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鸿章:我的计算尺情怀

冒鸿章(1949机械)

    现代的计算机将过去复杂、费时的运算变得易如反掌,瞬息可得,甚至使一些历史上的难题迎刃而解。今天, 计算机不仅是各行各业运行所依赖的工具,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必备品。就在这个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却一直珍藏着一个计算领域的老古董:计算尺。这倒不是因为我古板守旧,而是缘于我与这把计算尺之间几十年的情谊。

    在计算器和计算机普及之前,计算尺是使用最多的运算工具。我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时候,计算尺是理工科学生所必备的学习工具。当时大学里的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二年级以后的应用力学等学科的作业题都很多,大多需要用计算尺来运算完成。那时,每周都有几次课前测验,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验,以便了解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在测验的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手工做题,全靠用计算尺来运算。当时,中国的高等学府培养出的许多杰出的工程师和专家,都曾在昏暗的灯光下靠拉计算尺来完成他们的学习和研究。他们之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也离不开计算尺的功劳。

    我的第一把计算尺是考入西南联大后买到的。那是一把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计算尺。这把计算尺短小且功能较少。由于材料没有经过处理,尺子会由于气温的变化而热胀冷缩。冷天时, 缩得拉不动,热天时, 膨胀开缝,刻度对不准, 时常出现误差。1945年的一天,我在学校庶务股房间的墙上看到一张告白说有计算尺出让。接着,我用了半个月的伙食费,大约5 块大洋购得一把K & E计算尺。这种计算尺是美国Keuffel & Esser公司生产的,我猜想最初的主人可能是一位留美教授,后由于物价上涨, 生活艰辛而忍痛割让。在我之前,这把计算尺可能已经几易其手,盒子已经磨损了不少。一位主人还爱惜地做了一个布套子套在盒子外面作保护。重要的是,这把计算尺非常好用,不受气候影响而变形,计算功能颇多,刻度准确。我为此视之为宝贝,从此学习工作中的运算都离不开它。

 

              冒鸿章先生考入西南联大后买的第一把计算尺,               冒鸿章先生用半个月的伙食费,花5块大洋购买的

                由日本日立公司生产                                       第二把计算尺,由美国Keuffel & Esser公司生产

    1949年我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祖国的铁路建设工作。先后参与了许多铁路专用机械的设计,也曾转战于大江南北的各个铁路建设工地。我参加过成昆线、成渝线、宝成线等许多条铁路的建设,以及三线地区铁路线的铺设。我们设计、生产的国内第一台架桥机——130 吨混凝土梁架桥机获得了国家的嘉奖。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又参加了中国援建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坦赞铁路建设。在这期间,这把计算尺一直与我形影不离,是我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与我一起见证了祖国铁路基础的建设从少到多到有、从慢到快的发展。 

    时光飞逝,这把计算尺已跟随我已有70年之久。 如今, 我年事已高,不能再继续保存它了。特此, 愿将这把K & E计算尺, 以及我的第一把日立计算尺捐献给清华大学陈列室, 以供后来的同学参观缅怀,了解他们的学长们早年学习的艰苦环境。然而靠着这简朴的工具, 他们发奋成才, 依旧为社会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如今的超级计算机可达每秒运算万亿次以上速度,但是它们的前身曾经是这种普通的计算尺。今天的信息时代,离不开拉计算尺的先辈们搭桥建路般的开拓与铺垫,他们踏实刻苦、进取奉献的精神正是清华的精神。

(冒鸿章口述,冒桦整理)
2015 年5月于北京西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