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清华大学教职工第一届工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张孝文

1988年10月20日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在高景德校长领导主持学校工作期间,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这个阶段学校调整了专业和学科的布局,初步建成了以工科为主体的包括工科、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综合大学。在教学上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等一套比较完整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逐步探索及积累了一套多种模式培养研究生的途径。通过教学改革,注意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向社会所输送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这几年学校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也有了重要进展。国际合作形式更加广泛、深入。通过聘任制的实施及补充年轻教工队伍,学校队伍结构逐步合理。学校的技术后勤及生活后勤工作不仅支持保障了这几年的发展,而且使学校办学条件及教职工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这一切都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近结束的我校第八次党代会系统回顾及总结了学校这几年发展及提高的经验,讨论了学校今后面临的形势及任务,明确了按领导部门决定我校在今后试行校长负责制,改选并组成了新的党委会。党代会后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作了变动。这次教代会就是要请教代会广大代表,也请全校教工对我们设想的学校今后发展方向、目标及五年内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再修改补充,以形成我们全校教工的共同奋斗目标及综合改革方案。围绕这个共同目标我们齐心协力把清华办好。

   展望以后的几年,我们面临着加快和深化改革的新形势,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毫无疑问,学校的发展目标要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几年前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经提出来了。今年一月全国高教工作会议又进—步得到明确。扼要地说就是: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要初步建成同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布局和教育形式都比较合理的体系,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并使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能够适应国际上激烈的竞争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自主地进行科学技术开发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较大的贡献。国家教委还提出要按不同层次对不同高等学校提出要求。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对国家做作出更大的贡献。

   1985年,学校提出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方针,确定了“用十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建成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使清华大学成为我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地之—”的目标。并且强调指出:“从现在起的十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几年实践证明,当时所提出的方针及目标是正确的,今后五年我们要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怎样才算称得上是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第一流大学呢?我们认为,结合清华特点是否应该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请大家讨论研究。

   (1)学科建设:学科门类要有较宽的覆盖面,有很强的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能够发展以至开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应当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不仅能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教学与研究水平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比高低。

   (2)师资队伍:要有—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尤其要拥有一批在国内公认、在世界上也是著名的教授、学者和学术权威。能吸引有才华的人才来校学习、进修、合作、工作。

   (3)人才培养:毕业生的素质要有竞争力,应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经过实践及考验,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被社会选择成为科技、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同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或领导者。

   (4)科技成果: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取得创造性和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为解决“四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在有的领域要做出有特色的、系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并逐步形成学派。要形成一个充满自由讨论及进行开创性探索研究的学术环境。

   (5)社会服务:要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有推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技术成果。

   (6)要有一批具有一流设备及管理的实验室,能广泛吸引国内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发挥研究中心的作用。要有藏书丰富、管理先进、使用方便的图书馆,以及高度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

   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当前差距是很大的。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实际,深化改革,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今后五年在向这个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要跨出一大步。为此有几点应该成为我们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1)要继续坚持“一个根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两个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三方面结合(教学、科研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要特别强调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逐步引入竞争机制,调整和改革学校的招生、培养过程和毕业分配制度;同时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办学,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社会力量,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要在互利原则下,大力发展学校与社会(尤其是与大型骨干企业、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或部门)的横向联合。

   (2)要植根国内,走向世界,进入国际行列。我校培养学生的教育工作及学校的其他工作,要立足于国内的需要,使清华的毕业生能够在我国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中坚和骨干的作用;学校的科技成果要能在“四化”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又必须使我校有一批人才和成果能进入世界第一流水平的行列,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为我国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或发展我国外向型产业作贡献;学校的科研要大力扩大及发展国际间的项目合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显示实力,我们的技术成果要成为能打入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商品。

