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惠坚
一、创造形成优良学风的小环境
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二三十个同学五年时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是青年成长的一个小环境。一个班形成勤奋好学、勇于思考、联系实际、切磋琢磨的学风就能够在班上树立高的标准,催人奋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一生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要依靠个人勤奋努力,是个体的脑力劳动。而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探讨、相互督促都是不可缺少的。清华园里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对每个同学都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班形成优良学风,要靠共青团支部和班委会的积极倡导和组织,团支部和班委会干部的模范作用、以身作则是对全班同学最好的帮助。几十年来,学校中一些班级“先进集体”的成员离开学校,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仍然念念不忘培育自己成长的班集体。
二、实事求是的校风与治学态度
第四点,清华的校风非常强调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大家都知道,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科学基础,强调从实际出发。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的很多理论都跟这个有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老校长蒋南翔在这个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形成清华的校风。
当时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是60年代初期,在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时,强调学毛主席语录,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的说法。蒋南翔校长在全校的新生大会上(1965年)讲,不能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可以说是高峰,高峰还可以发展,顶峰就到头了,你怎么能说毛泽东思想就到头了呢?这就不实事求是了。那个时候很时兴锻炼身体时也要念语录,拉单杠时就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以为这样就可以拉上去。但是你拉不上去就是拉不上去,你不能把毛泽东的语录当作白莲教的符咒去念。这话在60年代的全校大会上这么讲,说明他是实事求是的。全校老师们都知道蒋南翔校长这一优点。蒋南翔因此在“文化大革命”刚一开始仅六天的时间就被打倒了。可以说是在校长、部长中比较早被打倒的。为什么“四人帮”对他恨之入骨?就因为他敢如此公开地抵制错误的东西。这种精神,清华的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
我认为,清华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贯穿在我们整个校风中的。我不知道你们在学校里面有没有感受到,清华大学的校长也好,党委书记也好,作报告很少完全照本宣科地念。当然要传达的文件可能要念一念,主要是以自己的体会和意见去讲,用自己对文件精神的理解去讲。这也就是说要把上级的指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种作风使我们的很多学生无形之中受到了感染,在毕业以后也照着这样去做。
我到外地碰到很多校友,他们有些从事的工作使我感到很奇怪。比如我到重庆,碰到一位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局长,我问他是哪个系的,他说是电机系的。我问电机系的怎么当了公安局局长?他说很简单,清华毕业后在工厂工作,工作受到了欢迎就当了厂长,后来区里提拔干部把他提到了区长的位置,之后市里说需要一位公安局局长和政法委书记,就把他调过去了。学校里面培养联系群众、实事求是这样一种作风,实际工作就能开展得比较好,受到大家欢迎。不是一个人这样,很多人都是这样。这些东西形成了清华的校风,一种实干的精神。朱自清先生不是讲过,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我说,清华文化、清华精神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可以说是我们精神的一种体现,但也还不能把我们全部的精神都概括出来。我想,清华的文化是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每一位在清华生活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文化。
方惠坚(1933- ),浙江杭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学习,1955年毕业留校工作。1988年9月至1995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编选自两篇文章和讲演,总标题为编者所加。一为作者一篇短文,原载清华大学档案1993年8月《清华大学学风建设文集》(第一集);二为2006年4月26日在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文新论坛”上的讲演,原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题为《人文日新──百年清华与人文之魂》,选编的是其中一部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