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时期的清华

    1939年3月,中共西南联大地下支部成立,袁永熙任支部书记,其后发展为总支,袁永熙、李振穆(李晨)、熊德基先后任总支书记,李之楠、邹斯颐先后任二线总支书记。联大支部成立后,群社的活动有进一步发展。继邢福津之后,先后由葛琳、周绵钧(天行)、朱瑞青、本炳泉接任社长。

    皖南事变由于政治形势险恶,当时已传出逮捕和迫害进步学生的消息,中共云南省工委乃于2、3月间有计划地将联大大部分党员和少数进步学生从学校撤出,分散到云南各地隐蔽。群社和引擎社等都停止了活动。

    疏散出去的学生,先后有100多个。他们在各地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作些群众工作,起到了在云南当地洒播民主种子的作用。后来又有少数同学到建水、磨黑原来疏散下乡的同学处,他们在当地较好地开展了群众工作。

    皖南事变后,撤离学校的中共地下党员和群社社员,以后有的又陆续回校复学,另一些有组织关系或断了组织关系的地下党员和大批追求真理的青年考入联大。1943年春天重新建立了以马千禾(马识途)为书记,齐亮、何志远(何功楷)为委员的中共地下党支部。他们团结思想进步和有正义感的同学,认真贯彻“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方针,努力学习,热心服务,广交朋友,积极参加级会、系会、同学会、同乡会、壁报、膳团、体育会等各种社团活动,形成了许多“朋友圈子”,并组织一些秘密的读书会,在同学中形成了很有影响的力量。

    这一时期,联大的教授也有不小的变化。他们目睹当局在政治上独裁专制,贪污腐败,特务横行,经济上不少国民党官僚大发国难财,物价暴涨,民不聊生,对时局深为关切。闻一多、吴晗、潘光旦、曾昭抡、闻家驷等教授都先后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和西南文化研究会的政治活动。

    随着民主运动的发展,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深感有组织起来的必要。1945年2月和5月,有两部分同学各自成立了秘密的群众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后经中共地下组织协调,分别称为民青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第一支部由陈定侯任主任委员,洪季凯(洪德铭)任组织股长,谭正儒(严振)任宣传股长,何东昌任总务股长。第二支部由许寿谔(许师谦)任主任委员,马千禾(马识途)、李明任组织委员,李晓(李曦沐)任宣传委员,许乃炯任总务委员,王树勋(王刚)、侯澄(云大同学)任修补委员。两个支部分别由袁永熙、马千禾代表党组织进行领导。不久,联大地下党也组成第一、第二两个支部,分别由袁永熙、马千禾负责;1946年春,工学院也成立了党支部,由方复负责。在党的领导下,民青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由联大发展到其他大中学校各校学生自治会和社团的领导骨干多为中共地下党员或民青成员,到1945年10月底,民青组织已发展到约300人,在爱国民主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源:红色网站  http://www.chinaredweb.com/tsinghuahistory/shijian/shijian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