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校研究生大会上的讲话摘选

副校长 张孝文

1987年9月28日

(前略)

这里我着重讲一下与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我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探索和改革

从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来,到今年,我校共招了十届硕士生,七届博士生。与本科生培养相比,成批研究生的培养是件新事物。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我们适当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其中主要的工作包括:为实施国家学位条例,逐步制定及建立了一套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及授予工作的条例及有关规定,最近作了一些修订已集中反映在研究生手册中。在课程建设方面,从1980年我们开出的96门课增加到1987年的731门,其中学位课程300余门,在重视加强基础理论及现代技术学习的同时,着重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有130多门课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同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出170多门以实验研究为主的课程。在论文选题上,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提倡论文选题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提高工程及工艺类型论文比例。现在,与生产实际结合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已有所增长。根据1986年的407篇硕士论文的统计,其中直接来源于生产科学技术问题的共计134篇,占38.8%,在密切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方面,比往年有了提高,过去这部分只有20%多一些。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学校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已经决定把四周到六周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作为硕士生的必须经过的一个培养环节。今年暑假,我校就有700多名研究生到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社会实践,承担了150多项任务,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广大研究生加深了对社会、对生产实际、对工农群众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在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在招生录取工作方面,几年来,我校有计划地逐步扩大了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的比例,1985年开始实行了“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先工作二至五年后再回校攻读学位”的办法,三年来,已有207名研究生(其中包括少量博士生)采取这种办法到生产第一线接受锻炼。通过今年暑期举行的我校1988级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又有250多名被批准保留入学资格。在座的已有1985年首批实行保留入学资格的10名同学返校来攻读硕士学位,最近学校与他们进行座谈,他们普遍感到这一措施对他们锻炼很大,对社会及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认识更全面,回来学习的目标也更明确了。由我校首先开始的从在职人员中培养“论文博士”的办法,已受到了社会的热烈支持,去年,我校已招收了十七名“论文博士生”,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的硕士学位授予工作也已经开始。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中,实行了用人部门来我校与培养单位及研究生见面,更好地做到学用结合,同时也正改变多年来95%左右的研究生都到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状况,在1987年实际参加分配的367名研究生中,到工矿企业等基层第一线的已增加到15%。

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措施都有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研究生种类多、周期短、难度大,成批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我们还缺乏经验,从1978年算起,我们还未走过十年的历程,而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有比较长的时间,而且最终有待社会的检验。

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怎么样,总的说来我们是有信心的。最近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曾经几次对一些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了评估,我校都是名列前茅。我们培养的博士生像倪以信同志这样在学术水平上与国际上相比毫不逊色。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先后有六名研究生被分配单位退了回来,这种情况过去还没有出现过。其中有一个学生到了一个单位,工作极不负责,迟到早退,工作时睡觉,教育无效后退还学校,后又分到计算机厂,表现又不好,经常不上班,说要调到一个不查班的地方,厂长是清华校友,感到非常难堪,造成极坏影响,单位再一次提出要退回。学校不再受理,工厂预备处分。

二、为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努力

总的说来,学校的教育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深化的方向就是要全面提高在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更好地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使教育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发展国民经济是我们当前,也是今后的中心任务,教育要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及竞争意识引进企业内部,使社会经济和生产的技术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我们都应该注意这种变化,中国要振兴一定要生产出能够参与世界市场范围内竞争的产品来。在美国都强调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说二次大战以来经历了三次挑战。第一次是五十年代中,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在美国引起的技术冲击;第二次是七十年代,在1977年由经济危机引起的资源的冲击;而当今所面临的是商品竞争的冲击;美国工程科学院院长Wold博士最近有一篇讲话,我们在《新清华》摘登了。其中主要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他批判了一种论调,即认为社会正经历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的变化。他认为这个观点立意是错误的,放弃工业革命就不能保持生产力,前一种转变是对的,但后一种转变既不符合事实,也在客观上产生了很坏影响。第二个问题他指出美国过分地把人才集中到实验的发明创造,而不注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举了一个例子,计算机化的X光 CT及核磁共振是美国设计发明的,但日本弄到这些产品后18个月,使价格降低到原来的40%,现在正在努力使其降低到25%。他说我们优秀的人才都是满怀激情地期待下一代新产品的诞生,而把降低价格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事情留给其他人去做。有人说美国人出思想,美国人搞发明,日本人赚钱。

