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童诗白先生是“新工人”的良师益友

董名垂 

“历史睡了,时间却醒着;时间睡了,你却醒着;拂去落在历史案卷上的尘土,揭开沉睡太久的记忆,让历史真相给你以新的启迪。”

将时间倒回到1970年代初,经历“文革”洗礼后留校当“新工人”的我,被分配到原电机系电子学教研组,之后不久,电子学教研组合并到新成立的自动化系。一切并不陌生,年轻的我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好奇。大量的学界泰斗级人物、从国外留洋回来的老教师,在“文革”中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或打倒,但令人尊敬的童诗白先生在“文革”中却一次也没挨过整。作为时年半百、1956年亲手创建清华电子学教研组,并一直担任教研组主任的泰斗级学者,童诗白先生或许是因他平时孜孜不倦、诲人不倦的表率作用和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尤其是他谦虚平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广受上下级领导、周围同事、学生们的敬重与爱戴。

今天,从网络上不难查到中国电子学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主要奠基人童诗白先生的传奇人生经历:童诗白,1920年生,满族,奉天(今辽宁)沈阳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48年赴美深造,于1949年和195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分获电机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不顾美国的多方阻挠,立志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955年6月经香港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国务院向这时期回国的海外学子颁发了“欢迎回国参加建设”的证明信。在分配工作时填报志愿,童诗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从此,数十年如一日,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攻克科技难关而始终辛勤耕耘在大学教学科研第一线。

笔者有幸师从童诗白先生,一路受到童先生的言传身教,获益匪浅,在2020年庆祝自动化系成立50周年、在2021年庆祝清华大学诞辰110周年之际,要把我所听、所看、所知道童先生的不朽事迹分享大家,共同缅怀一代宗师,重温他的教导,传承他的精神与风范,让清华年轻一代自动化人牢牢铭记前辈平凡中彰显出的伟大,在奋进中再创新的辉煌!因时间久远,再加随年龄增长而记忆力变差,文中不无遗漏、说错之处,敬请各位海涵!也希望其他同事和“新工人”能把你们所了解的童先生撰文介绍出来。下面开始讲述我记忆中的、与童诗白先生有关的几件事。

1)1973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清华大学决定由建筑工程系与自动化系两系首先试点开办研究生班,这实际上是一项国家重大决策,准备全面恢复“文革”前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中高级科技人才。童诗白、郑维敏、方崇智等一批自动化系元老,主动请缨,积极备课。童先生率先出马,首先亲自为自动化系研究生班开课,讲授升级版电子学技术。尽管笔者自1970年3月从清华毕业分配到电子学教研组以后,已经接触了各类模拟与数字电子电路,看了清华、西交大等高校的电子学教材,做了很多电路实验,有了一定基础,但真正坐在课堂里,静下心,倾听一代宗师童先生如数家珍般讲授“晶体管静态与动态特性曲线及测试”“运放正负反馈电路的最佳调试”“零点漂移及差分电路设计”“温度对信噪比的影响”等升级版专业基础课技术时,真是耳目一新。童先生讲课的最大特点是,先勾画出电子学系统全貌,给人以整体架构,然后再按信号从输入到输出的流程,将大系统切割成各个互相关联的中小功能模块,继而再逐个击破、分而治之地进行讲解。童先生讲课,引经据典、承上启下、清晰明了、丝丝入扣,学生们都发自内心地赞赏“听童老先生的讲课,那真是一种少有的享受!”毫不夸张地讲,听童诗白先生的课,真的是“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啊!”

