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三大”精神 深化教育改革——在清华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十三届工会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副校长 张孝文

1987年12月11日

一、学校发展的回顾和现状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认真学习“十三大”有关文件,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为了帮助大家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发展的过程及当前的状况有所了解,首先让我们对九年来学校的变化作一简要回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着手进行恢复和整顿工作的。先后新建了一批系科和专业,使学校从原来的多科性工业大学逐步发展成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并且大幅度地增加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

目前,全校共有本科生10950人,包括外国留学生108人。学生中工科学生是主体,占85%以上。研究生2870人,其中博士生585人。全校共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8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54个,还建立了7个博土后科研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12人)。各类继续教育学员471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达14303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到1988年底,我校将提前达到原定1990年各类学生总数15000人的规模。

在学生培养过程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曾两次修订教学计划,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增设选修课、减少课内授课时数、实行有计划的学分制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把夏季学期用于安排各类实践活动。学校强调加强课程建设,进行了评选一类课活动。在实施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采取了有区别的淘汰办法。从1986级开始,以奖贷金制代替助学金制的试点,今年已在大一学生中全面实施。在毕业分配中,采取招聘、推荐、审核录用相结合的改革办法,受到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欢迎。对本校毕业生考研究生办法实行了改革,减少了对本科教学的冲击。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已经招收了11届本科生,共20719人。从1982年起,共有六届毕业生9612人取得了学士学位,其中,有5142人被录取为校内外研究生,4470人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

大量培养研究生及发展继续教育是我校在这一时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发展。1978年以来,共招收10届研究生5834人,其中包括7届博士生738人。目前已授予2017人硕土学位、53人博士学位。这个数量相当于学校从1925~1965年四十年毕业研究生总和662人的3倍。研究生的招生及培养工作在不断摸索、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试行保留入学资格,先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际工作2—5年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及师生的欢迎。本学期已有10名学生经过两年实践返校学习。他们普遍反映,通过实践,增长了才干,加重了社会责任感,学习目的性也更明确了。这一措施为学校逐步扩大在校研究生中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比例找到了一条比较好的途径。从去年开始,我们还试行招收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在职人员攻读论文博士的办法,现已录取28人,这一措施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支持。1978年以来,为全国企事业单位举办了各类继续教育进修班,共计培训学员23173人,其中高校进修教师1564人,国际合作继续教育进修班培训中外学员1195人。近两年培训总工程师、设计院院长等高级专业职务人员及各级经济管理干部1217人,校内重点学科接收参加科研工作的访问学者43人。我校对在职专业人员大学后的教育,已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继续教育。

学校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198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了1637项科研课题,到1986年底共获得689项科研成果及615项省、市、部、委以上的奖励,其中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54项。从1987年情况来看,获三大奖的奖项将有较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83年学校设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奖”以来,已有30项年增益百万元以上的项目获奖,其中有的为国家年增益达1亿元。从1982年我校属于软件产业的工作第一次打入国际市场以来,5年共创汇185万美元。科研工作的迅速开展,既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及经济建设做出了直接贡献,也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还加强了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科技合作项目遍及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一些产业部门或企业集团还在校内建立了一批研究机构或实验室,并且正在从单纯科技合作发展到建立招生、培养、分配和继续教育、科技开发、相互兼职等全面的合作关系。学校的校办工厂也有了很大进展。1980年以来,共接纳实习学生15800余人,为科研加工158万工时,共创造利润2423万元,开发新产品约262项。目前正在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校办工厂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并尽快开发形成几项“拳头”产品,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学校大大扩大了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从1978年到1987年中,先后向22个国家派出了647名留学人员,其中415人已学成回国。我们还先后邀请了700多名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合作科研,与世界上一批著名大学、研究所建立了固定的协作关系。除了人员来往外,国际合作也正向着进行合作科研的方向发展。

1976年“文化革命”刚结束时,全校在编人员高达9626人,比1965年多3000余人,队伍结构也很不合理。1978年以来,全校共调出2600多人,其中教师900多人,支援了需要人才的单位。同时选留和接收青年教师930人,补充了新生力量。经过队伍调整,学校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净减在编人员1000多人。在定编及实行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师及其它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试点。

九年来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先后建成了计算中心、分析中心、强度中心、电教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及实验研究基地,扩建及更新了核能技术、微电子学这两个学校最大的研究所。后勤部门的同志,在学校发展很迅速的情况下,开展了“优质服务、服务育人”的活动,保证了学校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提高了服务质量,为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

学校工作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学生的全面素质还有待提高,大批培养研究生还缺乏经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教育改革也面临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形势.要赶上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建设学术上世界第一流的大学,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几年学校规模及工作发展,使学校基建,维修、水电、生活后勤等方面负担过重,教育经费入不敷出,学校财政很困难。学校在运行机制、领导及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及效益上还需要改革和提高。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十三大”精神,依靠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二、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们的努力目标,是按照“十三大”的精神,在充实、完善现在已经进行的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改革,使学校工作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调动师生员工的内在积极性,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一致,为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清华大学迈出新的步伐。