   (3)要控制规模,着重提高。几年来,学校的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基本上达到了原定1990年在校各类学生总数15000人的规模。系科、专业和其他各项事业规模也有相应的发展,在校教职工总数已相当可观。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的总规模要加以控制,要集中主要精力抓好提高: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科研及学术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了顺利实现改革和提高的任务,我们要努力在学校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即进入清华的条件是很严的,在清华任教、任职及求学的要求又是很高的,但在清华工作、学习既是很有意义的,也要有较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要用有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来鼓励竞争。同时在校内要建立一套能控制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的自我约束机制。

  (4)在学校管理上要形成一个“学术自由、法纪严明、决策民主、指挥统一”的生动活泼而又有秩序的政治局面及工作环境,使人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学术探索及人才培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适应社会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清华大学在国内外能有今天这样的声誉和影响,应该说主要原因是我校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和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每年大批优秀学生考入清华,反映了社会和家长对我们的信赖及期望,学校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文化素养、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要使清华的毕业生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一部分,而且其能力及水平能与国际上第一流大学相竞争。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为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不仅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各行业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在今后成为各行业的骨干,成为杰出的学者、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成为各级领导人打好基础。全校教师都要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及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来培养及影响自己的学生。各条战线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优质服务来为实现培养优秀人才这个目标做出贡献。

   为了能把工作精力集中到搞好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要控制发展规模。尤其要控制住在校学生的规模,否则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很难改善。本科生大体保持目前的数量或略有减少,硕士研究生基本维持目前的规模,博士研究生略有增加。为发挥学校潜力,各种形式的非住校学生将适当增加,即适当发展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走读大专及夜大等其他层次的学生。积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学校联系社会、服务社会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吸引各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是我们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今后,要逐步增加留学生数量,并改变留学生的结构及层次,更多地注意接受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包括研究生及博士后来校学习或工作。

   今后五年内,各类在校生规模的控制数是:

   本科生       10800人;

   硕土研究生及研究生班  2300人;

   博士研究生       700人;

   继续教育        2500人次(每年);

   外国留学生       250人;

   走读大专生       500人;

   夜大生          1000人。

   在这个总规模的范围内,各学科的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招生数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决定招生数量的根本依据只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别的,当然人才培养是长周期的任务,在作调整时我们要考虑长期需要与目前需要的结合。

   我们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深化改革,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着重抓好这样几件事;

   第一、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

   按照我们前面提出的培养目标,我们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对社会主义祖国有深厚感情、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献身精神、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社会优秀分子。他们还应该经受公益事业服务的锻炼及培养一定组织能力,善于团结周围同志共同发挥作用。近年来,我们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调查证明,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除了业务素质以外,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和作风。要结合改革开放的形势及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改造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适当增设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组织好社会实践及各种课外活动,加强班集体工作。学校已经成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四个指导中心。学校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各系都要配备精干力量,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加强行政管理,维护学校的良好风气及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学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及探索,充分发挥个人潜在的才能,同时要教育学生自觉树立法制观念,有严明的学习纪律,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校要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办法等各项行政规章制度,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培养“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好学风。

   第二、要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向及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上学期举行的第十八次教学讨论会已经就这个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为适应社会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大家赞成要进一步拓宽及调整专业面向,赞成在加强基础及实践训练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对教学计划作适当调整。这个问题在教学讨论会上的有关报告及文件中已经都有了说明,这里不再复述。我只想强调的是,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注意不断引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内容以外,要特别注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许多新要求。例如,我们过去培养的学生,总的看,经济观点较差,市场及竞争意识淡薄。此外,目前的教学计划及内容学科性较强,往往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知识及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技术服务一体化有矛盾。总之,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许多观念要改变,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进取、创造精神。

  第三,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大力发展横向联合。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办学,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社会力量,支持、促进学生的培养及学校的建设与发展。3—5年内,学校要在互利原则下,与十来个大型骨干企业以及一些省市地方和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目前,我校已经与一汽、二汽等企业,与航天部等部门及福建、哈尔滨等省市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与一汽等企业所签订的合作协议的内容,为进一步发展横向联合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各系也要根据本系的具体情况及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和途径,与工厂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使教学内容不脱离社会生产实际,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尤其是没有经过较长期生产实践锻炼的年轻教师到工地、企业等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也要通过邀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职、兼课等方式使学校的教学内容能不断地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及需求。

