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生成长 承担大学责任

顾秉林

今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十多位院士、专家和有关领导莅临清华园,利用周日的休息时间,为我校刚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上乃至世界各国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各位院士发表真知灼见之前,我也想就学风建设问题,简要地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学校声誉与学生成长

当前,为什么要大力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有人说,是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确实,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高校出现的学术道德和学风不端事件,给大学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学,往往因为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而成为社会舆论批评的焦点。但是,我们加强学风建设,却绝不是为了应对社会舆论,也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大学的声誉,从根本上讲,我们还是着眼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们把优良的学风视作同学们学好知识、做好研究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学风也反映人品、体现价值观,正所谓“为学如为人”。试想,一个在学习研究中总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人,怎么可能拥有正直和坚强的人格,怎能成为国家需要的学术大师、治国之士和兴业之才?所以,学风不仅仅影响同学们这几年的学习研究,也会对你们一生的成长构成影响,甚至影响你们一代人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这才是学校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着眼点。

二、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

面向广大师生,如何有效地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实践证明,必须一手抓好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一手抓好制度建设与完善,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两手都要硬”。

近年来,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严谨为学、诚信为人”为主题的大规模学风教育活动,还为学生开设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方面的专门课程,将学术道德纳入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同时,相继制定了教师学术道德守则、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特别是在教师职称和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中,实施了匿名评审、校外同行专家评审等措施,坚持学术的事情让学术本身说话,强化学术评价的独立性、科学性,一旦发现问题则及时、坚决地予以处理。也就是说,一方面加强道德上的倡导,另一方面严格规则上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社会环境与大学责任

大学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能否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不可否认,今天的大学已不是象牙塔,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师生的道德和风气自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在目前社会上浮躁之风日甚的情况下,大学确实很难独善其身。但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绝不应该成为大学学人放弃自己操守的理由。

学术乃天下公器,学者应做“社会的良心”。作为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之地,大学肩负着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我们不仅要坚守学术道德,守住“为学”和“为人”的底线,而且应当培育大学精神,高扬真理与科学大旗,成为社会道德和理想的引领者与坚守者!这是清华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正是我们在各位同学入学之初就安排这个报告会的意义所在。

顾秉林(1945- ),吉林德惠人。1965年入清华大学学习,1970年毕业留校工作。2003年4月至2012年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9月4日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