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泗的清华时光

赵锦铎(1999研 人文)

2023年秋冬间,笔者从武汉某网店购得清华大学地学系八级(1936年毕业)学生、抗战时期英年早逝的地质工作者刘辉泗在清华求学期间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从时间上贯穿了刘辉泗从准备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刘辉泗单人免冠照和生活照,图1—7),从内容上展示了七七事变前清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刘辉泗大学岁月的生动记录,也是见证清华大学地学系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照片历经90年的岁月风霜,整体保存良好。现结合相关材料对照片做初步整理,谨此向刘辉泗老学长致敬。

图1

(照片背面有刘辉泗自题“时年二十 摄于南昌石庐 辉泗一九三二、五、七”。)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一、刘辉泗生平

刘辉泗(1913—1943),江西省南昌市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应为地学系——笔者按),获理学学士学位。旋即回到江西,任江西地质调查所技士,后晋升技正,曾一度兼任乐平锰矿采炼厂厂长、江西省金矿勘探队工程师以及乐安江采金厂厂长等职。1943年3月1日病逝,年仅30岁。

刘辉泗是江西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开创者之一。江西地调所自1938年开始测制1∶20万分幅地质图,其后5年间所完成的15幅,就有半数出自刘辉泗之手。省内最早完成并出版的1∶20万《南昌进贤幅》地质图,就是在他主持下测制的。

在矿产勘查方面,从事过上饶、崇仁等地的煤矿,乐平众埠街的锰矿,乐安江砂金矿以及赣南贡水流域、赣东北等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个人及合作发表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有《崇仁谙源煤田地质》《资溪嵩市石墨矿地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德兴县矿产志》《江西乐安江之金矿》等16种。

刘辉泗还在乐平众埠街锰矿勘查的基础上,组织了锰矿开采和矿粉的加工生产;其后又主持了乐安江流域砂金矿的勘探和开采,并取得显著的成绩。

刘辉泗在江西工作的8年间,正值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国难时期,地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潜心于地质事业。1937年元月在赣东野外调查时,曾遭土匪袭击,同伴被掳殉职,他夕伏荆棘中,得以幸免。1938年春夏之交,日寇入侵,赣北告急,他所负责的《万年余江幅》1∶20万区调尚未完成野外调研,便冒险前往,坚持完成测图任务。1940年夏,他在主持乐安江砂金矿探采工作期间,被日寇围困一个多月,但工作未一日停顿。他的足迹遍及江西全省,惜英年早逝,所著报告亦未全部整理发表。

1943年3月1日时任江西地质调查所“技正”(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的刘辉泗因伤寒诱发肠出血不治去世,同人极为痛惜。地质学家陈国达写下“三门滩畔,共寻化石,犹忆峡山寒月;武水湾头,惊闻噩耗,空对南岭凄云!”的挽词,表达哀悼之情。4月25日江西地质调查所为刘辉泗举行追悼会,所长高平、副所长夏湘蓉分别撰文,从不同侧面对刘辉泗短暂而又不凡的一生做出高度评价。上引介绍即取材于这两篇悼文。

二、照片所见刘辉泗清华生活概况

这组照片共有27张,包括单人照13张(刘辉泗10、张英骏1、曾繁礽1、送书工友1),双人及多人照12张,自然风光照2张,其中9张有说明(刘辉泗自题5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日常生活:读书学习(图8—10),排球场运动(现西区体育馆西侧理科楼东部,刘辉泗左一,图11),娱乐活动(这一时期颇为流行又备受争议的“拖尸”,刘辉泗左二,图12)。

图8

图9

图10

(照片背面有夏湘蓉题“清华园三院夏湘蓉室 老夏摄 August/35”。)

图11

图12

2.社团活动:学会活动(大概在工字厅等待老师合影的间隙所摄,刘辉泗前左二,图13),集体出游(刘辉泗前坐护栏,图14)。

图13

图14

3.野外考察:根据照片背面题写的说明,以下照片内容为①1934年春假旅行,4月7日与同学在蜂窝村(现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所辖村)之南古长城遗迹前留影(刘辉泗左一,图15),4月8日到居庸关长城等处,沿京张铁路南行(刘辉泗右二,图16;图17—18为沿途风景),这次旅行可与《清华周刊》的相关报道相互印证;②某年冬天与同学外出考察(刘辉泗右二,图19);③某年春秋季在寺庙(道观)外的留影(刘辉泗前左二,图20)。