   第四、要扎扎实实搞好几项教学基本建设。

   为了使加强基础、加强实践训练、培养能力落到实处,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几项基础工作。这几件事要作为学校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列入校、系和教研组的工作日程。要继续抓好评选一类课的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争取全校能有20—30门课程达到一类课标准,使每个学生平均能上到10门左右的一类课程,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改进。要通过定岗聘任以及各种有力措施(包括奖酬金的分配)来保证主要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对主要讲员要实行选聘,引入竞争机制。研究生要落实导师职责及管理权限。

   还要单独说一下外语教学问题。总的说来,这几年学生的外语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目前学生的外语程度与改革、开放的形势还很不适应,需要多方面做出努力,除了学校的基础英语教学要采取措施外,还要认真落实其他课程教学中的外语训练不断线,提倡各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本系学生的外语能力。通过努力,除了把四级标准作为本科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外,要争取有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英语听、说能力能基本过关,研究生要求要更高些。

   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体育教育问题。清华大学长期有重视体育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是群众性体育锻炼还是运动队的水平,过去在高校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在广大学生中深入人心。这几年,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及运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不少成绩及进步,但困难也很大。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并发展学校的优良传统,重振清华在运动场上的雄风。

   第五、加强因材施教,实现多种培养模式。

   在第十八次教学讨论会上,提出了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实际上,这是适应社会多种需要,发挥学生不同特点的因材施教。今后,本科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培养过程,要有一个基本规格及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这个教学计划指导下,实行各种因材施教措施。所谓不同“模式”,主要是指学生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特长。今后本科主要是三种模式:

   本科——用五年(部分学生可提前)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尽量使最后一年的学习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积极推广像和一汽合作的这样把毕业设计实践与分配工作相结合的经验;

   双学位——用五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完成主修与辅修两个专业的计划;

   本科、硕士阶段衔接——用六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完成本科及硕士两个学位。

   这三种模式要按学生的能力及本人志愿,在高年级实行分流。

   要提高生源中经过实践锻炼的人员的比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通过论文博士、论文硕士、与企业联合培养以及扩大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数量等方式,为在职人员开辟取得学位的途径。在培养模式上不仅要有学术研究型,还要加强工程应用为主的类型。

   对学生中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优秀生要单独制订培养计划。

   第六、进一步实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985年我校已经实施在国家分配原则指导下,双向选择的分配改革。总体上效果是好的,大多数学生也是欢迎这项改革的。按国家教委规定,从1989年入学的学生开始,国家将不包分配。这个变化将对招生、培养过程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针对这个变化,现有的毕业生分配改革,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进。要对学生进行求职意识的教育,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逐步实现这个过渡。除了分配改革以外,从1986年开始我校在当年大一学生中进行了助学金改为奖学金及贷款试点,1987年入学新生中已全面推广。从明年开始,国家计划要对新入学学生收一定的学杂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逐步改革在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对大学生一切都“包下来”的铁饭碗制度。这个改革会对学生包括家长及社会产生很大冲击及影响。我们要按照方向坚定,步子稳妥的方针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把这个改革做好。研究生的经济资助办法也要逐步改变,主要要通过担负研究及教学助理的办法,并逐步扩大在校内保留入学资格和实行助教研究生制度来解决。对本校毕业生的考研改革我们已进行了三年的试点,今年的资格考试改为通过面试实行推荐,大多数反映有前进,但也还存在不少矛盾,需要进一步总结改进。

二、搞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由于我们坚持建设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以及全校教职工长期努力奋斗,过去几年,我校在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表现在我校在全国重点学科评定、国家科技三大奖以及国家优秀教材奖等评选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几年经过科技体制改革,拨款制度有了变化。广大教师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使学校承担的科研任务及经费逐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去年全校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按教委统计的标准,科研编制的平均投资强度占全国高校首位,这说明我们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因此,一定要集中精力,首先把这些任务完成好。

