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家陈天池

张立巍

  1962年10月,我国高校第一个有机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在南开大学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研究所聚集了杨石先、何炳林、陈茹玉、李正名、王积涛等一大批优秀的化学家,他们为我国的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些专家里面,还有一位同样不容忽视,他就是有机化学家陈天池。

  陈天池(1918—1968),浙江诸暨人。他1936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两年以后转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4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他考取了留美公费生,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他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同年加入了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1951年9月,陈天池回国后,前往南开大学任教。

  陈天池刚到南开大学时,恰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急需矿物分析人才,他毅然改变了个人的专业研究方向,同时带领青年教师奔赴西北矿山进行现场调查,回校后筹建了化学矿物分析专业,开设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等课程。随后,他又筹建了应用化学专业,亲自为学生讲课,并带领教师、干部日夜奋战,出色完成了组建南开大学物理二系的任务。

  1956年,周总理亲自领导制订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曾经提出“要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当时的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接受了研制有机农药的任务。陈天池作为杨石先的主要助手之一,将全部精力投入农药化学的研究与探索中。他根据磷酸酯类结构的轻微改变就会产生千变万化的生理作用这一特点,向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有机磷化学领域开展研究,他们克服了有机磷化合物不易分离和毒性大的种种困难,深入地研究了一硫代(酮式)磷酸酯类、一硫代(醇式)磷酸酯类、二硫代磷酸酯类、磷酰胺酯类、磷酸酯类等化合物。

  他还组织助手对含磷的不同价键的稳定性及其对生理活性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多次专题讨论,从而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通过实践,一批年轻的有机磷化学工作者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为我国生产各类有机磷杀虫剂打下了理论基础,对我国有机磷农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58年,陈天池提出了大搞科研的三项组织措施,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1960年、1962年和1963年,陈天池连续四次被评为河北省、天津市科教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陈天池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1968年,陈天池被迫害致死,年仅50岁。

(本文转自《今晚报》20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