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负南翔同志对清华的期望

张孝文 方惠坚

1987年春天,传信同志告诉我们,南翔同志在北京医院经过一段治疗,身体情况好转,准备出院疗养,打算接他到清华来住一段时间。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很高兴。我们都是50年代初期在南翔同志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以后又较长时间在学校团委工作,经常直接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这次他如能到清华住些时间,很希望向他请教办学中的问题,也可以请他看看清华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可惜以后他的病情又逐渐恶化,这个愿望没能实现。1988年初我们去看望他,他已卧床不起,病情十分严重,但每次去仍然念念不忘清华的发展。我们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希望能多让他知道一些学校的状况,看得出来,从点滴的消息中他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但另一方面,多谈一分钟话都会增加他体力上的负担,我们只能忍着匆匆道别。每次回来,我们都担心可怕的时刻会突然到来。1988年5月3日,他去世的不幸消息终于传来,我们心绪万千,往事历历,不胜悲恸。一年来,我们经常怀念他。

我们在1988年秋担任了学校的主要负责工作。在怀念中,更多想到的是如何继承及发扬南翔同志在清华工作中所培育起来的好作风及好传统;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吸取和发扬半个世纪来他在教育工作和青年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我们确信在过去十年多学校工作进展的基础上,现在学校确定的“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宏伟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需要,也是南翔同志的遗愿。在他担任校长的年代里,多次和我们谈高等学校就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清华要以自己的实践证明: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有很高造诣的专门知识、学术上的杰出成就是能够统一,也是应该统一的。我们应能培养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上一流的学者,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过去的十一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学校的建设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想比过去成熟了,条件也比过去好了。我们一方面深深感到责任的重大,同时也对清华的未来充满信心。“文化革命”结束以后,学校经历了恢复、调整、发展、提高等阶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整体工作不断前进,为今后学校的提高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以来,学校逐步发展理科、文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学校已经从过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逐步发展成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现在系科设置已初具规模,全校共有28个系。学校的规模稳步发展,到1988年9月在校各类学生总数达到15000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700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300人,取得了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成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在已经授予学位的博士、硕士中,有一批已经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称赞。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充实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为十一年前的六倍。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清华的优势在哪里?哪些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坚持发扬的基本要素呢?我们认为,清华大学的教育工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是由于学校党组织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工作中注意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和组织阵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学校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由于学校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热心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这是和南翔同志长期倡导的教师本身就要“又红又专”分不开的。三是学校招生质量比较高,每年全国各地优秀的中学毕业生踊跃报考清华,近年来在全国最优秀的考生中约有25~30%录取到我校,而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又是与毕业生素质赢得社会的赞誉以及学校的教育比较注意适应社会需要分不开的。四是有较好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为学生自学、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目前清华仅计算机就拥有终端及微机1700台。五是清华有严谨的学风;这是清华创立以来的优良传统,南翔同志60年代在回顾学校历史时经常讲“三阶段两点论”,对清华发展的各阶段要一分为二,50年代对学生政治素质的严格要求要发扬,他还特别强调解放前清华严格要求学生的好传统要继承发扬。由于学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科学的训练,使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近几年进行毕业生分配“双向选择”中,清华毕业生为用人单位所欢迎,学生又有较多的机会选择能发挥专长的工作。

南翔同志在50年代中期就着手学校新专业的规划,实际上他对1952年理工分校是有所保留的。他担任校长以后,特别重视新技术及高技术领域的专业设置,先后建立了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等新技术和应用理科的系和专业,并注意在新系内发展某些基础理论学科。经过二十多年(“文革”十年的损害不计)的努力,现在学校在核能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方面显示了优势。新建的理学院开始具有特色,在传统专业与新技术结合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全校现有经过全国同行专家评审认定的重点学科29个。1980年以来,我校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总数达到85项。在国家教委1988年统计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中,在科技三大奖总数、科技奖励总数、鉴定成果数、专利批准数、学术论文数、科技专著数、年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单项成果数等7项中,我校有6项居于领先地位。学校的科研工作队伍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一贯重视实验室和校办工厂的建设。现在已经建立了140个实验室和10个工厂,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其中有些实验室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批实验室建成以后,将进一步使我校拥有的实验研究及测试设备现代化,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近十年来,学校先后派出教师、研究生700余人到23个国家和地区进修、留学。每年还有近500人出国讲学、访问、工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五年在我校举办的国际会议有15次,为我校师生广泛的国际合作开辟了途径。

最近,在全校教职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今后的奋斗目标和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较高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且我们学生的质量要能在国际范围中有竞争力;要拥有一批在国内公认、在世界上著名的教授、学者和学术权威;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不仅能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教学和研究水平也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取得创造性和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不仅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促进作用,还要在一些领域做出系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要有一批具有一流设备和管理水平的实验室,能广泛吸引国内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发挥研究中心的作用。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也是清华前辈长期努力要实现的愿望。这个目标需要分阶段地逐步实现,而最近的五年至十年,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

南翔同志在校工作期间,为清华培养了一支奋发向上、埋头苦干、又红又专的教师与干部队伍。同时,他也注意职工队伍的建设,提出推动学校前进要依靠教师和职工“两个车轮”。培育教职工为人民事业进取献身的精神。有了这样的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有了这种精神,尽管当前教育工作遇到了许多困难,学校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学校的同志有信心把清华的工作做好,不辜负南翔同志和前辈的期望,不辜负所有关心清华的同志们的期望。

1989年春

(《蒋南翔纪念文集》第157-16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