   今后几年,我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要抓好一个主体和两个侧翼。也就是:学校科研的主攻方向仍然是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国家及部委下达的攻关任务、跟踪世界高科技的863任务、以及横向协作的科研开发任务为主体.在这个前提下,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规划及支持,这是我校目前比较薄弱的一环。另一方面是要把开发的成果延伸,以多种形式积极发展以学校科技成果为背景的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学校目前共有近90个二级学科。据评估,有1/3左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1/5左右与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校内学科结构大体上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属于传统产业,在清华历史上形成较早,基础较好,多数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或领先地位。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竞争比较激烈,中青年后继力量不足,一部分学科科研任务渠道不畅通。我们的方针是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结合国家对行业发展规划及改造的方向,加速新技术的运用及学科方向的更新。另一大类是与新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领域,这部分学科发展要与“七五”、  “八五”科研规划及高技术发展规划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我校学科综合的优势,加强各学科的合作,要在能源、信息技术、生产自动化、材料、生物及环境等方面把相关的系科、实验室联合成有机整体,形成集团优势,争取对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第三类是属于学校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学科,如经管、文科及大部分理科。这些学科除个别方面以外相对说来基础较薄弱,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更要强调在一些方面形成特色。

   这几年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不断提高师资及学术水平,提高培养学生质量的必由途径。有条件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应该在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为国家作贡献,同时自己得到成长。因此承接大量科研任务,已成为清华发展和提高中必不可少的条件。1990年前学校科研经费估计每年仍可保持在5000万到6000万之间,预测在“八五”期间还会有所增加。这当然是好事,但从人员及能源、后勤条件来说,学校也要考虑承受能力。因此要作适当控制,并强调要突出重点,真正在一些领域攥紧拳头,对国家作出有重大影响的贡献。根据现有条件,我们认为作为学校重点应该在三个主要领域集中有关系、所的科研力量,建设好国家级的重要实验研究基地,这就是:

   1.以低温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的开发为主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能开发及利用基地。要通过国际合作发展新技术,为核能在我国的应用开辟新用途,开发新堆型。

   2.在我校建成能够实现1—1.5微米成套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工艺线。要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建成在我国最先进并达到国际上80年代水平、具有小批量专用电路开发能力的生产线,为我国微电子工业发展作贡献。

   3.计算机综合制造自动化系统实验工程(CIMS实验工程)。这是一项863的重点任务,已确定在我校建设。要通过实行广泛的国内协作,把这个工程基地办成开放式的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为我国生产自动化提供系统及成套的技术,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除了这三个重大基地外,在已建成的10来个重点实验室和中心的基础上,在 “七五”后期到“八五”期间,作为学校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关键措施之—,是通过争取世界银行贷款、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与企业横向联合、学校重点设备投资以及国际合作等各种渠道,集中力量,争取再改造及建成15个左右投资强度大、水平高的实验室或实验研究中心。特别是要建一批跨系、跨学科的实验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及工作,成为能培养高质量人才,能吸收国内外学者来我校进行访问研究的对外开放的基地。要保证科研经费中有不少于30%转化为设备及固定资产,以增强学校的装备能力。

   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应给予足够重视和扶植。这方面我们的主攻方向仍应是工程科学与技术科学。同时也要在理科类学科若干领域中做出有特色的成绩。学校正在制订一个到本世纪末的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准备确定20个左右主攻方向,组织学校的精干力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争取做出有国际水平的理论成果来。为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准备采取一些措施,如确定一批学校的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学校的科学基金和理学院科学基金主要要资助按规划确定的重点课题;基础研究更要强调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校每年要拨出一定外汇指标,用以资助从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课题的骨干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和在国际上发表文章;准备把原来的“优秀论文奖”改为“清华大学学术成果奖”,与国家自然科学奖相衔接;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骨干,其奖酬金由学校酌情给予补贴等等。对于基础研究,不能简单地要求马上直接与应用相结合,要保证学术上的自由探索,按学科发展趋向及研究人员特长进行选题,创造一个宽松适宜的基础研究的环境。