下面我着重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努力

我们清华大学的最根本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他们不仅应该是由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专门家,而且应该是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中积极进取,具有献身精神的新一代。他们应该在学校中养成合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良好品德。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中,还应该有一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先进分子。

培养这样一代新人,是检查学校工作的最根本标志。我校大多数同学也是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的。今年暑期全校有8000多人次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和欢迎。据用人单位对近年来毕业生的反映,他们绝大多数能适应并胜任工作,表现是好的。普遍反映清华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计算机应用和外语能力较强,但工程实践及工艺技术知识不足,经济观点较差,也有一部分同学眼高手低,看不起实际工作。有的社会责任感差,想的是自己进—步学习、提高和出国,工作不负责任。个别的甚至被退回学校。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某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青年的影响和侵蚀,在少数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例如学习不努力,纪律松懈,上课迟到,抄袭作业,个别的甚至聚众赌博,偷车,考试作弊,为了出国而伪造推荐信,篡改成绩单。也有在恋爱婚姻问题上采取不严肃的态度及不符合文明道德的行为。如果听任这些现象蔓延下去,我们清华大学长期形成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及艰苦奋斗的传统就会受到损害,学校的道德文明水准就会下降,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人民托付给我们的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

近一年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和改善对学生的思想及教育管理工作.这学期一开始,一方面抓巩固军训及社会实践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出要求,同时从抓按时熄灯就寝及上课不迟到着手,整顿学习纪律和生活秩序。全校各级干部、任课教师和后勤职工共同努力,使学风有了好转。在学生中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党团干部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任务,而且是从校长到每个教职工的共同任务。我校在开展“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级工会组织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起了很大促进及推动作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把这个任务落实到每个同志的具体工作中。

在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研究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十三大”的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教育就要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市场调节的作用将愈来愈大;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一切已经或将要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毕业生分配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对人才需求流向及选择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总体上说,对传统产业及通用技术专业的需求量,超过对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的某些高技术领域的需求;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要求,超过对理论性、学科性较强的某些理科的要求;对适应性较强、覆盖面较宽的专业要求,超过对某些专门领域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的招生来源与这些要求却存在不少矛盾。我们的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比,也总要有一段先行距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与社会工业企业的联系,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在专业设置及培养内容上要进一步拓宽,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应在观念上和培养过程中进行改革,增强适应性。今后各系、各专业对分配工作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要作更多的调查研究。以社会需求的信息和预测,来调节及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不但对青年学生是重要的,对我们各级行政负责同志和教师更为重要。教学过程和内容也存在要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及开放形势对人材素质需求的问题,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密切注视国际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时把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上,还要特别注意在商品经济及市场竞争形势下,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新要求,注意企业在技术经济方面的变化。例如,在竞争形势下,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在缩短,要求工艺装备的适应性增加;质量控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检测技术及工具的运用知识在增加;产品的竞争能力主要将不取决于所包含技术的复杂程度,而取决于性能质量及价格;技术经济的一体化,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树立设计,制造、经营、技术服务—体化的思想,产品综合性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有跨学科的广泛知识等等。总之,为了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对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效益、使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有竞争力做出贡献,我们一定要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相应的改革,我们希望全校教师都来关心这个问题。

在本科教育中,已经实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践环节,聘任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本科教学第一线,实行因材施教等,我们还要继续执行并不断改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要贯彻落实按需招生、按需培养、按需分配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加经过实践锻炼的学生的比例。为增强研究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将有步骤地改变目前的经济资助方式,同时要实行中期筛选和合理淘汰,改变目前培养模式比较单—的状况。通过定向培养、与企业联合指导等多种途径,增加研究生到国家需要的企业及设计部门的比例。

第二,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技和学术水平

自从1985年以来,拨款制度的改变、技术市场的开辟及横向联合的开展,是科技体制改革中三个最主要的变化。我校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人员,较快地认识并适应了这一变化,使这几年学校科研开发工作出现了好局面。今年上半年学校召开的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系统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今天我只是就当前工作强调几点。

(1)要切实保证我校承但的各项科研任务能根据合同按时按质完成。当前我校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十分繁重,其中“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就达200余项。学校已确定了低温供热堆,大规模集成电路一微米工艺和器件等8个项目作为学校重点,制定了管理办法,并正在逐项进行检查。除了这8个项目以外,我们也要求各系、各专业切实组织力量,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科研工作的信誉应该成为我们对外竞争的优势。

(2)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从1984年开始,学校就提出了规划学科的要求。三年来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和实践,现在我校学科布局已经基本明确。绝大多数学科已经具有或规划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全校的学科可大体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与传统产业有关的学科。这类学科在我校历史上建设早,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技术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国家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比较迫切。我们要充分发挥原有的基础,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并积极加强学校内部的横向合作,做出新的成绩。第二类是与高科技和新兴技术有关的学科。我们要组织全校相关的力量在6个方面,即核能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环境工程等方面形成集团优势。这6个领域,在很多方面我们有跨系的综合优势。只要我们组织得好,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我校一部分教师较早地注意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即CIMS)这个新方向,学校积极推动自动化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及校办工厂实现跨系的联合,促进了这个学科优势的形成。第三类是学校为形成综合大学而布局的包括理科、经管学科和文科,在这方面我们相对基础较差,因此更要注意综合规划,努力把它们办成各具特色的学科。

