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 刘惠莉
1932年4、5月间,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张甲洲和另外四名黑龙江籍的大学生秘密回到了他的家乡黑龙江省巴彦县。半个多月后,一支由张甲洲任总指挥的200多人的“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正式成立,在松花江畔点燃了抗日的峰火。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热血少年 学运领袖
张甲洲,号平洋,化名张进思,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07年5月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天资聪颖,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起名“甲洲”,意为“甲冠五洲”。小甲洲在家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龙泉镇初等学堂期间,功课门门优秀,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格致”这一科,并立志将来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
1923年,张甲洲考入省城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在该校进步老师的启蒙下,他知道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列宁、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种子在他的思想中开始发芽。刚直不阿、不畏强暴的坚强性格,加上他出色的口才和组织才能,张甲洲很快成为“公认的学生领袖”。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张甲洲怒不可遏,在他的组织、联络下,全市8所学校的同学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1926年,全国抵制日货的风潮传及齐齐哈尔,张甲洲和同学们上街积极宣传抵制日货,向市民及商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张甲洲在历次学生运动中的“表现”,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成绩优秀的他,被取消了公费留日的资格。1927年,张甲洲和同学于九公等人从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结伴赴北平求学。
北平求学 投身革命
1928年,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科),1929年,升入北大物理系一年级。
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和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活动的重要阵地。到校不久的张甲洲,在进步同学的引导以及革命书刊的影响下,很快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上半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30年4月22日,张甲洲在参加营救因筹备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时被捕的同学时,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结识了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清华学生冯仲云,共同的革命追求,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狱后,张甲洲在党组织的建议下,于1930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考入清华以后,由于张甲洲出色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被大家推选为学生会代表和级委会主席,先后担任学生会卫生科主任、民众教育科主任、以及《清华周刊》的编辑等职。在担任学生会民众教育科主任后,他开办了一所民众夜校,利用业余时间,和同学们义务为校内工人、教职员家属、学校附近的人力车夫和农民40多人讲课、编印教材,教他们识字、学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张甲洲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利用各种学生活动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他在清华的工作、学习作风,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几十年后,当年曾一同并肩战斗的同学胡乔木还记忆犹新:“他为人非常正直,对党十分忠诚,很有能力和魄力,对我教育很深,至今仍极为怀念。”[1]
1930年11月,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工作,张甲洲辞去了学生代表、级委会主席等职。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清华支部委员、支部书记和西郊区委书记的工作。1931年任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宣传部长。
返回家乡 抗击日寇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却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大好河山,在短短四个月之内,全部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3000万同胞惨遭侵略者蹂躏。身为从东北黑土地上走出的热血男儿,眼看着家乡沦丧,张甲洲感到格外沉重与痛苦。在参加了清华师生组织的南下请愿团之后,张甲洲开始奔走于北平各高校,动员黑龙江籍的大学生打回老家,组织武装抗日。1932年4月末,张甲洲等6名大学生毅然放弃学业,回到了哈尔滨。在满洲省委的指示下,他们一行5人(1人另有任务)来到张甲洲的老家巴彦,开始动员各方爱国志士组织抗日队伍。半个月后,一支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伍――“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正式建立,张甲洲任总指挥。他们在松花江畔点燃了抗日的峰火。
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力量,打击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张甲洲灵活地提出:不管什么人,只要有抗日倾向,就可以去团结、合作。他甚至动员土匪,说服他们支援抗日。队伍不断壮大,一度发展到上千人。为加强领导,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军委书记赵尚志任参谋长,配合张甲洲的工作。
从6月下旬起,游击队开始向日伪据守的城镇开战。之后,队伍转战松花江北的巴彦、呼兰、肇东、安达等地,战果显著,给日伪以沉重打击。11月中旬,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1933年1月,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干扰下,张甲洲第二次率部西征,计划与其他抗日部队会合,一同攻打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途中,遭到敌人伏击,部队被打散。
壮志未酬 为国捐躯
队伍被打散,张甲洲并没有放下斗争的旗帜,他在解散部队的散师会上嘱咐大家:“今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宁死也要当精忠报国的岳飞,绝不当投降派秦桧”。之后,他受党组织的派遣,化名张进思,只身来到富锦县,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张甲洲应聘成为富锦中学的一名老师。不久,他便以渊博的知识、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家长、学生以及当局的好感,半年后,被晋升为中学校长。
之后,张甲洲以充实师资力量为由,调来游击队的7名战友来校任教,富锦中学成为地下工作者在敌占区的活动据点。张甲洲和战友们不仅教授文化课,而且更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下,在晚上,他经常到学生宿舍,给同学讲解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和故事,启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宣传抗日主张与革命思想。在他的启发引导下,先后有三批同学入关求学,而且都参加了革命。
与此同时,张甲洲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积极结交富锦县的日伪官员,逐渐深入敌人的心脏。在他辛勤、细致的说服教育下,他不仅成功地策反了警察大队长李景荫率部反正,参加了革命,而且将富锦中学和自己新建立的家庭都变成党的交通站,为三江地区的抗日武装提供情报和军用物资。
张甲洲在富锦开展秘密工作四年多,全面完成了敌后工作任务,而狡猾的敌人对他也产生了怀疑。正在这时,中共临时满洲省委于
1937年
6月
28日
在帽儿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独立师改编为抗联十一军,并调张甲洲担任副军长。
8月
28日
,按原计划,张甲洲与其他同志分别出城,准备返回部队。不料,他们在去师部的路上,与敌人遭遇。在战斗中,张甲洲腹部中弹,壮烈牺牲。一代英雄,以30岁的年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参考资料:
1.梁宗仁:《张甲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2.巴彦县宣传部:《张甲洲》, 2002
3.王淇、陈志凌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3卷,1998
4.王效挺等主编:《北大英烈》(第一辑),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