   要充分利用清华多学科的条件发展软科学研究,为国家及地区发展提供咨询,并参与行业技术政策的制订及重大工程的评价、论证等工作。经管及文科等在我校属于新建学科,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要强调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方向和特色,学校要有重点地加以支持和扶植。

   在主体部分面向主战场进行科研选题的情况下,学校要有领导地组织一部分力量进行市场导向的商品开发及发展科技产业工作,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地变成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学校已成立的科技开发总公司、电子集团、校办工厂以及各系在校内外建立的科技经济实体都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要有一批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科技骨干出来组织企业,充分发挥我校科技成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清华应该有责任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推出几项量大面广、有水平、有影响的技术商品,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做好这件事对加强学校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对培养广大师生的商品经济概念及竞争意识都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为学校的发展及在校人员工作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贡献。在管理上要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选聘好经营人员,充分发挥他们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在分配上要统筹兼顾,兼顾学校、系及本单位的权益,同时要使经营人员的利益与产业的效益挂钩。

   现在各系、所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地方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建立了很多横向经济联合体,有的是办得很成功的,如华海公司及生物系与东风制药厂的合作等等。多数企业建立时间还不长,困难也很多。在这方面要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严格遵守学校为这类联合体制定的条例。

三、控制规模,提高素质,搞好教职工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推动学校改革开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职工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后五年中在队伍建设方面应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控制教职工队伍的发展规模。

   目前,全校全民所有制在编教职工人数有8475人(不含停薪留职人员),此外还有一大批集体所有制工人、临时工、家属工等。学校教职工队伍的发展规模,要受到后勤保障能力的制约,特别是住房条件的限制。目前我校的事业规模、人员编制已经造成了后勤的严重紧张状况。虽然几年来学校基建后勤部门克服困难,新建了几万平方米住宅,增设了许多生活服务设施,但仍然满足不了人员规模扩大的需要,使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还存在诸多不便,对校内交通、治安、环境等管理也带来了很多困难。

   另一方面,教委规定,到1990年师生比将由今年的1:7压缩到1:8,定编标准将减少近9%,学校本部教职工总数定编标准将压缩近6%。因此,控制编制增长,是今后几年的艰巨任务。目前结构不合理及效率不高等现象还存在,现有人员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学校的总规模和总任务要有所控制,在任务安排上要首先保证重点,对有些学术水平、经济效益都不高的项目,要进行凋整。此外还要使离退休工作制度化,以保证年轻队伍的不断补充。

   控制学校教职工队伍编制是全校的大事,希望各单位从全校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如果不顾学校的承受能力,纷纷要求上项目,加编制,学校教职工队伍的规模就得不到控制,教职工的生活条件不仅不会得到改善,反而会增加许多新的困难和不便。目前校内有些单位还没有实施定编,这件事要结合工资总额包干一起进行。

   第二、调整队伍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目前教职工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虽然经过十年来的连续调整,已经有所改善,但仍没有彻底解决。骨干队伍年龄老化也比较严重。一部分教职工不能适应学校工作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几年中逐步解决。

   首先要抓紧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历史上形成的某些年龄段人才过分密集的问题,要通过人才流动解决,使他们到新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不抓紧流动,势必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学校五年来已补充青年教师1160人,占目前教师总数的1/4强,这些青年同志为我校的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他们是清华的未来和希望。对这部分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全面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培养,也要进行合理流动,否则会形成新的结构不合理。

   为了调整队伍结构,改变目前留校后就很难流动,教师队伍形不成梯队结构,高层次人才密集缺乏助手的状况,我们准备试行助教研究生制度。从明年起,学校将扩大校内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安排他们做助教(或研究助理)研究生,对研究生四年左右的工作及学习可作统一安排,两年后转成研究生学籍,毕业后另行分配工作。这是教师队伍也是研究生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要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推广。这样做将使今后留校的教师的总人数减少下来,高层次比例增加,而助教及研究助理这一任务主要依靠流动队伍来承担。

