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华
他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是新中国外交舞台上活跃的外交官,驻美大使,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他就是章文晋,一位曾经“隐身”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中共地下党员。
救护总队的汽车司机
章文晋,又名章宏道、章振弗。祖籍浙江三门县,1914年7月生于北京。祖父章一山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父亲章以吴是周恩来天津南开中学同学,母亲朱淇筠为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之女。章文晋可谓名门之后。
(章文晋)
1927年,年仅13岁的章文晋被送到德国留学。他在著名民主人士张澜之子张愕的影响下,积极追求进步,1929年加入共青团,并被允许参加中共旅德支部的活动,不久又和支部书记成仿吾一起翻译、油印了《共产党宣言》,这是最早由德文直译成中文的全译本。
1931年抗战爆发后,章文晋毅然回国,投身革命,在上海青年团江苏省委工作,不久被捕入狱,出狱后与党失去联系。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1938年在学校南迁途中,章文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打算潜入国民党军队的他,在三姨妈朱淞筠再三动员下,经党组织同意,他投奔林可胜总队长,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自1938年武汉沦陷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迁到长沙。抗战救护事业还不成规模,急需各类人才,好友朱淞筠推荐青年才俊章文晋加盟,林可胜自然欢迎。因章文晋会开汽车,便被安排到救护总队运输股,成为一名司机。
从总支委员到总支书记
1939年春天,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落户贵阳图云关。原本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随着各路英才的齐聚,立刻沸腾了,一派生机。图云关于是成为全国各战区抗战救护的枢纽。
为了强化党对救护总队的影响,争取更多资源为敌后抗战服务,这年夏天,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借口医治胃病,住进图云关红十字会医院。在他主持下,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十字会支部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红十字会总支委员会,郭绍兴任总支书记,高忻、毛华强和章文晋为总支委员,下分贵阳、桂林、运输股三个分支部,分别由郭、高、章兼任分支部书记。
(林可胜与汽车大队)
1939年底,郭绍兴担任西北视导员兼救护总队第70队队长,前赴陕西、山西、河南战区开展医疗服务和地下工作,救护总队部党总支的领导工作,先后由毛华强、高忻、章文晋负责,担任总支书记。
汽车大队长的使命担当
在救护总队部,章文晋在运输股“潜伏”。运输股是总队部“管理一切运输事宜的,包括汽车、船舶、驴马,下设油站和修理部。”其任务主要是运输救护队需要的人员、装备,必要时承担部队伤病员的运送,因“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运输力量很弱,有伤病员也运不下来,因此依靠救护总队的运输队来解决问题。”运输股下设汽车大队,大队长就是章文晋。汽车大队拥有汽车200余辆,救护总队部“依交通之状况分设运输站,站以下视情况之需要配属运输队,每一运输队以汽车五辆组织之。”这些车辆分布在总部、各医疗大队所在地,担任运输重任。运输股是救护总队的动力系统,通过这一载体,有效地维系总队部与各战区之间的联系,将医药、人员送往所需之地。
“林可胜和章文晋关系密切。国外赠送来运输工具和救护车辆以后,林可胜要章文晋负责运输队的工作。”如此方便的条件,章文晋做地下工作如鱼得水。汽车大队经常往返于抗战前线和后方,除了运送救护物资外,救护总队部中共党总支领导下的“红会书报供应站”,借助汽车大队向分散在西北、西南、华中各战区的70个医疗救护队输送进步书刊如《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我党抗日主张,以争取群众。章文晋为大队长的汽车大队无疑又扮演着“宣传队”和“播种机”的角色。
廓清“历史问题”的迷雾
林可胜思想进步,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敌后根据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这与章文晋等红会地下党员及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939年夏,史沫特莱到图云关访问,会晤好友林可胜总队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争取医疗援助,并通过林可胜向毛华强了解中共在救护总队政治宣传情况,章文晋担任翻译。史沫特莱对此表示赞赏。
(史沫特莱在图云关)
不过,救护总队部共产党人的活动很快引起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随着父母由上海迁来后,章家成为特务严密监视的对象。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紧张,国民党当局也加强了对救护总队的监控。
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形势恶化,救护总队已非久留之地。为了避免组织被破坏,红会总支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决定停止活动,采取多种措施,疏散党员。其中包括章文晋在内的一批清华学生党员,回到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复学。在之后的两年中,章文晋在云南上层人士中开展统战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业。
1943年,章文晋获清华大学工学士学位。1944年底被党组织调入第18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担任外事工作,不久转任中国驻南京代表团外事组副组长兼周恩来翻译、中共中央外事组编译处副处长。章文晋的人生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作者:池子华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