一,合作首先要有自己的实力,这是基础。合作总是要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即使在财力上有援助性质,也是要依靠我们研究工作的优势和实力去争取。第二,要认真选择合作对象及课题,要真正使我们通过合作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第三,要发现及开辟各种渠道。核能所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渠道还是很多的。

(五)加强管理、增收节支

加强管理的目的是要做到宏观上不失控,在微观上要搞活。今后对科研任务要普遍实行项目(课题)负责人制度,项目(课题)负责人,要对任务目标全面负责。在学术上要发扬民主,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课题组所有成员的首创精神;工作上要强调集中统一,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如有争议,项目(课题)负责人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有最后决定权。宏观上控制的目的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可能,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今后,凡是牵涉到要增加人力、面积、用电用水超限额的项目都要按规定事先经过论证及报批手续,防止先立项再逐步要条件,结果任务接了,条件保证不了,造成被动。微观搞活与宏观加强管理是缺一不可的,协调得好将会使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

“七五”期间,我校的科研任务来源是多渠道的,与社会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校内管理也是多层次的。这就有一个既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为国家多作贡献,又要维护按国家规定属于学校的知识产权的问题。专利法的有关条文已经对这类问题有了一些规定和解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订相关条例,我们都要遵照执行。

虽然在“七五”期间我校科研经费增加不少,但是许多项目的经费缺口仍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增收节支,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够严,口子开得比较大。在设备的购置、差旅费使用等方面的浪费现象是存在的,有的还很严重。还发现有些项目利用学校条件,但不入学校账号,躲避上缴管理费。为了加强对科研工作包括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学校将制订科研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望各单位认真执行。

(六)发扬献身、开拓的革命精神,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同志们,只要我们努力,“七五”期间通过科研工作与学校其它工作相结合,我们将对国家作出更多贡献,我校学科建设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布局会更合理,一批有水平的实验基地将建成,我们将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完成这些繁重任务和目标需要各方面的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振奋革命精神。清华今天局面的形成是全校师生员工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是我校革命传统及优良学风的结晶。在科研工作中要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这样的梯队应该是老中青结合的,应该是由实践中形成的一批学术带头人来带领的。学术带头人应该在政治上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术上能把握住学科发展方向,工作中能团结周围同志。不少学科离开这个要求还有距离。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队伍的建设,各级党组织应该关心这些同志的成长,对他们在政治上、工作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好。

在老一辈的学者、教授指导及带领下,现在一代中年学术骨干已经成长壮大。但总的说来,我们多数学科的学术领导人年龄还是偏大。目前全校教授平均年龄为58.5岁,副教授平均年龄为52.5岁。使年轻的同志更快地成长,让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才华及有组织能力的青年人承担更重的责任已经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有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战斗队伍,发扬为社会主义建设及科学事业而献身、开拓的革命精神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我们一定能把清华办得更好!

(收录于清华大学科研院2006年编印的《清华科研管理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