图15

(照片背面刘辉泗自题“蜂窝村之南,古长城遗迹 七、四、二十三”。)

图16

(照片背面刘辉泗自题“居庸北口之南—居庸四杰 老大哥李琳,小胖子陈增敏,细土匪张英骏与余 8.4.1934”。)

图17

(照片背面刘辉泗自题“居庸外镇之前 8.4.1934”。)

图18

(照片背面刘辉泗自题“由青龙桥至南口之山道 8.4.1934”。)

图19

图20

4.师生话别:1936年7月4日毕业典礼后在图书馆西南侧与冯景兰、夏湘蓉、熊秉信、何玉珍、苏良赫等老师同学合影留念(刘辉泗右二,图21)。

图21

5.其他:同学合影(刘辉泗右一,图22;刘辉泗中坐,图23;刘辉泗左,图24),同学张英骏、曾繁礽所赠单人照(图25、图26),送书工友照(图27)。

图22

(照片背面张英骏题“张英骏摄赠”。)

图23

图24

图25

(照片背面张英骏题“辉泗兄存 张啸亚敬赠”。)

图26

(照片背面曾繁礽题“辉泗兄存念 弟曾繁礽敬赠”。)

图27

三、照片所见刘辉泗师友举例

夏湘蓉在《刘辉泗先生事略》中描述在校期间的刘辉泗“素行勤俭,好学不倦,为师友所重”,为人“性爽直,富有信心,重然诺,见义勇为。”这种性情品行的刘辉泗不乏人格魅力,也极易像磁铁一样吸引周围的同学朋友。照片涉及刘辉泗同学师友众多,因年代久远,辨识确认已有相当难度,依靠照片说明和辨识比对,基本可以确认的有以下几位:

1.冯景兰(1898—1976),字淮西,河南唐河县人,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地质专业,1923年回国后先后任中州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教授,从1933年夏季开始在清华地学系任教,1934年兼任地学系主任。七七事变后全程随校南渡北归。1952年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从教53年,培养了数代地质工作和地质教育工作者,在矿床地质、地貌和新构造运动、水文和工程地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图21左四)。

图28

1936年《清华年刊》“教职员”栏中的冯景兰与夏湘蓉(加方框者)

资料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2.夏湘蓉(1910—2001),字镜怀,江西南昌人,1934年地学系六级毕业生。毕业留校任助教,七七事变后回乡,历任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代所长、所长,并兼任中正大学工学院、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广西省地质局、国家地质资料局、湖北省地质局担任总工程师等技术职务,晚年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会长。自述与刘辉泗“有戚谊,为总角交,幼同私塾小学,长同中学大学,嗣后同系同事,念余年来,情同手足。”在这组照片中多次出现(图13前左三,图14右一,图20前左一,图21右一)。

3.李琳(1908—1989),后改名李广信,河北通县(现属北京)人,1935年地学系七级毕业生。1938年经叶企孙教授介绍参加八路军,历任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秘书、兵工技师,冀中军区生产管理处技师,太原华北兵工总局技术处工程师,重工业部兵工总局技术处工程师兼编教室主任,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副教务长、函授部主任等职(图15中,图16左一)。

图29

1935年《清华年刊》中的李琳、陈增敏毕业照

资料来源: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4.陈增敏(1910—1979),字哲夫,安徽来安县人,1935年地学系七级毕业生。毕业后先在中学任教,后曾在禹贡学会从事编研工作,1950年起任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讲义》被国内各大院校广泛采用。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传授与实地考察结合,一生著译颇多(图15前坐者,图16左二)。

5.张英骏(1914—2000),字啸亚,河南荥阳县人,1936年地学系八级毕业生。先后在桂林师院、贵阳师院、贵州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喀斯特地貌和洞穴学专家,为我国喀斯特学、洞穴学、岩溶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与刘辉泗同年同系,在这组照片中多次出现(图15右后,图16右一,图25)。

