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晖
八月的清华园草木葱茏,一幢式样别致庄重的小楼引得游人纷纷驻足。青砖红瓦、坡顶陡起,西式拱券下刻着精美的中式云纹,述说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融汇中西”的文化追求——这就是清华园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清华学堂。
“别看着只有两层,但在清华早期建筑里可是‘鹤立鸡群’!”手指着正门匾额上由清代大学士那桐手书的“清华学堂”四个大字,清华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员王燕斌娓道来:1911年4月,由原游美肄业馆更名的“清华学堂”正式开课,400余名学子的琅琅读书声掀开了清华百余年办学历程的第一页。
“彼时,学子们风华正茂,身逢国家动荡,皆以青春做伴奋力读书,以求不负光阴不负国家。”推开厚重木门,随王燕斌行走在学堂走廊里,仿佛在穿越一条时光隧道——走廊两侧悬挂的老照片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师的身影鲜活;教室的木质书桌旁,似乎还回荡着大师们讲课的清朗嗓音。
“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清华的第一个研究机构——国学研究院,成为培养国学人才的摇篮。”边走边看,王燕斌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梁启超讲授《宋元明学术史》,陈寅恪讲授《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王国维讲授《上古史》,赵元任讲授《中国音韵学》,李济讲授《中国人种考》——不仅教室里座无虚席,连窗台上都挤满了旁听学生!”
往日回荡英文诵读声的地方,第一次发出了中华文化的声音,也让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种子深深扎根。此后,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学校,再到清华大学,走出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国之栋梁。
继续漫步学堂,还有更多红色基因在这里熠熠闪光——
1935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清华师生英勇地站在“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最前列,时任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中文系四年级学生、《清华周刊》总编辑蒋南翔在学堂地下室,执笔起草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以一声“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疾呼引发全国共鸣,这句著名口号,也成为“一二・九”运动的号角。
“清华人血脉中流动着的‘雪耻图强’信念与生俱来,也始终与民族复兴的进程血脉相连。”王燕斌感慨。
如今,跨越百余年光阴,清华学堂不仅依然朝气蓬勃,还被赋予了更多新的作为与担当——
学校推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唤作“学堂班”。修缮一新的清华学堂成为专用教学场所,一批国内外名师聚集于此,致力于培养未来学术的领跑者。
距它不过几百米,清华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被命名为“新清华学堂”。在那里,一场场精彩讲座让人文之光穿透校园、影响社会。
“清华学堂之所以是一代代清华人心中的文化宝藏,不仅在于建筑之美,更在于其见证了清华百余年风雨历程,传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以独特的魅力述说古今、孕育未来。”王燕斌说。
(原刊于《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2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