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教授从事教育和研究56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张孝文

1989年5月20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欢聚在清华,隆重祝贺张岱年教授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56周年。今年,又正逢岱老八秩高寿。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我个人,并代表清华大学向岱老和师母拜寿。祝贺岱老健康长寿,、

张岱年教授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来我校哲学系执教。抗日战争时期,潜心著作。抗战胜利后,清华北上复校,他仍回清华哲学系执教。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转至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我校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他又受聘在我校兼任所长。张岱年教授从事教育和研究的56个春秋,大部分时间是在清华和北大度过的,他对清华怀有深厚的感情。清华广大师生对他也从内心怀有深深的尊敬。

早在大学期间,张岱年教授在他的兄长张申府(崧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先生的影响下,接受了辩证唯物论哲学,在当时称为“新唯物论”张岱年教授笃信辩证唯物论,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之心折”。他认为辩证唯物论是真理,但它又不是穷尽了真理,需要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张岱年教授又十分赞赏西方哲学中的某些科学内容,尤其近代西方哲学的逻辑解析法。用它来研究 “新唯物论”,厘定范畴,严密体系,取得了不少成果。当时,被誉为“分析的唯物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岱年教授在清华大学首先开出了辩证唯物论课程。

张岱年教授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功力深厚,造诣很深,这是学术界所周知的。早在1936年,张岱年教授年仅27岁,就完成了巨著《中国哲学大纲》。这是继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之后的又一巨著,它反映出三十年代末我国在中国哲学方面研究的新水平。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哲学大纲》的学术价值长存,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日本及台湾均有译本或版本,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岱老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来整理中国古代哲学,发掘、阐发我国古代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为提高中国哲学的研究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岱年教授在哲学上汇东西哲学于一炉,融古今哲学于一体,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样,在文化观上,他主张:中国未来的文化,要兼采中西文化之长,综合中西文化,创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又高于原有的传统文化;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张岱年教授把他的文化观,称之为“文化综合创新论”。这与他在三十年代,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崇孔复古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张岱年教授提出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共鸣,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积极的作用。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停办了文科院系,这对我校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很大的损失。80年代开始,我校又重新建设文科,张岱年教授不顾耄耋之年,欣然应允兼任我校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在完成大量著述的同时,指导我们这个所的学术研究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师资队伍等工作,为我校重建文科做出了贡献。这里我要代表清华大学向岱老深深致谢。今天,岱老已八旬,仍精神振奋,孜孜不倦,在教育和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虽然1957年后很长时间内,岱老受到不公正待遇,对他身心及学术生涯都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但文化革命后,岱老抖擞精神,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发扬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精神,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它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值得我们学习。

在祝贺岱老八十高寿的欢乐时刻,《张岱年文集》第一卷,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岱老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祝贺岱老八秩大寿的珍贵礼物。结束讲话后,我代表清华大学向岱老和师母赠送生日蛋糕一个。

祝岱老生日愉快,健康长寿,全家幸福;

最后,感谢各位今天来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