2)1980年,为了积极主动地同国际一流教学水平接轨,经过深思熟虑,童先生决定首先从编写和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和习题集入手。童先生除了陆续编写《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一版、二版、再版以外,还引进、翻译和主编国外王牌教材。他精心选择了带习题解答的J. Millmen教授的Microelectronics第三版教材,亲自挂帅,率领自动化系搞电子学且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孙昌龄、孙家忻和“新工人”胡东成等三位老师,组成翻译组,协同作战,将该书翻译编辑后在全国出版发行,以作为中国工科大学学习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技术的主要教学参考书之用。1982年初,笔者从意大利出国留学回到清华电子学教研组快满一年,时值胡东成老师忙于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电子技术课程,无暇再参与该书的翻译工作,于是,童先生决定调我这留洋回来的“新工人”加入翻译小组。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显现并愈加严重,主要是我的英语翻译水平远不能同胡东成的水平相提并论。在那个年代,就凭一支笔,对照原版书籍,查字典加自己理解,把译文写到大张稿纸上,俗称“爬格子”。我每晚吃罢晚饭就开始翻译,往往一干就是一个大通宵直到次日凌晨,翻译的速度相当惊人,但质量也毛糙得令人咋舌。同组的孙昌龄老师多次委婉提醒我不能光图快,须反复琢磨翻译的精准度与用词的恰到好处,可我依旧积习难改。最后,温文尔雅的孙老师忍无可忍,拿了几页已被她红笔改得面目全非的我的翻译稿,告状到翻译组组长童诗白先生面前。矛盾若再不解决,根本无法再继续,要不换人替代我,要不孙老师罢笔不干,何去何从就看童先生如何定夺了!

童先生一贯为人和善,但对工作却超级严谨认真。他让我把最新翻译的一页译文稿交给他,由他亲自逐字修改,并逐词逐句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为何他要做那样的修改,对比着看他与我翻译的不同效果,竟然连我用错的一两个标点符号都认真加以纠正,娓娓道来,没有一句伤害下属自尊心的严厉批评。我心服口服的同时,羞愧无比,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巨大差距。这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此,我自觉地大大改进了翻译质量,也向孙昌龄老师诚心作了道歉,就这样,矛盾和谐解决,翻译该书及其习题集的任务顺利完成,并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从这件小事就可看出童先生的虚怀若谷、身教重于言教的一代学者大师风范!

3)1973年7月至1975年7月,自动化系举办试点研究生班取得成功,为中国高校顺利恢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此后,各高校纷纷跟进,恢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数年之后已累计培养出了大批硕士毕业生。是时候进一步考虑解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了。1970年代末,清华大学确定常迵、童诗白、方崇智、郑维敏四大教授为自动化系首批博士生导师。童诗白先生急国家之所急、忧国家之所忧,激流中站出来勇挑重担,甘愿冒风险,1981年开办清华首个博士生培养试验点,在清华自动化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专业”博士点。为了真正达到世界水平,童先生不是一人独大、不搞一言堂,而是组建了亲自牵头,由孙昌龄、0字班“新工人”杨士元、00字班“新工人”董名垂参加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博士生指导小组,以集体智慧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组织架构定了,开始博士生的招生选拔,首批仅招收了两名学生。

也许年轻的同事们今日觉得,培养博士生没什么难的!可残酷的事实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的17年时间里,清华大学没有培养过哪怕是一位博士研究生。我们听得最多、也最令人羡慕的是,咱自动化系副系主任王森是全系唯一一个特别优秀、1950年代被选送到前苏联深造,回国时拿到了苏联副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截止1982年,真正具有博士学位的几乎全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冲破美国阻挠、回国参加建设的那批元老级教授。“文革”后,清华大学电机系才在1983年培养出两位博士生,其中一位是由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电机系高景德教授培养的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后的第一位工学女博士倪以信(清华电机系9字班毕业生)。电机系,那可是历史悠久的老系;而自动化系,那是刚成立十多年的新系!了解了这段历史,您才能真正体会到,当年童先生双肩所担的重压究竟有多少份量!