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建设。我们一定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锲而不舍,在方向上形成特色,在组织上形成梯队,并注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建设好实验基地。

(3)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是我们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实验室。目前,我校共有实验室146个,其中校级实验室8个。按照国家“七五”期间在高校及科学院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的部署,经过论证,我校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正式建立,即将向社会开放。此外,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联合化工实验室(与天大、浙大,华东化工学院等四校合作)、光电子集成(与科学院半导体所、吉林大学合作)及生物膜工程实验室(与科学院、北大合作)也已审议通过,并获批准,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一批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加上已被列为国家教委对外开放的结构工程与振动实验室,正在建设的核安全局委托我校建立的核电站模拟培训中心,由14个工厂集资的通讯专用集成电路实验室等,我校实验室条件将出现新的变化。此外,学校已规划在重点投资中拨出一部分设备费,支援一批教学及科研基地的建设。我们要用改革的精神来用好管好这些实验室,使它们在学校科研及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例如,从分析中心开始实行的基金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各系、所对设备利用的积极性,在改革以后,大型设备对校内各系、所的服务机时数比改革前提高了4倍左右,在一批课题研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有条件的实验室都要向学生开放,为培养人、为出成果作贡献。

(4)加强校内外的横向联合,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我校学科门类多,具有加强各个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有利条件。在对外竞争中,大家愈来愈意识到,联合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联合就有个主次,为主的要照顾到其它兄弟单位的利益,参与单位也要积极支持主持单位的工作。总之,在联合中要做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分工不分家、交叉不重复。在体制及管理上,学校也做了一些规定及改革。现在学校已建立起12个跨系的联合研究所及中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广泛开展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共同争取及承担科研开发任务,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在利用率。除了加强校内的横向联合以外,这几年我们还与社会上生产部门开展了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联合,包括与产业部门成立联合研究机构,与厂矿企业建立联合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以智力投资为主,合作兴办企业及开发机构、参加行业集团以及争取同行业企业在校联合投资等等。据统计,目前各种类型联合体共有20个。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发展与大企业或集团进行全面合作的形式。例如,热能系和哈尔滨汽轮机厂签订了协议,把从招生、培养、科研合作、分配以及对工厂人员的培训、定向培养研究生和论文博士生等都包括在内,使专业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基地,大大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初步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出口。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才能促使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开发工作中用第一流的水平及标准来要求。

三、加强教职工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要建设一支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推动学校改革、开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配套的教职工队伍及干部队伍。

抓好队伍建设一定要把加强思想教育与严格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1990年以前,一定要严格控制全校总编制。

要逐步建立一套对教师、干部和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考绩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书育人情况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专业职务聘任制不同于学衔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一种终身称号,而是按工作需要设岗,按本人水平及能力受聘。因此,对于在聘的各岗位的专业人员我们都要进行严格的考绩。在聘任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及工作需要确定是否续聘,并作为今后晋职、调级的依据。对于个别在聘任期内没有按岗位要求履行职务的,或水平能力的表现与专业职务不相称的,在聘任期满后,应按本人表现改聘或降聘到其它岗位。

学校现有工人2300多人,这是办好清华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化革命”后进校的年轻工人,学校于1983年成立了工人技术考核委员会,负责工人文化、技术的培训、考核工作,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适应学校建设的需要,必须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全面素质。最近学校准备在高级技工中开展聘任工人技师的工作,在中级工以下进行升级考核工作。今后还要不断加强工人的在职培训工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建立一支素质较高、适应学校发展的工人队伍。

目前,校系两级共有近600人的职员队伍,这是除“双肩挑”教师之外,专职从事校系两级管理工作的队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志服从工作需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积极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这支队伍,学校也要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管理水平和学历,分期分批地进行评定行政职级的工作。高校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无论从人数及素质来说,我们都感到这还是我校队伍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希望在各级岗位上的管理干部继续努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熟悉人才培养特点,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加强青年教职工工作问题。

五年来,全校共吸收青年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青年教师930人,占目前教师总数将近1/4。大批青年同志进校为我们补充了新鲜血液,这些同志是清华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将决定今后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及管理水平,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青年教职工的招选,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完成由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事业心,正确处理工作与提高的关系,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工作应该是第一位的。实际上,多压担子才能促进年轻同志成长。提高也有各种途径,要提倡结合工作岗位学习,在战斗中成长。

“十三大”正确估计了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这个方针同样适合于我校。国家虽然对文教事业的发展很重视,但总的说来,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来办教育,因此要大力开展增产增收,以补教育经费之不足。要研究放宽创收的有关管理和规定,搞好技术开发及新产品的生产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使其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物质财富。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已经被确定为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坚持勤俭建设、厉行节约的办学方针。这就需要全校同志的共同努力,为把我校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