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5年06月14日
张甲洲和他的战友
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就是抗日名将张甲洲。“珍珠桥惨案”之后,1932年春,经党中央批准,张甲洲率黑龙江籍的6名同学回到老家巴彦,经过精心筹划,创建了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
闹学潮三丢学籍
1923年初,张甲洲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学校一位数学老师常给学生们讲授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张甲洲知道了列宁、斯大林,还有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当时张作霖强行抽调大中学生当兵,身为校学生会主席的他非常反感,就率领同学们罢课,开展反抽丁斗争。最终因违抗军令,被开除学籍。
1925年初夏,他考入沈阳文华中学。入学不久,就因口才出众成绩优秀,被公推为校学生会主席。五卅运动风潮波及到沈阳后燃起了反帝怒火。作为学生会主席,他率领学生游行示威,支援工人罢工,再次被开除学籍。
1926年,他返回齐齐哈尔,考入甲种工业学校,入学半年即被选为黑龙江省学生会主席。不久就因反政府、闹学潮,被反动当局逮捕。在全省师生强烈要求下,他才走出牢门。但他的“不法行为”已引起当局注意,认为他是赤化分子,便取消他的赴日留学资格。张甲洲第三次丢掉了学籍。
入北大再转清华
1927年春,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学校地下党活动频繁。1929年夏,经北大党支部宣传干事文艺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21日晚,张甲洲和文艺陶等人在北大二院大讲堂召集50多名同学开会,研究营救北大支部书记李光伟。由于军警探知了消息,会场被包围,张甲洲等32人未及时转移,当场被抓。在狱中,他结识了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冯仲云,并结下了深厚友谊。不久,经党组织营救,张甲洲重获自由。党组织觉得他学理科不适宜革命工作,建议他转考清华大学政治系。1930年下学期,张甲洲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该系。
1930年9月,中共北平市委决定恢复西郊区委,张甲洲被任命为区委书记,胡乔木被任命为团委书记,统管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新农业学校等高校的党团工作。因工作关系,他和胡乔木经常在一起活动。清华大学学生们说:“清华俩秀才,张甲洲善说,胡乔木善写。”在清华大学,张甲洲不但担任党组织和学生组织的职务,还任巴彦旅北平学生同乡会会长之职。
1930年10月,张甲洲调任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兼西郊区委书记。12月,市委书记刘锡五被捕,张甲洲临危受命,代理北平市委书记。
闹南京示威当局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平学生纷纷去南京请愿,敦促蒋介石出兵抗日。张甲洲从东北赶回北平,立即投入了这场斗争,并被推举为南下请愿团总指挥,在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清华校友通讯》记载:“十冬腊月天,张甲洲披着灰棉袄,敞着领口,一绺浓发带着汗珠覆在额头,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永远是那么匆忙,却能通宵达旦地畅谈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责任。次日凌晨,又赶回清华大礼堂,大声疾呼抗日救国。”
12月17日,张甲洲率领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安徽等地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的学生代表,同南京学生共3万余人联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喊爱国口号,散发抗日传单,前往中山路国民党中央党部,当游行队伍行进到珍珠桥时,早已部署在此的国民党军警,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了血腥镇压。当场30余人被杀害,还有100余人受伤,100余人被捕。当晚,国民政府又派出大批军警搜捕学生,并武装遣送学生返回原地。珍珠桥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各地学生和爱国群众纷纷举行抗议活动,掀起了反对国民党统治,反对内战,要求抗日的高潮。
建队伍扬威巴彦
“珍珠桥惨案”之后,张甲洲认识到枪杆子的作用,决定回老家建立一支抗日武装队伍。1932年春,经党中央批准,张甲洲率黑龙江籍的于天放等6名同学回到老家巴彦,创建了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
由于张甲洲实行反日大同盟政策,联合各种武装力量,所以,游击队攻城打窑,无往而不胜。后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巴彦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为师长,赵尚志任政委。
1933年初,独立师被反动武装打散,全师只剩70余人。人员稀少,加上弹尽粮绝,为免遭日伪军围剿,张甲洲、赵尚志不得不忍痛决定:暂时隐蔽,听令再集。
巴彦游击队自从1932年5月16日成立到1933年1月18日解体,只存在8个月零2天,就成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牺牲品。事实证明,巴彦游击队失败的原因,是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结果。然而,省委却把罪名加在张甲洲和赵尚志头上,将其二人开除党籍,在历史上制造一起冤假错案。
用化名筹措物资
1933年7月,张甲洲化名张进思,只身一人到富锦中学任教员,暗中开辟敌后工作。富锦是日伪统治的腹地,又是抗日游击队活动的中心。他通过交通员和独立师保持联系,并经常为其输送枪支弹药、衣物等军用物资。
在富锦卧底期间,为打进日伪心脏,他连续3个月起早贪黑学日语,拿到了二等翻译证书,得到了县公署日本参事官横山安启的赏识,成了“好朋友”。后来。他利用这个“朋友”关系让横山安启批了一批经费,修建了两栋能容纳16个班级的二层楼房作为中学校舍。他对学生们说:“日本人待不长,盖了房子拿不走。”
张甲洲在富锦工作5年,凭他的机智勇敢,为“抗联”搞到许多军用物资和枪支弹药,同时,策反了警察大队长李景荫,带出1挺机枪、60支大枪和2000发子弹。
1937年6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在帽儿山主持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独立师改编为抗联11军,原师长祁致中任军长,调张甲洲任副军长。
8月28日傍晚时分,由参谋长李景荫、副官薛华和郭革一带领一支队伍赶到富锦县城附近的长发屯,接张甲洲上任。副官薛华让他骑马走,他说:“我和李景荫、小郭谈谈,就不骑马了,你把马带回吧。”
三人边走边聊,行至离抗联营地七八里的地方,突然遇到十多名伪军。伪军在玉米地的小路上听到前面有人说话,估计是抗联分子,就胡乱开了几枪。张甲洲中弹,因伤势过重牺牲。
□史迹寻踪
2002年10月,由老一辈革命家,中共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亲笔题字的张甲洲将军铜像暨纪念碑在烈士故乡黑龙江省巴彦县落成。人民为了永远记住张甲洲,在富锦市为他修筑了铜像,清华大学为他专设了纪念馆,北京大学将他的名字刻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人物小传
张甲洲(1907—1937),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又名张进思,字震亚,号平洋。历任中共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师长、抗联十一军副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年仅30岁。
(本文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