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德
高景德(1922-1996),陕西佳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56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56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科研生产处处长、副校长,1983年至198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党中央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是十分及时、十分正确的。培养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有高度专业水平、适应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积极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则要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根据清华大学的情况,我们提出近期的办学要求是“继续发展,着重提高”。我们的想法是:像清华这样的大学,从它担负的任务和实际条件看,在学生规模发展到适当程度后,应当着力抓好提高的工作,争取出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在最近的改革中,我们着重抓了解放思想,明确目标,改革体制,组织队伍等方面的工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下面就改革办学模式、提高人才素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改革办学模式 调整系科和专业结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学科互相综合、互相渗透的趋势。国家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既有现代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又有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感到有一个改革现有系科和专业结构问题。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五十年代中后期建立了一些新兴的学科、系科,为独立自主地培养新兴科学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国家建设和学校条件的不断发展与改善,这种单纯办工科的办学模式,无论从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素质,还是从发展新的边缘学科来看,都需要改变。因此,从1980年以后,学校先后增设了应用数学、现代应用物理、生物科学与技术等理科系,建立了经济管理学院及社会科学、外语等文科系,正在筹建中国语言文学系。尽管现在还不很完善,但已初步发展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包括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我们认为,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使新办系科直接为国家培养迫切需要的人才,也可为已有工科的发展和提高直接或间接创造学术条件,有利于发展新兴的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有利于调整各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
在增设新的系科的同时,还有一个调整、更新原有专业的问题。清华大学有一个提法,叫“专业模糊化”,意思是相互专业之间应该有交叉,专业之间的界限不要太清楚,专业面要拓宽,内容要不断更新,不能固化不变。这就需要研究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重新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据以确定不同专业的改革方向。目前大致的情况是,对于像计算机、无线电、自动化等“新兴技术”专业,要求向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对于像土木、机械、电机等传统的专业,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翻新,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各类工程专业要普遍加强电子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计划中除设立计算机语言外,微机原理与应用已确定为多数专业的必修课。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将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等有步骤地引入教学和科学研究。此外,还增建了一些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专业和研究机构。专业的调整、更新目前还只能说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这方面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了。
调整教学计划 突出培养能力
系科和专业的调整改造,只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学术环境和教学条件,还必须在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法上进行改革。这些改革应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仅就智育方面来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下决心加强能力的培养。所谓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凭借已经获得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的基本方法,去扩展、更新他们的知识,并有效地驾驭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要下功夫改进培养计划,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克服讲授时间偏多、安排过死等弊端,把教学搞活,把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基于这样的考虑,清华大学从1985年起,本科生将实行一套新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也要进一步调整,不仅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容要拓宽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加强经济管理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各类课程都要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使课内外学时的比例由过去的1:1改为1:2至1:3。同时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例,使选修课学时占到总学时的20%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得到贯彻,基础理论课和技术基础课不能削弱,但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当前特别应该注意严格要求,务必使学生学到手,学得扎实。实验课、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等都要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进行改进。同时还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的社会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科技研究活动等。
为便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加强因材施教措施,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坚决改变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要求学生的状况。为此,学制要有弹性;在校学生经过自学通过考试课程允许免修;达到培养要求的允许提前毕业;允许学习第二专业,获得第二学位。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选定教师予以特殊培养。从1985年开始,我校要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经验,招收本科少年班,探索早出人才的规律。
扩大研究生规模 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独立自主地大规模地培养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解放前,像清华大学这样一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校,虽然办过研究院并培养了一些出色人才,但培养的研究生很少。五六十年代,我们培养了比过去更多的研究生,但没有授予学位。研究生这一层次的人才是现代化事业的急需,我国已经建立了学位制度,这几年已经培养了很多硕士和博士生。实践证明,我国培养研究生的水平与各国研究生的水平相比并不逊色,这就结束了我国高层次的科学技术骨干完全依靠国外培养的历史,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
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也是我们提出的“继续发展,着重提高”办学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近几年清华大学把研究生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1978年以来,全校已有762名毕业的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18名被授予博士学位。1984年一年招收硕士生600人,博士生122人,目前在校研究生总数近1500人。再过几年,研究生的规模要发展到3000人以上。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和培养方案,也在不断改进。已开始试行推荐、面试的招生办法,正逐步把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衔接起来。无论是硕士生或博士生,都采取课程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法。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要和学校的研究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已经制定一个研究生做助教工作的办法。我们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的要求是:打好坚实宽厚的基础,着眼学科前沿,注重应用和创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这样大规模的培养研究生,需要具备师资、设备、图书资料、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等方面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大批高水平的导师。目前,清华大学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65个,硕士生导师543人;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39个,博士生导师49人。相对于需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的硕士生导师多数年龄较高,不及时提拔已经成熟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就要受到影响。从清华大学的实际情况看,有相当一批中青年教师在研究工作和教学方面已经成熟,其中不少人已经担任副导师工作,协助年长的或太忙的导师指导博士生。这几年,清华大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提高也比较快,不少科研组已经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方向和稳定的学术梯队,从选题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看,已达到较高水准,完全具备了培养博士生的条件。我们认为,从教育体制和科学技术体制及研究条件上,支持和发挥这支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力量,对振兴经济、实现四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越来越迫切,高等学校义不容辞应当肩负起这方面的任务。近几年,清华大学除了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外,根据社会的需要,积极开展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从1978年至1984年,在校内外为具有大专水平以上的在职人员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248个,结业的学员15764人。经教育部批准,现在我校正在筹办一所继续教育学院,预定规模为3000人。我们希望在这方面也能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深知,高等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还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加快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1985年,原载《高教战线》)
转自百年校庆网站http://100.tsinghua.edu.cn/thu100/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