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新工人”回炉进修中的辛勤耕耘者孙念增先生

董名垂 

现在,或许是因为自来水太普及,很少再听人们说“吃水不忘掘井人”这句富含哲理的话了,但相信在绝大多数清华“新工人”心里,都绝对忘不了当年在“新工人”回炉业务进修中,尽洒心血汗水的前辈老师们的栽培之恩。可以说,那段时期的进修为我们“新工人”日后教学科研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推开了通往业务胜利的厚重大门。

为了适应各专业的需要,学校对0字和00字班毕业留校学生第一阶段的业务进修落实在了英语、线代数等少数几门公共基础课程上。于是,当年同中科院赫赫有名的数学大师关肇直等齐名的、清华基础课教研组的孙念增教授当仁不让地成了为“新工人”上线代数和数学分析课的主力教师。

那时孙念增老师已年过花甲,经常可见他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旧蓝布深口袋,内装他的老花眼镜、讲课笔记和学生的作业本,背微驼,四平八稳地缓步走在清华一教前的马路上。孙老师很少骑车,却总是提前到达授课教室,擦干净黑板之后,笑眯眯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讲课时,孙老师操着一口低沉又地道的京腔,不慌不忙地把线代数、数学分析内容如数家珍般娓娓道出,很少见他翻看自己的讲课笔记,一切全都熟记在他的脑海中。公理、定理、推理、命题、论证、反证、结论、举一反三的应用、案例对比等等,讲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每次听孙老师的课都没有匆忙厚重的感觉,也没有内容太多或讲得过快,但课后复习就会惊讶地发现,书上几十页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轻松讲过去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么大岁数的老前辈教师授课,没有配备任何助手,数百名校内外听课学生的课外作业,他竟都认真批改出来,打了分、加了注,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准时发还学生。可以想见的是,课下孙老师挑灯夜战,不知花费了多少业余时间和宝贵精力,为清华“新工人”补课而辛勤耕耘。

讲起我跟孙老师熟识的事情,还有段故事。清华基础课教研组,坐落在校内西北方位的三院西侧、西大操场东侧的立斋楼上,与坐落在校内东南方位的中央主楼四、六、七层的自动化系正好是斜对角,距离遥远,本来没啥紧密关联。但1974年至1976年进入“文革”后的教育革命、教学改革时期,学校实施将基础课教研组彻底打散,并将基础课教学老师们分散插到全校各系各专业教研组,如此,我便遇见了分配到自动化系搞教学的数学老师孙念增和英语老师栾诚民。他们白天给工农兵学员上大课、小课,夜晚便为我们“新工人”的业务进修出力。栾诚民老师经常在夜间给我们上英文补习课,我们觉得英文老师十分给力;可对数学老师,一开始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按插到科研攻关项目组,让他发挥什么作用。但孙老师平易近人,很快就跟我周边的学生和老师亲如一家。有一次我这元四班班主任兼党支书请教孙老师该如何安排他的工作,短短二十多分钟的谈话,令我茅塞顿开。经他一点拨我才明白,这线代数和数学分析里的矩阵求秩、矩阵运算、凹凸超面、收敛发散、集合、空间、映像、拓扑等知识在故障诊断、误差分析、工程问题数学建模、计算机算法和数控系统中有重大作用,自此我便与孙老师结下了忘年交。但凡在教学、科研或工程技术中遇到有数学表达式描述问题的,一准首先想到找孙老师帮忙解决,他也必定鼎力相助,令问题迎刃而解,孙老师的帮助令我们如虎添翼。

清华“新工人”的回炉业务进修,采用的是“见缝插针”“忙中偷闲”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工作量丝毫不减,大家都是一周抽出两三个晚上“自觉自愿”地来上课,挤出各自的休息时间来完成复习和家庭作业。有时,因为白天的工作太忙太累,加之后面学到的线代数内容里充斥着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收敛、发散等枯燥的证明题目,有时候花了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上午,依然推导不出正确结果。这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有望而却步的思想。孙老师从所交的作业数量和作业质量中发现了存在的思想问题,结果,他采用“以不过分的表扬代替批评,令你主动发现自身差距”,这个激励妙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有一次孙老师在大课堂上公开谈到了最近的作业,突然当众表扬我作业做得特别认真,在证明两并列方程组线性无关一道难题上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等等。我顿时觉得受宠若惊,无地自容,因为我在证明线性无关的问题上为了节省时间,完全是虚晃一枪而过,真的没花足够的时间写清楚前因后果。孙老师的当众表扬,既是对我善意的批评和鼓励,也是对班里其他“新工人”无形的鞭策和激励。自那以后,我与夫人还有其他“新工人”全都更加发奋苦读、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绝不让孙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落空!孙老师严谨认真、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教会了我们原先不懂的知识,他的严师风范更是成了我们今后为人师表的楷模。

毫不夸张地说,孙老师传授的线代数、数学分析知识,对我们搞自动化技术,尤其是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阶段从孙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竟然在几年后我出国到意大利罗马大学进修学习中,以及在二十多年后被公派到澳门大学承担多项科研攻关项目中屡屡发挥作用,几乎百战百胜!在“新工人”回忆留校初期在清华度过的峥嵘岁月时,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清华“新工人”回炉业务进修中的辛勤耕耘、平凡而伟大的孙念增先生!

