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
学科学需要热诚,更需要持久的热诚
在这样光辉的时代里,每个青年当然都会有学习科学的无比热诚。但我还要提醒大家一句,仅仅有一时的热诚,还是不够的,还须要有连续的持久的热诚。所谓持久,也不是指十天半个月,一年两年;也不是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也不是说大学毕业之后再干它三年五载,而是说无限期的持久。
如果说科学是有止境的,到达了之后可以休息,那是无稽之谈。科学是精益求精,日新月异,永远前进的。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科学本身在经常不断的考验自己,在经常考验中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这样,才会解决更大的问题,才会更完整地解决问题。
“一曝十寒”固然要不得,就是“一曝一寒”也要不得,我们需要不断地锻炼,不断地提高;我们需要经常地紧张工作;我们需要有持久的热诚。经验告诉我们,在科学领域里,成功的科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辛劳的耕耘者。不少例证说明,科学上的重要发现,是在科学家脑海中反复深思达二三十年之久方始成熟的。因而要想顺手捡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唯有由于持久热诚所支持着的不断努力,才是能有所成就的唯一的可靠保证。
学科学要有雄心,但不能越级而进,更不能钻牛角尖
科学是积累性的东西,如果第一步不了解,第二步就会发生困难,而第三步更跟不上去,也许原来的目的想跳过一步,求快,但结果呢?反而搞成了不能前进。我曾见过好高鹜远的人的失败的情况:对初级课程自以为念过了,懂得了,而高深的却钻不进去,很窘。我以为学科学的要点在于一步不懂,不要轻易地去跨第二步;并要有坚持性,一天不懂再研习一天。只有这样,科学的宝塔才会逐渐建筑得又高又大,不然有如沙上建塔,必塌无疑。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如果脚踏实地做去,有可能把自己提到更高的水准。越级而进和钻牛角尖,只会把自己送进不可自拔的泥坑。
唯有按部就班的前进,唯有步步踏实地钻研,才可化雄心为现实。在这样基础上生长的雄心,才不是幻想,才不是白昼梦。
学科学要能创造,但也要善于接受已有的成果
研究科学最宝贵的精神之一,是创造的精神,是独立开辟荒原的精神。科学之所以得有今日,多半是得力于这样的精神,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卓越的科学家往往另辟蹊径,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以独立开创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优秀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性之一(注意:独立不是孤立)。独立开创与拒不接受他人的经验并无丝毫相同之处。科学的工作如接力赛跑,人愈多,路程也便会跑得愈远。我所理解的“开创”,应当是基本上了解了前人成果之后的开创工作。因为在愈高的基础上努力,所得的结果也更高。
但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判前人的成果。但怀疑和批判必须从事实出发,必须从了解旁人出发,如此才可以把新的结论建筑在更结实的基础上面。
总之,我们要善于总结及利用前人的经验,再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地提高──发展性或创造性的提高。更为后人开辟道路。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31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初任数学系助理,旁听进修数学专业全部课程,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后任助教、教员、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原载1953年3月3日《中国青年报》。选编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