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工学院的引擎社

    工学院和联大其他各学院相比,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共性是:教授多是清华、北大、南开的留学欧美的专家学者,学生大都是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或公教人员的子弟,是背井离乡的知识分子,面对着国破家亡的严重关头,大家对日本侵略军烧杀掠夺同仇敌忾,对国民党政府军节节败退非常愤慨,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已大失所望。抗日救亡和民主建国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大家都想探索一条道路。

    由于工学院和联大校本部相距很远,往返一次要两三个小时,所以除假日外,同学们很难到新校舍参加校本部举行的各项活动。为了适合工学院的特殊情况,在中共联大地下党的领导下,工学院也和校本部一样,以党员和民先队员为核心,团结中间同学,在工学院开展了活动。

    1939年时,工学院的党员只有徐会舫和刘棕(现名刘楷)两人,由联大党总支书李振穆(李晨)领导。“民先”队员多是从清华大学转来的老同学,后来陆续有一些新入学的同学转来"民先"的组织关系,组成了一个小队。工学院"民先"小队长是王镛,队员我们记得有王次衡、周家振、谢大元(刘元)、许安民、力伯法、许京骐、刘谋佶等。1939年秋,为了团结群众,让已暴露的民先队员免遭敌人的打击,遵照党的指示,解散了原来处在半秘密状态的联大“民先”,一部分已达到党员条件的民先队员参加了共产党,大部分队员则参加了新成立的社会科学研究会(简称“社研”)作为在同学中开展民主活动的核心。“社研”按小组进行活动,各小组之间不发生横的联系。工学院的小组由许京骐、刘谋佶任正副小组长,受社研联大总部刘忠渊同志领导。后来毕纯德,李振禺页、王燕昌杨宗权等同志也参加了,工学院的社研小组发展到十多人。小组每两周进行一次组织活动,经常是利用下行课余时间,在工学院校舍后面的野外权林中进行。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知识,还曾请一位冀中解放区的同志,介绍我党在冀中领导游击战争的情况和关于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此外还经常根据同志们的思状况,研究如何领导工学院进步群众组织的活动。

    1939年秋,工学业院成立了以社研成员为核心的进步群众社团“引擎社”。引擎社是同联大校本部的党的外围群众组织“群社”相类似的社团。引擎社成立时,公开贴出启事,以"联络感情,互助学习"为办社宗旨相号召。

    在引擎社成立之前,已经先由工学院的部分文艺爱好编辑出版了《引擎》壁报。引擎社成立后,在党和“社研”的领导下,报的进步倾向更加鲜明,直到1941年“皖南事变”后停刊为止,在近两年中每两周出版一次从未间断。负责编辑出版和经常撰稿的除"社研"会员外,还有李良广、戴昌年、肖人俊等,壁报的报头和插画则都是由粟一凡执笔的。“引擎”报的编辑人员,经常于晚上在迤西会馆前院楼上的都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和社会上不良风气进行的抨击。壁报还出版过纪念"五四"和纪念鲁迅的专刊,还设有《新社会科学讲座》的专栏,连续介绍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很受读者欢迎。

    《引擎》报还介绍过发表在《密勒氏评论周报》上的进步记者路易斯·安娜的通讯,揭露国民党军队高荫梧部在河北的八路军搞摩擦的真象,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轰动。《引擎》报积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策,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引擎》根也根据辗转得到《新华日报》和党的文件,出版了揭露国民党袭击抗日武装新四军,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真象,在此以后,引擎社按照党的"长期埋伏、荫蔽精干、积蓄力、等待时机"的指示精神,停止了各项活动。

    引擎社和群社一样,开展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我们通过李良广的联系,得到去南歌咏协会的支持和帮助,成立了引擎歌咏团,由去南歌咏协会派人定期到工学院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如《红樱枪》、《游击队之歌》、《黄水谣》、《保卫黄河》、《生产大合唱》等。我们还排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肖人俊等演出)等上街演出,并参加群社主办的下乡宣传。我们还通过组织体育、郊游活动,活跃同学的课余生活。

    为了解答同学对时局问题以疑问,提高对时局的认识,引擎社也请过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陆诒等同志来作过时事报告,听众十分踊跃,会后引擎社还组织计论,加深大家的认识。

    工学院落的共产党员、民主(后来是社研)成员和引擎社社员,认识到必须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自觉自愿地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受同学欢迎的各种活动,还要积极关心同学的生活,带头做好为同学服务的工作,才能取得同学的依赖,把广大同学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们竞选膳委,和炊事员一同去买菜买米,办好伙食,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进步同学在群众中的威信,也给予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深刻的教益。共产党员和社研会员看到了在自己的周围,有一批虽然没有参加组织,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维护真理的正直同学,他们是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好后盾,并不因为人数不多而感形只影单,更加强了斗争的信心。一般同学也认识到共产党人并不象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可以理解,直至可以依赖的朋友。因此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分辨真伪,明确去从。同联大校本部一样,在工学院的共产党员、民先(社研)成员和进步同学为争夺群众的斗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尤其突出的是表现在学生自治会的选举上,当时,由于国民党还末撕破国共合作抗战的面纱,我们根据“三三制”的统一战线原则,团结中间状态的同学,经过紧张的斗争,掌握了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取得了开展进步社团活动的合法性,虽然"皖南事变"后,部分共产党员和进步同学疏散转移了,工学的进步活动一个时期比较沉寂,但这就为后来昆明民主运动的新高涨,创造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形势的发展,抗战胜后,昆明的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不少同学积极参加了革命斗争的行列,有些还信了党。有些同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或是出国留学,成了专家和高级工程师,到全国解放后,他们都积极能加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外留学的同学也有很多能够不留念国外的优厚待遇和物质享受,毅然束装归国参加建设。还有的同学是被国民党空军国外学习的,回国后却投奔了解放区。目前,在我国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研究院、设计院和中央地方许多工业部门,却有当年联大学工的老同学在担任领导工作,起着骨干作用,在祖国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些当年的共产党员、民先(社研)成员和引擎社的成员,虽然大都年及古稀,不少人已经退居二线,但是大家有机会聚会在一起,都非常怀念当年的峥嵘岁月,也相互激励,要更好地发挥余热,为加速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红色网站  http://www.chinaredweb.com/tsinghuahistory/zuzhi/zuzhi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