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家高镜莹

张立巍

1954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正式竣工。水库运行40多年来,为防洪及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曾经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官厅水库的建成,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就是水利专家高镜莹。

高镜莹(1901—1995),天津市人。他1917年考入专门培养留美学生的北京清华学校,五年后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就读,获工科学士学位。随后,他又攻读大地测量专业,获硕士学位。1925年毕业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及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讲师、东北大学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测量队队长等职。1930年,他担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务课课长,四年后任工程组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沦陷,高镜莹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坚决不为敌人做事。1938年初,他受聘到天津工商学院(河北大学前身)担任教授兼土木系主任,虽然收入微薄,仍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1945年抗战胜利后,高镜莹担任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积极开展基础工作,修复河堤,筹备永定河梁各庄堵口和官厅水库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高镜莹任华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提出在建国之初首先解决海河的防洪问题,极力主张采取海河各支流直接泄洪入海的方针。1951年10月,根治永定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官厅水库建设工程开工,高镜莹任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后改任总工程师。他奔赴工程第一线,每天和全体职工一起艰苦奋战,一起吃、住在工地。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官厅水库及时发挥了拦洪的作用,为水力发电和供水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建设水利工程积累了经验,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1954年,高镜莹调任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翌年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兼技术司司长。1958年,水利与电力两部合并,他担任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仍然主管水利方面的工作,为推动水利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5年3月16日,高镜莹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为水利事业奋斗了一生,是我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原文刊载于《今晚报》2020年07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