万事开头难,经过深思熟虑,童诗白开始了正确的第一步,采用请进来的方针,邀请1940年代童先生在美国的把兄弟、美国印第安那州Notre Damn大学搞电子电路故障诊断研究的著名教授刘瑞文先生访问清华一周,访问期间将举办有关电路故障诊断的多次学术讲座。全系上下,任何对此专题感兴趣的教师、学生均可参加听讲。

刘瑞文先生完全明白童诗白先生邀请他访问清华的目的和用意,因此作了精心准备,携带了数十篇他已经发表、或正准备发表的称之为Printed Paper的半成品论文,和盘托出送给了童先生领导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我和王寒伟老师有幸参加接待刘瑞文先生,并倾听了他的所有讲座。

首日讲座,刘教授开篇就介绍他研究电路故障诊断理论及测试技术十多年,最终发现了一个被他称作Sink的公式,尽管该公式是在研究电路故障诊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然而,它揭示的机理完全可以、并且正在被运用于解决中东的石油危机,甚至是美国的人口计划生育问题。正因为如此,刘瑞文先生被聘为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科技顾问之一。简直是太神奇、太奇妙了,刘教授三言两语就把我们深深吸引到了一个未知的电路故障诊断领域。我们如饥似渴地拼命汲取首次接触到的世界前沿高深知识,一周时间,收获满满!事后想想,童先生这一招真绝,以直升飞机扶摇直上的速度令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立即进入了具备一定科技水准的工作状态。博士导师的水平高低,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4)刘瑞文教授毫无保留地精心传授他研究多年的电路故障诊断理论与测试技术,一方面是看在他与童诗白先生的把兄弟情分上,另一方面也是尽了海外华人希望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科技之颠的心愿。在那个特殊年代,招待经费十分有限,为了答谢刘教授的慷慨传授与今后的无私合作,在童先生授意下,热情善良的电子学教研组王寒伟老师决定在自家精心举办家庭宴会以答谢刘瑞文教授。童先生受邀,笔者作陪。王寒伟老师的堂姐烧制上海菜的一手好厨艺堪称一绝,完全媲美星级酒店的大厨。这顿丰盛的家庭晚宴让刘教授大快朵颐,也很受感动,和谐融洽的亲情也更加夯实了日后童刘之间的密切合作。

刘瑞文教授离开清华返回美国的次日,童先生就布置博士生指导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及新招来的博士生,每人领取两至三份刘瑞文赠送的论文,花一周时间精心研读准备之后,登台介绍论文要点,最为重要的是,每人都要清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说明日后作为博士生研究攻关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一时间,电子学博士点真的是快马加鞭在与时间赛跑、紧锣密鼓地在全速奋进。童先生的这一系列举措在质量、时间、效率、效果上全都刷新了纪录!在我们心中,童诗白教授真正是当之无愧的王牌博导!

5)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经济特区深圳市创办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中央、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决定由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受派往深圳筹建深圳大学的清华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罗征启的恳切邀请,童诗白先生迎难而上、不辞辛苦、只身奔赴广东,亲临深圳第一线帮助筹建深圳大学电子学教研组。考虑到清华自动化系也需要用人,他婉拒了我愿跟随前往深圳大学的再三申请,而是从兵强马壮的清华电子系要了一名0字班“新工人”随行前往深圳。还是那句话,万事开头难,最难的就是要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尽快建成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技术两大实验室,并立即投入教学使用。最终,童先生和清华电子系“新工人”不负众望,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便成功建成两大电子学实验室,为深圳大学及时开班授课做出了卓越贡献。当问起创业时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时,童先生一如被问起其他贡献一样,总是以爽朗的呵呵一笑一带而过。

6)山东烟台大学创建于1984年7月,在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名誉校长张承先的关怀与指导下,经国家教委特批,北大、清华两校共同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援建,并把支援烟大纳入两校长期工作计划,使烟台大学有一个较高的办学起点,高水平发展。自动化系翁樟教授受清华自动化系派遣赴山东帮助援建山东烟台大学,临行前翁樟教授专门虚心请教了童先生在深圳大学积累的经验,并顺利、迅速地帮助烟台大学建起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三大高水平实验室,那些都是后话了。

7)综观童诗白先生的教学历史,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童先生历来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耳濡目染,“软硬件电路都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对此我深有体会,忘不了一次因理论脱离实际而导致的出丑。有一次在江苏丹阳,一家大企业恰恰在即将召开全厂大会前半小时,发现会场的电子管扩音机出了毛病,死活就是无法把声音播放出来。清华大学搞电子技术的笔者被请到现场,眼见那硕大电子管设备里面这里或那里发着淡蓝色闪光,知道里面有上千伏高压,从理论上,我的确能说清楚高、中、低放、功放和音量调整等电路,也知道这十之八九就是接触不良导致的故障,可就是不敢下手用电表去测那些带高压电的强电部分。最后,无功而返,只得灰溜溜地、丢人现眼地低头离开了现场。