   调整结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博土后及访问学者的接纳工作。这一方面是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发展横向联合及推进学术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增加校内不在编流动队伍的人数,改变学校队伍结构单一,在编人员组成过多的重大措施,同时也是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提高队伍素质。

   学校教职工队伍可以分成四部分: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文化工作队伍,实验技术、生产技术和后勤队伍,管理队伍。这四支队伍都是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的重要力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根据各支队伍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队伍素质。

   首先要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很高的师资队伍。这是办好学校,提高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关键。在充分发挥老教师扶植及培养年轻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使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尽快成长起来,给他们压重担,使他们有发挥及显示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同时要在国内外公开选聘一批优秀的学术骨干。今后要在每年聘任的教授、副教授职务限额内留出少量名额在校外进行招聘,以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对于引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学校要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职称及住房问题。学校领导要有专人负责这件事,各部门都要提供条件来确实保证这件事。各学科都要有重点地选拔—些学术上已有一定地位并有较大潜力的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国际、国内两个“舞台”的学者。现有的重点学科在巩固第一代优势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和发挥第二代优势。各个学科都要组织好学术梯队,不断成长一批新的重点学科。各系系主任都要亲自动手,把物色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各系选留青年教师的权要集中到系主任,而且要通过公开招聘,引入竞争机制,确实保证择优选留。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文化工作的队伍,包括专职的马列主义理论及其他文化、音乐等教学工作和从事思想文化、教育等研究工作及兼职的半脱产政治辅导员等同志。事实上这支队伍也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要单独强调,主要是这支队伍对于保证学校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培养人才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对于整个学校的文化修养及水平的提高以及干部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各级领导都要关心这支队伍的建设成长。对于年轻教师中担任半脱产辅导员的,除了要求他们做好学生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外,各教研组(研究室)要恰当安排他们在专业的任务,明确方向,加以培养。

   办好一所学校,不仅需要名家、大师,需要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而且需要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包括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加工制造技术、图书情报、出版编辑、医务、财务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所必需的后勤干部及工人队伍。这都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涌现出成批有事业心和“绝招”的专门技术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专业职务评审及考工、升级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队伍的素质。

   目前,校系两级机关有职员近600人,他们与担负各级、各部门领导工作的教师和干部一起,从事校系两级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应该看到,高等学校的管理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改革开放的实践又不断给高校管理提出新的课题,现在学校的管理队伍的素质与工作要求是不适应的。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干部管理、考核、晋级办法,鼓励各级管理干部结合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熟悉学校工作的特点,掌握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的需要。

   办好学校要靠这四部分人共同努力和有机配合。学校的政策是行行出状元,岗位分工有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但只要在本职工作中做出出色成绩,都应该受到奖励及尊重。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及分配制度。

   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要扩大系、所等基层单位选人、用人的自主权。要在人事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专业人员中完善并严格聘任制。用人单位要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定编定岗,择优上岗。另一方面,要使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选择职业和岗位的余地,逐步实现双向选择。在主要干部中逐步实行聘任制(包括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在工人中逐步实行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为了优化校内劳动组合,学校准备建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促进聘任制、合同制的实施及校内外的流动,也为实行校内待业创造条件。同时要建立劳动仲裁组织,负责调解聘任及合同执行中的纠纷。要建立和健全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岗位技能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健全考核制度。

   我们还要根据国家进行工资改革的精神,利用教委在我校进行工资总额包干试点的有利条件,逐步理顺校内分配关系,按照按劳付酬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及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建立适合学校情况的工资制度及分配办法,要把定岗、择优的用人权与一部分分配权结合起来,使劳动人事管理更加有效。

   打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实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向旧观念的挑战。实施这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学校和国家多作贡献,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改善及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这项改革的实施要有步骤,并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具体的改革方案要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充分讨论。

四、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建设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

   几年来,学校基建、后勤等部门克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的目标是努力为学校师生员工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明程度较高的校园环境,使大家尽量减少后顾之忧,心情舒畅地为建设清华而努力工作。由于财力及条件所限,这个目标只能逐步实施。

