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与上海大学

张亚月

某种意义上,上海大学是钱伟长一生中的最后一件伟大作品。钱老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建构、打造出的这所综合性大学,目前已达到较高办学水准,在国际国内都收获了很高知名度和声誉。上海大学的一代代学子们在缅怀老校长时,总会去看钱伟长于2005年最后一次在上海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视频。视频中,年迈的钱校长颤巍巍但又坚定地说:“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强大要有力量,这力量就是知识。”“希望国家强大”“力量在于知识”,这两句话基本上概括了钱伟长一生的追求:强国梦、大学梦。

强国梦是钱伟长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人生烙印,这是由他们那一代人生存其中的世界及相应的世界观的影响所致。钱伟长生于1912年。这一年清帝退位,中国持续100多年的现代社会转型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也在此时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氛围,并发展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中国国民党也是在这一年改组,开始登上中国现代史早期的舞台。放眼国际,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正蒸蒸日上,逐步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一年发生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被许多人文学者视作人类命运的一种暗喻:科技、经济不断发展,但人类却对潜在的致命危机浑然不觉。20世纪上半叶,既涌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各项成就,也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科技的创造性和毁灭性在原子弹的发明和运用中充分展现,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发展的同时,伦理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了人类的前途晦暗不明。

但对于钱伟长和他那一代中国学人来说,人类未来的整体命运还不是他们思虑的内容,国家的孱弱与贫困使他们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在钱伟长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第二天,日寇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原本偏好文史的钱伟长弃文从理,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钱伟长与弃医从文的鲁迅殊途同归,他们分别从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看到了实现强国梦的必经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心智的发达。

钱伟长在国外取得学位、成为科学界新星后,于1946年回国。但后来的种种经历,使钱伟长未能达到他自身才智和勤奋本应达到的顶峰,盛年之际,被剥夺了科学研究的权利和机会,只能做点零散的研究。1979年摘去“右派”帽子后,原本完全有实力站到世界科技最前沿的钱伟长,已经错失了最好的科研年华,何况国际科学界与当年相比,发展早已一日千里。1982年,古稀之龄的钱伟长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选择了以教育家、大学校长作为自己最主要的职业身份,并以他对教育之功效的深刻认知,忘我地投入到了上海工业大学以及后来的新上海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

大学梦是钱伟长暮年之际最铭记心头的梦。钱伟长来到上海,以办大学为事业后,千思万虑的问题是:如何建造一流的大学,如何培育出一流的人才。同为中国科技界“三钱”之一的钱学森也提出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两位杰出的科学家感叹于中国一流科技人才的匮乏,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教育。当年共同的强国梦,此时都转变成了大学梦。确实,强国梦离不开大学梦,实现大学梦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经路径,这种内在关联可由柏林洪堡大学与德国之崛起、常春藤盟校与美国之强盛的关系来印证。

朱自清曾经在其文章《我所见的清华精神》中写道:“这半年来同事们和同学们常常谈起‘清华精神’。……后来和钱伟长先生谈起,他似乎觉得清华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例如清华人到一个机关服务,往往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甘心苟同。我承认钱先生的看法,连带着他的例子,是有理由的。”钱伟长确实是以这种独立而又富于批判性的个人特质做人做事。

从强国梦到大学梦,这是钱伟长校长的毕生之梦。在青壮年时期,他用自己对科技的全力钻研来实现强国梦。到了晚年,他则努力实现大学梦。现代大学是社会精英人才的加工厂,是价值观流播的中转站,是文化再生产的中枢机构。要实现中国的强国梦,确实当从实现大学梦开始。

当前的中国早已告别救亡图存的艰辛时代,但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都亟需千千万万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国家栋梁去担当、去应对。钱伟长曾在视频里对着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上大学子说道:“那么多假冒伪劣的东西,你们忧不忧?我们自己没有航空母舰,你们忧不忧?”胸怀大学梦的钱伟长还说过:“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希望在你们身上。”是的,希望就在大学中,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身上……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原文刊载于《群言》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