6.郭海峰(1912—1987),山东邱县(现属河北)人,1936年生物系八级毕业生。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辅导团成员之一,历任清华农业研究所虫害组助教,昆明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云南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图22前)。

图30

1936年《清华年刊》中的郭海峰、熊秉信毕业照(加方框者)

资料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7.熊秉信(1913—1974),云南弥勒县人,清华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长子,1936年地学系八级毕业生。长期在云南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对云南个旧锡矿的成矿规律、矿山地质和采矿方法有较深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国锡工业发展的先驱。与刘辉泗同年同系同专业(图21右三)。

8.何玉珍(1915—?),广东新会县人,1937年地学系九级毕业生。一二九运动期间任清华大学救国会委员,参加绥远抗战前线服务团,在校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经历不详。与苏良赫、曾繁礽同年同系同专业(图19左二,图21左五)。

图31

1937年《清华年刊》中的何玉珍、苏良赫毕业照(加方框者)

资料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9.苏良赫(1914—2007),河北丰润县人,1937年地学系九级毕业生。毕业后任西南联大助教、讲师,1947年秋赴英国留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先后任天津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长。岩石学家,在工艺岩石学科领域建树颇多(图19后立者,图21右四)。

10.曾繁礽(1912—1994),湖南永兴县人,1937年地学系九级毕业生。毕业后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在云南、川西地区从事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从1948年开始从事地质教育,1950年后任东北工学院地质系、采矿系教授(图26)。

四、刘辉泗清华留影的价值

据夏湘蓉介绍,刘辉泗去世时“已订婚,未娶,父母双故,无兄弟,姊辉仪,客居叙永。”多年来他在清华求学时期的照片被悉心完整保存下来,又在武汉出现,其中的曲折故事,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这组照片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记录成长经历。高平在《追悼刘辉泗先生》中讲述,刘辉泗“尝言吾侪地质工作同人,如欲深究地层古生物学,必先对于生物学下一番工夫;习岩石矿物学者,对化学物理,必须有高深之研究;至习构造地质者,则求高等数学及物理,更须有深造,始得有所成就。”并立定“名山千卷,成一家言”的远大志向。照片显示清华学生时代的刘辉泗热爱科学,热爱祖国大地山川,矢志地质事业的思想种子已经深深扎根,他在清华园的四年生活为回乡施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以假年,必然会像他的同事和同学一样,为国家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赍志以殁,折射出国家危难之际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困环境,也是旧中国地质事业艰辛发展的缩影。

2.感知生活氛围。在校期间的刘辉泗爱学习,爱生活,珍视同学友情,读书学习、体育锻炼、集体活动是他校园生活的基本内容。他参加的“拖尸”(Toss)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清华特色,与同学在排球场的合影也是秉承清华体育传统的表现。社团活动、野外旅行的照片留下了刘辉泗和同学们敦品励学的瞬间。印有“清华”字样的挎包是那时学生外出旅行的标配,既可以携带随身物品,也体现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为教师学生服务的工友常年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间穿梭,以支应差使为业,获取微薄收入。“老大哥”“小胖子”“细土匪”等绰号显示嬉笑玩闹是年轻人的天性,也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3.见证时代变迁。倚仗临近京张(绥)铁路清华园车站的便利条件,八达岭居庸关等处向来是清华学生外出旅行、野外实习的热门地点,照片显示沿途的景色险峻苍茫破败凄凉,与时下这些地方在春夏季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蒸汽机车在崇山峻岭间艰难行进与现今京张客运专列在隧道中高速运行形成的反差也很强烈。香火旺盛的寺庙(道观)中穿戴周正的虔诚香客和衣衫褴褛的乞丐同框,反映了那时精神世界的无助和物质世界的匮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启用不久的男生宿舍新斋(六院)门口,放着一排在那时远未普及的自行车,表明有些学生的交通方式已经开风气之先,路面状况却让学生面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尴尬。这些细节无不见证90年来国家、社会和校园自然人文风貌的巨大变化。

五、说明

由于不能确知大多数照片的拍摄背景,笔者的整理不免有浮光掠影之嫌,照片中还有很多疑惑有待破解,在辨识比对中也难免出现偏差,深望地学史家和照片知情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