   首先,学校要克服基建设备投资缺口大,建筑材料、施工费用价格上涨等困难,多方筹资,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抓好基本建设。从现在起到“八五”期间,如果国家对高校的基建投资能给予保证,学校计划建成图书馆新馆、建筑和继续教育大楼以及理科大楼等三大建筑,完成工物馆扩建,建成汽车楼、能科楼、科仪楼以及扩建土建基地等,同时改造及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这些建筑落成以后,不但直接使用单位受益,而且经过调整,将有更多的单位得到改善,使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用房紧张的状况进一步得到缓和。

   在改善教学、科研用房条件的同时,学校还将继续改善生活用房,包括学生、单身教工宿舍和教工家属住宅的条件。学生宿舍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博士生、硕士生的住房条件已得到了—定改善。今后五年,学校将重点改善本科生的居住条件。目前全校本科生人均居住面积2.25平方米,加上现在学生的生活用品较多,宿舍十分拥挤,同学们生活很不方便。学校准备采取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适当实行部分学生走读及加速建造学生宿舍等措施,使本科生的人均居住面积逐步达到3平方米。在新建学生宿舍的同时,配套兴建及改造食堂,以缓解学生用膳的拥挤状况。要逐步改造旧宿舍区,首先改善女生区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要调整学生居住分布,加强并改善宿舍区的管理,使各类学生居住相对集中,分区比较合理。

   这几年青年教师职工增加很快,单身教工宿舍及结婚用房都比较紧张,年轻教师的居住问题很突出。这方面的问题学校是了解的,而且如不能妥善解决将影响对优秀人才的选用。为此学校要采取控制发展规模,调整新建家属住宅的户型,自筹资金等措施扩大房源,努力改善较年轻老师的住房条件。

   今后五年学校将继续兴建家属住宅,争取每年平均完成住宅面积能超过10000平方米。五年内估计可以有2000户以上教工的居住条件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按照国家及北京市关于房租改革的精神及部署,我们要采取积极态度,从学校实际出发,有步骤地、稳妥地把这件事办好,改变目前校园内一些居住不合理情况。

   要积极创造和改善学校对博士后、访问学者及其他短期来校合作人员的接待条件,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及合作。这是关系到今后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措施,要克服困难,尽快予以实现。

   除了前面已提到的实验室建设以外,今后五年内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以充分发挥各类计算机和终端的效益,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及通讯现代化。为了解决校内“打电话难”的问题,学校将引进数字程控交换机。目前,我校装有住宅电话600多门,有电话户占校内总户数的13%。第一批程控电话安装后,有电话户数将上升到总户数的30%左右。今后,将采取扩大程控交换机容量,设立区域小总机等措施,扩大住宅电话安装数量。五年后,争取电话普及率达到户数的40%。与些同时,增加公用电话点,以逐步解决教职工和学生“打电话难”的问题。

   这几年校园的环境有了较大变化,尤其绿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连续三年获北京市“花园式单位”称号。但目前校园环境包括治安、交通、卫生、施工、摊商等管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改进,尤其治安情况很不理想。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影响,同时学校人员增加,包括流动人员大量增加,给治安带来很大困难及不利因素。学校要完善及严格管理制度,各部门都要加强对临时工作人员的审查、教育和管理。要加强治安等校园管理力量,提高人员的素质,支持他们做好工作。还要依靠全校同志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全校各类人员包括家属及子弟的教育,在清华园内,人人都要为清华的安全、卫生、整齐、美观而努力。

   要逐步改善校内的商业服务条件。清华园内有四万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因此应该按照一个城镇的规模来改善校内的生活服务设施。

