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刚毅坚卓系国运 兴学强国育人杰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为实现这一伟大转折,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艰辛探索、流血牺牲,谱写了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这其中,就有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纪念抗战胜利70年,需要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发扬优秀传统,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责任,完成好先贤未竟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的大学进入了战时状态。大学师生先是掀起以“一二·九”为代表的抗日救亡运动,唤起民众,为全面抗战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继而大规模西迁后方,坚持办学抗战。中国大学在长期而惨烈的战争摧残下,非但没有颓败下去,反而愈挫愈勇,坚强地发展壮大起来,创造了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的战时大学奇迹。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联合成立临时大学,后因日寇逼近,又跋涉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去掉“临时”二字便意味着长期抗战),其间一度甚至准备迁川。在严酷的战争中何以能办学不辍?唯有爱国精神作为强大支撑才能做到。西南联大师生坚信中国不会亡,视抗战为中华振兴之业,这就是将“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的为中华振兴育人杰的伟大民族自觉!

  茅草覆盖的校舍、铁皮屋顶的教室、简陋的实验设备、教师远居郊外生活拮据,蒙自、叙永分校远离本部,再加上“跑警报”、遭轰炸,其难其苦如今难以想象。然而,西南联大竟然恢复建立了十多个研究所,使战时研究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和水平,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抗战胜利十年后就有两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令人称羡。西南联大师生凭什么创造如此奇迹?凭的就是“刚毅坚卓”“驱除仇寇”的伟大爱国精神!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且还保留了各自的办学机构,何以能“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呢?有人从人员和学缘关系上解释。例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老师;冯友兰北京大学毕业,时任清华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的胡适是南开大学的校董,也是全美清华大学同学会总会长;北京大学的汤用彤、饶毓泰、江泽涵,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朱自清是南开大学校友;南开大学的黄钰生、杨石先也是清华大学校友……然而,更重要的还是三校对于办学救亡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皆能置各校局部利益于度外。正如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所写:“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这是团结合作以完成兴学救国伟大使命的文化自觉!

  西南联大精神,突出地体现在“刚毅坚卓”的校训中,体现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里,体现在至今矗立在西南联大昆明旧址和北方三校校园里的纪念碑上。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人称“三绝”,但我以为,纪念碑最“绝”的,乃是碑阴纂列的“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它反映了西南联大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西南联大精神最本质的内容,也堪称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的“一绝”。所以,西南联大精神就是刚毅坚卓、团结爱国的精神。

  现在人们对西南联大的研究为什么越来越热?究其原因,是时代在呼唤西南联大精神,呼唤以西南联大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大学精神。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发扬这一伟大精神,以完成前哲们的未竟之业呢?

  第一,坚持西南联大的爱国传统。中国现代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秋,与西方大学源于教会的历史不同,中国现代大学不论官立民办皆以“兴学强国”为宗旨,爱国是中国大学最鲜明的精神特质,西南联大是突出的代表。现在有人呼吁中国大学回归象牙塔,但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又有哪所大学曾经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可以说,一所都没有。西南联大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投身于中华崛起的事业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第二,坚持西南联大的育人自觉。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的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成果的计量,没有抓住大学最本质的东西,即立德树人。当年的西南联大既重教学又重研究,以两者的结合为国家的“中兴业”培养大批“人杰”,这是西南联大最大的贡献。比如,新中国“两弹一星”的23位元勋中就有8位是西南联大校友。西南联大的成功告诉我们,大学的一切要以育人为本,这也应是当前大学综合改革的重心。

  第三,坚持西南联大的团结精神。这种团结不仅体现在三校之间、师生之间,而且体现在大学与社会、与民众之间。西南联大结束北返时,昆明各界分赠三校的联幅和西南联大给西南父老的谢函,真切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当年,三校没有为争“当头儿”而勾心斗角,也没为只认“第一”的评价而隔阂,为今天的我们树立了合作共赢的榜样。如今,中国的大学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像西南联大那样在民族复兴的共同使命下把大学的力量、科研院所的力量、企业的力量联合起来协同创新。

  第四,坚持西南联大的科学民主追求。“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三校师生是在崇尚科学、追求民主、抗战救国的旗帜下团结在一起的。今天,坚持百家争鸣,实行民主办学,恪守科研诚信,克服虚华浮躁,已成大学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最后说,“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前辈们告诉我们这些“来哲”的是什么呢?是刚毅坚卓、团结奋斗、科学民主、为国育才,以成“旋乾转坤之功”的伟大精神!我们要以这样的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此来告慰我们的前哲!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