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巧
2014年9月,我进入清华大学开始本科学业。出于对文史方面的兴趣,我在新生参观校史馆时填写了紫苑学会的报名表,由此开启了自己在清华时光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初入学会,我有幸得到了黄滕宇学长的指导。学长广博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讲解培训期间培养出对校史的感情更支持我度过此后会长任期的诸多困难。一般而言,学生讲解的范围只涵盖展板即可,但黄学长的培训远比展板更加生动丰富,他向带我揭开了展板后熠熠生辉的百年清华。例如,吴宓先生曾因跳远不及格延毕半年;钱三强先生和何泽慧先生结识于物理系1932级;一张物理系的旧照片中走出了4位“两弹一星”元勋……培训结束,我用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记下了数十页笔记,每次讲解前都会温习一遍,这个小本子我至今保留在身边,每每翻开我都能回忆起自己在校史馆的岁月。本科期间我做过很多志愿活动,但于我而言,校史讲解的意义远大于其他。作为清华的一份子,向游客们──尤其是中学生或者外国友人──讲述清华故事的时候,我不仅在奉献和服务,更是在重温清华校友的峥嵘岁月,汲取清华精神的力量。此外,校史讲解让我学会如何在听众面前自如地表达,如何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这间接地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或许也将影响我的一生。
步入大二,学会进入了青黄不接的状态。那时,学会队伍建设工作停滞了接近一年,老会员相继毕业,四字班新生力量极少,活跃会员骤降到不足10人。出于对学会和校史工作的感情,我主动请缨担任了会长。这于我而言并非一个简单的工作。大二课业繁重,我在学生工作上又经验不足。事实上,清华少有大二学生接任社团会长。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校团委社团部组织的会长大会上,我是百余名会长中仅有的两位大二学生之一。
上任之初,我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吸引会员、恢复学会组织建制。我和当时的副会长李昊宸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第一步是争取会员福利。学会的孟然老师和王向田老师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为学会会员们提供了专门的活动房间和后勤补给,也为我和昊宸组织招新、集体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的帮助。第二步是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参观校史馆的时机招新,错开社团招新高峰,并用扫码报名的方式简化报名流程。在开学第一周,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收到了超过100份报名表申请,为学会建制的恢复注入了鲜活的力量。第三步是组织迎新活动,包括迎新大会、国庆香山出游等。在学校百团大战还未开始前,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招到了超过50名新会员。第四步是百团大战上的创新游戏。孙铄、贺文凯等五字班的新会员和我一起设计了相声、扔飞镖答题等活动,让紫苑学会在一系列文史哲社团中显得尤为活跃,吸引了很多同学驻足参与。现在看来,这一系列招新的活动还非常稚嫩,但这套计划确实行之有效地招到了一大批新会员,其中很多成为了学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6年举办的校史知识大赛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活动。作为校史的传播者,紫苑学会每年校庆期间都会举办校史知识大赛。然而,因为各种原因,2015年的知识大赛停办。决定2016年复办大赛的时候,我对题目、流程、学校大型活动的举办流程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曾经举办过大赛的老会长、老会员们大都已经毕业,虽然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但在具体操作上依旧只能我自己摸索。文凯、孙铄和我一起从零开始设计了题目和赛制,文斐、天翼制作海报和宣传品,四字班的同学包括昊宸、窦婴、晓康等,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甚至成功地申请到了当年清华的“十大素质拓展项目”,加上校史馆老师们给我们提供的经费,此届校史知识大赛在物资供给上倒是给我们留足了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传统的线下初赛移至线上进行。2016年时微信推送还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校庆期间,“测测你对清华了解多少”的标题很能吸引同学的参与和转发。最后,我们收到了大约480份答卷。从宣传校史、了解清华故事的角度看,这次校史知识大赛初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决赛倒是有些许遗憾,因为经验不足,我们的赛制设计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观众亦少于预期。不过作为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次校史知识大赛,这样的结果也算是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大三上学期我赴澳大利亚交换,由此卸任,将会长的接力棒传到了孙铄手中。回顾任期,我将“重建”作为关键词。重建学会的基本结构,恢复日常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些线上化的和创新的活动。另一方面,现在回顾这段经历依旧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过度强化了“校史传播”,认为“参与人数”可以作为传播效果的硬指标。基于这样的动机,我设计了一系列机制,希望通过昂贵的奖品吸引同学参加校史知识大赛,想要通过优越的社团条件吸引同学加入学会。但事实上,校史是需要静心研究的学问,真正能吸引同学加入校史研究的大家庭的不是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希望未来学会的发展也能坚持这条道路,吸引真正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最后,于我个人而言,在紫苑学会的经历是我在清华中最为闪光的记忆。孟然、王向田两位老师不仅是工作上的指导者,更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长学姐们给我学会内工作、保研升学、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指导;四字班和五字班的小伙伴们和我并肩战斗,为紫苑的发展添砖加瓦。衷心地希望清华校史研究工作和校史馆、紫苑学会在下一个60年越来越好。
(作者2014-2018年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习,曾任清华大学紫苑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