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要能适应及推动这种变化,这将对专业培养方向、教学内容及人才素质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工矿企业承包以后,在接受学生方面选择权大大增加,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会更加精打细算,更加重视毕业生的质量,也有权不接收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反过来又影响我们的毕业分配工作。如果我们高层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尤其是研究生如果使企业觉得还不如大学生实用,是不是反过来说明我们在培养工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在研究深入改革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变化。

本学期研究生工作,除了继续认真总结和完善前面已经提到的改革措施以外,还要健全及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下面把几个方面的工作和设想向同学们通报一下:

第一,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本人的主动精神比起大学生来作用更为明显,但导师在学术上的指导及培养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极大多数教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心是强的,在学术上也是胜任的。但的确有经验不足,要求不严,也有极个别不负责的。例如有的长期在国外而又没有把国内研究工作安排好,使学生的培养受到了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作用,校长工作会议最近通过了一个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的规定,要求导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要全面地关心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健康成长,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的职责作了明确及具体的规定。本学期要把贯彻这个规定作为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第二、要采取措施缩短研究生在校的年限。总的说来我们时间拖得很长,从1987级硕士生开始,学习年限一般为2-2.5年,研究生班一般为一年半。并要求硕士生入学第一年在主要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就应安排研究生进入论文选题的研究工作,一般应于入学第二学期结束前向教研组交出选题报告。并把学位考试课程改为5或6门,相应地学分底限由50学分改为45学分,教学实践总工作量也相应地调整为240小时等。博士生的年限也要控制起来,原计划硕士生后的博士研究阶段为2-3年,现在有些83年入学的博士生论文还没有做完。解决这类问题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研究工作时间不能这样一刀切,有些弹性是允许的,但总的要控制起来。

第三、实行研究生入学一年后进行中期考核的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分别情况提出进一步培养或处理的办法。目前,计算机系正在86级研究生中进行试点,学校要根据试点情况,总结推广,并制订中期考核的有关规定。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严格要求、因材施教的精神,德智体各方面成绩优秀的可以采取提前攻博等鼓励措施,成绩不合格的,则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毕业后缓授学位、毕业后不授学位、按研究生班毕业或结业、肄业直至退学处理。这样做,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日常培养工作的检查管理,并可作为毕业分配、评选优秀毕业生的依据。

第四、进行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全国要在博士点中评选出300个重点学科,从上学期已经进行的试点中,我校申报了七个学科专业,其中通信与电子系统、热能工程等六个博士点已被评为重点学科。这项工作现仍在继续进行,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是直接影响到能否评选上的条件之一。凡评上者,今后将可以争取到国家更多的支持,获得较为更好的培养条件。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学校还准备投资建立一批提供研究生开展实验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在中关村地区,科学院、北大和清华还将开辟一批开放实验室,设立科研基金,由大家申请免费使用。希望大家珍惜这些良好的条件,爱护、用好这些设备。

第五、为了进一步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体制,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已决定在研究生院内设立思想教育科,把日常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培养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从本学期开始,全校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课程,并在五个系(无线电、自动化、化工、物理、环境)的86级硕士生中作为必修的课程进行试点,以帮助提高广大研究生的马列主义水平。

这里还要顺带讲一下大家关心的研究生出国问题。根据国务院[86]107号文批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我校经校长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制订了一个实施细则,有关条款已在今年编印的《研究生手册》中刊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