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苑学会和清华精神

罗 成

历史很神奇,往往在很久以后的某一些瞬间,我们会有些突然的感慨。

2019年1月,在距离清华5分钟路程的一个小饭店里,我和电机系的两个校友吃饭,师兄和师妹。他们创业五年,不声不响地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公司如今不仅有了超过十亿的市值,而且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性企业,国家的诸多大国重器将得以更加强大。

我们三个人,除了聊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还聊清华电机系的历史、聊清华的老建筑。在某一瞬间,我很感动,一代一代的清华人,默默无闻地在奋斗,走到哪里都是承载着清华精神的形象;当他们聚在一起,畅谈清华历史和风物,纪念自己的青春和共和国的强大相融相伴的历程,这是多么伟大、光荣而温暖的人生啊!

同一段时间,我还遇见了一位精仪系的师兄,和一位计算机系的同学。师兄已是某部委的司长,但每次遇见都是笑容可掬,坦诚相待,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虚与委蛇;长期以来都是踏实做事,名声甚好。计算机系的那位同学在国家部委工作,收入远低于很多同班同学,但在平凡的岗位上从未计较个人得失,言谈之中都是在为工作的未来而憧憬谋划,充满强国为民的壮丽情怀。

这么些年遇到的校友往往都具有清华人的普遍特点:热爱国家、踏实肯干、不计名利、求真务实、没有架子、不玩心机。这些特点,和低调的清华老建筑是一个风格,和横平竖直的校内道路是一个风格,和满清华园的自行车是一个风格。这种风格和特点,应当就是清华精神。

回顾那些年,在清华的七年间,我常常被清华历史和蕴藏其中的清华精神所感动。在感动之余,偶尔也会产生一些担心,担心历史中的美好没法传承,担心这个浮躁的时代侵扰至爱的清华园,担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等一众苍蝇向稚嫩的脸庞袭来。

但转念一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史使人明智,清华恢弘的历史,一定会让同学们不忘初心和责任,不忘清华精神。清华历史一定可以让同学们牢记清华大学雪耻的初心、兴国的初心,牢记父老乡亲的希望,牢记经世济民的责任!这种情怀能传承,各种骚扰就能被赶走。

2009年,我携带着一份憧憬筹建清华大学学生紫苑学会。那一年,一篇署名华渝的文章《清华园情思》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还想看看王国维纪念碑。”我对女儿女婿说道。

女儿女婿面面相觑,显然不知道清华园有王国维纪念碑。

“亏你还是清华毕业生。”我揶揄女婿道。

女儿在一旁打帮腔:“人家是学理工科的。”

我摇摇头,难道学理工科的就成为不知道的理由。

我赞同作者的想法,清华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园了如指掌。况且,大科学家往往都和文学、文艺分不开,思维只有交融才能有大成就,清华历史会让“理工男”更具涵养和魅力。

同样是那一年,8月2日,北京电视台报道《清华校园游人不断 小贩瞄准商机》,对当年清华西门把野史当历史、夸夸其谈的黑导游进行了曝光。

我于是想,只有堂堂正正的正气,才能驱走不正之风。有一批懂得清华正史、把故事讲明白、讲正确甚至讲得优美、振奋人心的同学,就能驱走黑导游,维护清华的名誉,就能让更多憧憬清华园的少年更加充满希望。

种种缘由,让我坚定了团结一群人、做好一件事的决心。

一件事是符合大义的,那么呼喊者就绝不孤单。

就在那一年,我和10名同学组成了筹备组,自动化系袁珺、精仪系李承明月、生命科学学院李天、人文学院李艺铭、新闻传播学院靳亥星、刘响、电子工程系韩涵、工程物理系王梦溪、化工系王伟、杨倩。记忆中每个人的笑容,都是那么美好。

就在那一年,我和筹备组的同学们,一次次到校史研究室受教,一次次得到田芊老师、金富军老师的点拨,得到王向田老师的帮助。我们撰写的材料得到了校史馆特约研究员苗日新、姚雅欣老师的支持,亲自修订。

就在那一年,徐葆耕教授对我们撰写的材料进行回复:“你把许多先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作出了简明、准确的叙述,对于了解清华校园及历史有很大的好处。这项工作很有价值。信中提及的准备做的事也很好。”戚学民老师回复:“清华就是靠你这样的热心同学,才得以有今天,才有明天。”

就在那一年,11月25日晚,清华大学学生紫苑学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首届清华大学校史知识竞赛讲座在三教2102举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史宗恺、方惠坚、张再兴、过勇老师均出席仪式并致辞。

2010年我毕业了,十分高兴的是,经常听到好消息。紫苑学会成为了清华大学校史馆指定的讲解队伍,成了百年校庆的重要支持力量;后来,被评为十佳社团;再后来,产生了多名特奖获得者……这里成为了清华文理工荟萃的地方,成为了志同道合、正能量浸染的绿地。

面向未来,希望紫苑学会在学校更有力的支持下,成为清华人家国情怀、朴实人格、团结奋斗精神的宣传者,更成为传承者。愿紫苑学会的同学们不断地在历史中教育和激励自己,感染和带动他人,让阳光洒满共和国的大厦,让清华精神成为强国伟业的有力支撑!

(作者2003-2010年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本科和硕士学习,曾任清华大学紫苑学会第一任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