   学校事业规模每向前发展一步都给后勤系统提出了新的问题,增加新的负担。广大后勤战线的干部、职工为学校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几年后勤系统的改革对保证服务,调动广大后勤职工的积极性起到较好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各种类型的承包责任制及管理办法,逐步实施“小行政,大承包”。以优质服务及优惠的价格,来吸引并取得校内各单位的支持和信任,增加竞争能力。学校希望后勤系统的同志们,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步加强管理,要在搞好服务的前提下,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我校的后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校要办的、想办的事很多,但不能不受财力限制。这几年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目前,实际上是负债运行。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国家增拨教育经费,但另一方面不能光等。为了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并逐步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学校要积极开展有偿服务和增收节支。学校财政情况一方面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增收节支的潜力又很大。今后学校要加强对事业发展的宏观控制,使基建、设备投资及事业预算分配更加合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的宏观调控,理顺校系两级财政关系,总的趋势要扩大系一级财政统一管理的权力,在加强学校财政实力的基础上逐步减轻各系的负担。对经济自主单位要逐步实行严格的全额核算,在科学地核定成本的基础上,逐步减少直到全部取消暗补。这些单位的奖酬金限额要与自立及对学校贡献的程度挂钩。要用加强教育以及行政和经济管理等办法来厉行节约,克服浪费现象。为加强学校财政的统一管理,学校要配备专门干部负责学校财政工作,并在条件成熟时设立总会计师。

五、发扬民主,理顺关系,改革管理体制

   上届党代会以后,学校开始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校长负责制过渡”。这一时期,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实行校长负责制打下了基础。这次党代会后,我校已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学校领导体制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搞好党政职能分开、改进行政管理、推动民主化建设、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基本任务。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领导的运行机制应该怎么样,教委有一个原则文件,根据学校情况,我们拟定了一个“清华大学管理体制暂行条例”,这次教代会上一并发给大家讨论。文件对党政关系以及校务委员会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以后,再作进一步修改并正式上报教委。这个文件将成为学校今后管理体制的重要法规。

   要特别指出的是,解放以来虽然学校在领导体制上有过不少变化,但长期以来的经验证明,学校党组织在团结广大群众为完成共同目标所起的核心作用是办好学校的决定性力量。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今后学校体制虽然有了变化,党政在职能上分工更明确了,但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决不能削弱。学校行政仍然要积极依靠党组织参与对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自觉依靠各级党组织的保证和监督。

   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使决策过程能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更好地结合学校的实际,为此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自从1986年我校建立教代会制度以来,教代会在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方面的作用今后要加强,除了要定期向大家报告工作、听取意见以外,凡是与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改革措施要经过大家讨论审议,同时学校将充分尊重由教代会讨论决定的有关广大教职工集体福利事项的议案。学校的领导干部尤其是校长要认真听取广大代表对我们工作及个人的监督及批评,以减少工作的失误及克服缺点。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组织联系广大群众的作用,采取协商对话等各种方式,听取大家的意见。学校还准备调整及完善各种委员会的设置。这些委员会要减少兼职并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要明确职责,根据不同情况使这些委员会承担学校某一方面工作的审定或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使学校各方面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管理。

   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要本着增强活力、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原则,深入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校、系关系。随着党政分工的明确,行政机关的职能要调整及改善,要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管理系统。我校实行的是校、系两级管理,系是办学的实体,要给各系更大的自主权。学校领导要在办学方向、学科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多与系主任直接商讨。行政部处除了要按规章进行业务管理外,应加强调查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信息,为基层单位提供服务。

   全校的各级干部一定要团结合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为保证行政干部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学校决定成立监察工作委员会,作为行政监督机关。

   同志们,对学校今后的建设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过去的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很多困难,今后的几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处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形成过程中,新旧秩序交替,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较多,这对学校的建设会发生消极影响。教育经费困难的局面在短时期内也很难根本解决。还应该看到,我校虽然从总体上有不少优势,但兄弟院校在很多方面各有特色,不少工作做得比我们好,今后竞争将始终是激烈的,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学校困难是很多的,尤其领导班子调整以后,我们年轻一些的同志担任了学校的主要领导工作,但经验及能力对于领导清华这样的学校差距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依靠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和努力,团结一致,坚守教育这个有深远意义的阵地,克服各种困难,为把清华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