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富军
习近平同志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历史是社会的映射,李大钊同志说:“横着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大学校史记载着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也反映着着大学办学特色和大学文化、传统与精神。学习、宣传校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载体。
展示大学历史、文化、精神最系统、最集中的形式当属校史展览,校史馆则是校史展览的舞台。校史馆一般有广、狭两层含义。狭义的含义仅指作为学校历史展览所在的场所。广义的含义指既是学校历史展览场所,又是作为研究机构的行政部门,展示与研究并重。目前国内高校中,有些大学的校史馆偏重前者,校史展览的运行、管理、服务等与校史研究相对分离或者只有展览没有研究;有些大学的校史馆则兼具展览、研究功能。无论哪一种,校史馆都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精神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校史馆又是研究、展示、宣传大学历史的最重要载体和场所。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指出:“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因此,完整意义上的校史馆不仅仅是一个场所的概念,也不仅仅是历史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他是通过多种手段来表现学校发展历程,贯穿和传达的则是文化与精神。如果说文化借历史而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校史馆价值观教育功能,本质上是以学校历史为载体,用优秀的文化、精神、传统对师生、社会进行价值观教育。
2005年,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的《乡村八记》,被范敬宜院长推荐到了温家宝总理那里,感动了总理,总理在回信中指出,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我们对于自己的祖国、家园、校园,只有深切的了解了,才可能有深深的热爱;只有深深的热爱了,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了,才可能真诚的热爱并为之奉献。法国历史学家马鲁说曾说:“历史的一项基本功能是:使往昔的文化价值历久常新,从而丰富我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广大师生能认识、了解并热爱校史,大学校史馆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努力挖掘、展示大学历史的闪光点,积极面向广大学生,以高水平的展览、演讲、报告等形式,担负起以优秀的文化、高尚的精神塑造和鼓舞广大学生的责任。
清华大学校史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以学校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主线,精心设计制作校史展览,这是校史馆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
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建了新的校史馆,比原有校史馆面积大大扩充。在深入总结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基础上,形成了以校训精神为核心,涵盖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体系。校史展览通过历史,传达给师生和广大观众的,正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与精神。
师生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模型等形式深切认识到,清华自建校伊始,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华校史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缩影——清华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和高等教育走向独立、走向世界的过程。清华校史也是一部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奋斗史。参观校史展览,实际上走过了一百年不平凡的历史,在无声处接受优良文化与精神的熏陶。
二、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为主,策划、制作专题展览,与校史展览形成互补,形成校史展览完整体系,将价值观教育引向深入。
学校校史展览是全面、系统梳理学校历史,反映的是学校整体,内容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这样很容易导致师生以及社会观众参观完后不再看第二次。为了充分发挥校史馆的育人功能,争取师生和社会观众等有更多的回头客,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校史展览之外,策划、制作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临时展览,扩大受众面,增添校园的文化氛围。
清华大学校史馆的专题展览主要有两个系列:
一是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多渠道宣传杰出校友典型。如蒋南翔、闻一多、吴宓、马约翰、陈岱孙、冯友兰、张维,以及清华英烈等。讲述杰出校友成功背后的奋斗故事。这些杰出人物身上集中体现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传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他们的可歌可泣的鲜活事迹,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校园的精神坐标。通过他们的事迹,学生也体会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使大学生感悟人生、激励斗志,使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其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是纪念清华历史上曾发生的、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运动或活动。例如:纪念“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五二○”运动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纪念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庆祝清华建立党支部70周年等纪念活动。这些活动记载着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奋斗历程,既彰显了清华大学与民族、国家命运的血肉联系,也让学生感受今日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四年大学时光,在回顾历史中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鞭策自己,为国家、民族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
三、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史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史宣讲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代表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在师生身上入眼、入耳、入心、入脑。
校史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校史一定要通过多样化形式才能让广大师生了解、接受。清华大学校史馆通过面对面的校史党史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读书会,以及制作电视片、参与制作各类演出等形式加大宣传校史的力度。
在传统出版物编写方面,清华大学校史馆先后编辑、出版了《清华大学史料选编》(1-6卷)、《清华大学志》、《清华人物志》(1-5)、《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革命先驱》以及体育、文艺等专题史在内的类型多样、体例较为完备的校史丛书。
现在,清华大学和很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在新教师上岗时,也都开展了学校历史、传统和大学精神的教育。清华大学历史系首任系主任陆懋德认为:“历史为陶铸国民性之工具,亦为养成爱国心之教材。”校史教育成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此外,校史馆每年承担大量的学生党团活动,主办一年一度的全校校史知识竞赛。让师生和新教工在了解、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加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根据我们跟踪调查,校史教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积极的,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人对学校的认识,并进而带动了学风的改变。因此,从长远看,校史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
清华大学校史馆曾连续七年在校报《新清华》上开办了“清华史苑”专题栏目,每年一个主题;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在面向全体校友的《水木清华》杂志开辟“清华百年史”专栏。这两个专栏对广大学生、校友了解学校历史、弘扬学校优秀的文化和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均被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栏目之一,“清华史苑”还获2006年度北京新闻奖(高校校报系列)作品(网络新闻专栏)二等奖。
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开展校史宣传教育。
在信息化社会,网络、新媒体等手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展览、出版物等基本还是属于坐等观众、读者服务的模式。而在现代生活强节奏条件下,主动选择、推送高质量的校史信息是校史馆的重要工作。清华大学利用新媒体手段,筹办、开通了清华大学校史网和清华大学校史馆微信,用于校史馆对外发布、转载部分优秀清华校史研究成果,弘扬清华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网站和微信平台兼顾学术性及普及性,扩大校史宣传、教育覆盖面,为师生和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丰富的清华校史研究信息和校史知识。校史网每年更新各栏目文章300多篇,微信也按时发布。清华校史馆微信、校史网与校史展览、各类专题展览、网上校史展览等校史宣传与教育手段互为补充,形成多形式、多角度的清华历史与文化宣传教育网络。
在多年宣传教育中,清华大学校史馆有特色的校史教育是对第一课堂教育、专业教育等的丰富和补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
它具有教化作用。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精神又蕴含着价值规范和规范标准。大学生进入大学,就会在弥漫于校园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浸染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心理和价值取向会受到引导,并逐渐接受它的指引。这种指引是全方位的,除了学生内在的精神、思想外,对学生外在的行为方式和准则也能产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中,人们能一眼看出不同学校文化熏陶出来的学生,这表明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积极作用,使他们能按照学校设定的目标发展,从而体现出了大学独特的精神。
它具有凝聚作用。大学文化、传统与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历经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努力才形成的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广大学生既是大学精神的受益者,也是他的创造者。校史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并认同这种价值观,使学生内心生成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并在学习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此种价值观引导。学生毕业后,这种价值观在学生日后生活和工作中仍在或隐或显地起作用。共同的价值观让广大校友能团结、凝聚在一起,在校友中得到认可和引起共鸣,这也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这种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首先要从历史中去汲取营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校史馆作为大学历史的研究、展示机构,作为弘扬大学优秀文化、精神的窗口,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要求大学校史馆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大学历史的精神内涵、价值底蕴,探索大学历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把弘扬大学精神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使大学历史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校史馆工作职责所在,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作者为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校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