这丢人现眼的憾事,促使笔者下定决心,要更多地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培养。童诗白先生时任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组长,每到电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及时更新教材,并制作辅助教学的电教片和幻灯片等,以适应教学的新要求。受此影响,笔者同电子学孙星老师一起,在电教中心的大力配合下,开始拍摄电子学实验教学类电视教学片。童先生获悉后给以大力鼓励、支持和许多具体指导。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就是充分体现“化整为零分割系统、顺藤摸瓜查找故障、聚零为整复原系统”的《数字系统的测试》,另一部叫《逻辑分析仪及其应用》。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携带所拍摄的这两部电教片,随童先生先后到桂林、大连参加由童先生主持召开的全国高校电教片审定会议,获得高度好评,这两部作品均被评为向全国高校推荐的电教片。其间,笔者还与童诗白、张乃国老师一起联名发表《电子学课中如何发挥电教的作用》《电子技术电教片的选题与制作》等多篇教学研究论文,还曾获第四次电化教育研究会征文奖。在电子学的教学工作中,中青年教师们,尤其是留校“新工人”一次又一次地为童先生高屋建瓴看准方向又脚踏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所折服! 

最后,在结束本文前想提一下的是,童诗白先生德艺双馨、多才多艺,他一直追求进步,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德高望重而曾被清华自动化系群众公推担任过自动化系工会主席;他曾在群众热烈的掌声中登台演奏悠扬的小提琴曲,顺带提一句,其夫人就弹得一手好钢琴。一代宗师童诗白先生于2005年仙逝,享年85岁,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有16年之久,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几个月前看到他女儿在微信群内发布的童诗白夫人同女儿一起歌唱一曲“妈妈”的时候,禁不住热泪盈眶,她们是在借这首歌曲在抒发对逝去亲人的深刻怀念啊!

谁都不会忘记,到20世纪90年代,清华自动化系电子学教研组开设的课程已经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电子学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电路的可测性和可靠性、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20余门。每年均有几十名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从这里毕业。自1981年后,童诗白所指导毕业的14名博士生和21名硕士生中,有的早已经成为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我们“新工人”的良师益友尊敬的童诗白先生,一生教书育人,功绩卓著,桃李天下,不仅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学子们懂得感恩、具备精忠报国的热血情怀。一代宗师童诗白先生的风范与日月同辉,愿先生为人师表的精神代代相传!

最后,我想借用当年聆听过童先生讲授升级版电子学技术的、清华自动化系研究生班唯一的女生杨乃昌(西安交通大学8字班毕业生)读了此文后的一段感想,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熬夜看了这篇纪念童先生的文章,很感动!童先生学问高深却异常谦虚,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真乃一代学者大师风范!在清华时,有位青年女教师王寒伟给我们带过实验课,她头脑极为清晰,讲述难点驾轻就熟、四两拨千斤,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她身上让我真正领教了清华教师的基本功了得,‘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从她这里真正体验到了。在清华读研期间的深刻感悟影响了我后来的整个教学生涯和人生历程。清华导师们敬业勤勉、严以律己,是我时时鞭策自己的楷模榜样。童先生的学生都这么厉害,可惜我无缘跟随先生左右。你们真的是最幸运的,有如此德艺双馨的前辈指导,我总算明白了你们为什么会事业一路向上、成就满满,那是有高师一路护航啊!所以我也能理解你们对童先生的敬重怀念之情,童先生对你们是有再造之恩的,当永生不忘!” 

与童先生在清华大学南校门合影。左起:王寒伟、童诗白、刘瑞文、笔者。 

与童先生在清华大学主楼前合影。左起:00字班“新工人”尤淑英、童诗白、笔者、王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