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惠坚
一所大学的校史,记录了大学的建立、发展、成长的过程,记录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实况和经验,传承带有自身特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从学校经历的办学经验和教训中,昔为今用。
在长期的实践中,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胡锦涛在清华百周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样,大学就承担了文化传承的任务。而校史工作是大学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是在20世纪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一百多年。它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和其他高等学校有共同的发展历程;同时,由于学校的建立有“庚子赔款”的背景,又有它的特点。在学校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始终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怀;得到广大中学教师和家长的支持,输送优秀学生到学校;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科研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提出在建校100周年之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全校师生为之做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清华的校史有丰富的内涵,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办学的经验、教训。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的校园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学校从建校伊始,就建立在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清华园。一百多年来,一幢幢建筑记录了校史发展的历程,每幢建筑都有自己生动的故事,一批批校友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一届届校友捐赠的纪念物记录了清华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厚意,据统计,校园内有140余处。
校史传承着清华的传统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中西融汇、文理渗透。通过校史展览、校史报告、校史资料……多种方式向师生介绍学校的文化传统。
校史编辑委员会成立60年来,在它的领导下,学校的校史研究室为学校校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清华大学志》《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清华革命先驱》《蒋南翔文集》《蒋南翔传》《长夜星火》等数以百万字计的文献、资料。在纪念清华大学成立九十周年和一百周年时,校史研究室做了大量工作。“清华百年史”也有了很大进展。在建立校史馆以后,校史研究室的同志们要不断更新展览内容,要接待国内外的来访者,特别是每年数以千计的新生入学,要给他们上好入学的第一课。学校提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上好校史这一课就为价值塑造打下基础。
校史研究是多学科的融合,需要多学科的人才共同参与。校史编委会组织了校内多方面力量参与校史研究,形成“小实体、大联合”的研究队伍。人文学院的老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编写“清华口述史”,让学生锻炼了访谈和书写的能力,更重要的让学生受到清华校史的教育。校史馆成立以后,建立了一支学生志愿者的队伍,经过培训,担任讲解工作。志愿者不仅增加了讲解力量,也帮助他们受到了学校传统的教育。
校史研究室是一个人数不多的研究群体,他们担负了繁重的工作。这是一个团结的、温暖的、积极向上的集体。他们还团结了学校各部门的同志共同做好校史工作。
校史研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学校的历史发展,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做出分析和判断。蒋南翔同志对清华历史的“三阶段、两点论”的思想,仍然对我们进行校史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华校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华的校友。一百多年以来,从清华毕业的校友已有二十多万人,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更多的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他们是清华的骄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清华的声誉也因为学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优秀人才,而得到全社会的肯定。我经常思考,一个学生在清华一般学习四五年,现在从本科到博士也就十年,在他们的一生中只占很短的时间,但是,每年校庆,那些毕业了几十年的校友都要回校团聚,看看母校、看望老师、看望同学。校友们对母校情深意重,学校给他们的知识和人生指引,让他们终生受益,这就是清华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写校史,就不仅要写在校内工作的师生们的活动,也要写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
校史编辑委员会1987年恢复工作,我就担任副主任,后来一度担任主任,至今已32年,是我在学校一个岗位上兼职最长的职务,也是我现在学校里唯一的职务。在这个岗位上,给我提供了学习校史的极好机会。校史研究室出版了很多著作和资料,有些让我审阅,实际上是让我更好地学习。蒋南翔校长逝世已经30年了,这些年里,我参与编写《蒋南翔文集》《蒋南翔传》和有关南翔同志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文集,对我学习南翔同志教育思想有极大的帮助。现在每年还要给青年干部、教师和辅导员介绍南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传家宝,当然要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发展和提高。我对于校史有很深的感情,热爱这个工作。作为一个在清华园里学习、工作、生活了近70年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还能够为校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极大的荣幸。
(作者曾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95—2002年任校史编委会主任,现任校史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