如今,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为了纪念那些为发展清华大学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专门设立了华罗庚奖学金、熊庆来计算数学奖学金、李欧教授数学奖学金、孙念增教授数学分析奖学金。20128月,经过两年学习,数学分析四门课程考试全都获得100分满分,因而获得“孙念增教授数学分析奖学金”的清华数学系学生吴昊在获奖感言中说道:“孙念增教授是一位把教育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好老师,而这份奖学金也正是他的学生为了纪念孙教授,并继承孙教授对清华大学及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遗志所设立的。”

为使大家对孙念增教授为人师表的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下面我转摘1974年入学的、听过孙老师高等数学课的、几位自动化系元四班同学纪念孙老师的微信留言,一同表达我们几代学生对恩师的崇敬与怀念:

刘忠玉:我从小数学就不好,也特别不爱学数学,偏爱语文英语。如果不是“文革”,是想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可命运却让我与清华结缘。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在清华学习孙念增老师教的高等数学,不但不觉得难,反而越学越有兴趣。这全都归功于我碰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我们无比敬仰的孙念增先生,把复杂的高等数学讲得让人一听就明白、一点也不觉得难。感恩有这样的好老师,让我学会了为国为民服务的真本事,令我终生受益,他的恩德我一直铭记在心。

岩:孙老师是一位让我们终生难忘的恩师,虽然时光过去了四十七年,但老师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清晰流畅带着淡淡油墨香气的手刻数学讲义,还有那个经常挎在胳膊上的大号布袋子,里面装满了我们的作业本子......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印在了脑海里,永远无法忘却。

我们1974年进校,高等数学课是必修课程,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对其内容还是搞不很明白。孙老师就根据我们各自的业务基础等具体情况,制定出了不同的授课方式,采取单独讲解加个别辅导的方法,最终使全班同学都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知识重点。孙老师的授课地点,有时是在年级上大课的阶梯教室,有时是在各专业班自己的小课教室,很多时候还会在我们的学生宿舍进行“一对一”的讲解辅导。如果哪位同学有事缺课了,孙老师一定会主动联系他,约好时间地点,及时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孙老师是被人尊崇敬仰的数学大师,没想到大师能这么慈爱、尽心、倾力俯身对待他的每一名学生,我们确实非常幸运地亲身感受到了大师对我们的厚爱!

虹:一提起孙老师,立即就想起孙老师的自行车和大布袋子......我们那个年代,给工农兵学员讲课绝非易事,因为我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听完课常常是似懂非懂的。记得孙老师下课后从未先自离开教室,总是留在教室里为同学答疑解惑,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离去后自己才离开教室。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来找我。”有一次我和几个女同学晚自习不会做题了,就心怀忐忑地跑到孙老师家里请教,结果到那儿一看,他家里还有好几个提前到达的男生正在听孙老师讲题呢。孙老师非但不嫌烦,全家人都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据说很多同学都曾去他家里请教过他。你想想,孙老师那么大岁数,累了一天了,还经常在晚上给同学们讲课补课到深夜,直到大家学会为止。每次看到我们大家都学会了,孙老师饱经沧桑的脸上绽开了微笑,我想他内心一定比学生们还高兴!这样慈父般的好老师,怎能不受到我们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崇敬、佩服和敬仰?!

有一段时间,比我们班低一届的元五班在我所工作的北京椿树整流器厂开门办学,学生住在厂里,工厂离学校很远,坐公交要将近两个小时。孙老师虽然年迈,却不辞辛劳地到厂里给学生上课。工厂里的工人师傅们见了都特感动,对他都极为尊敬,都称赞他,说这位老教授非常和蔼、可亲可敬。我们真心永远怀念孙念增先生!

张志强:孙念增老师给我们讲的最后一节数学课是曲面积分。下课前,孙老师说:高等数学课程今天就全部讲完了。我听了猛然一震!想到我们以后再也听不到孙老师的讲课,心头一阵酸痛,眼泪几乎流了出来。在课桌前静静坐了好长一段时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听孙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永远听不够。

牟荣光:孙老先生的坐骑,一辆旧得不能再旧的二八型男式自行车,至于是什么品牌,由于太旧已经看不出来了。每天都能看到老先生佝偻着上身,双手握把,微侧着身体,在中央主楼前东西大道上谨慎地骑着。出校园,去市区,也是如此骑行。偶尔有一次借用老先生的车用,才知道,严重变形的车座直咯屁股,所以只能偏坐着骑行。孙先生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离不弃这辆旧车。有次夏季去植树,天气闷热,正当大家口干舌燥之时,老先生用他的坐骑艰难运来了几箱冰棍,完全是先生自己掏的钱。这样尽心尽力地为大家服务已不下十多次,粗粗算下来,所支出的花费都快够买辆新自行车了!孙念增老师诲人不倦、宽以待人、平易近人、慈父般地对学生关爱,令弟子们终生无法忘怀! 

的确如此,在此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的欢庆时刻,1970年代的清华“新工人”和清华工农兵学员,还有其他各届学子们最崇敬和感恩的,就是母校像孙念增先生这样一批呕心沥血、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正因为有了你们的默默付出,才撑起了清华大学的永久光华!再对孙念增先生说一遍心里最想说的话: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您——清华发展的辛勤耕耘者、平凡而伟大的孙念增先生!

很遗憾的是,当年竟没有留下跟孙念增先生一起的合照。我费了好大劲儿才从互联网上找到一文《蓬勃的春天与遗憾的二等奖|冯康传奇(六)》,内中一幅珍贵的有孙念增先生身影的照片,照得十分清晰。也没有争得作者同意就迫不及待地贴出如下,以供大家一睹大师们和蔼可亲的面容。 

    1979年11月,中国计算数学的元老们在广州合影。前排左起:张克明、徐桂芳、赵访熊、徐献瑜、冯康;后排左起:吴文达、黄敦、徐利治、孙念增、胡祖炽、周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