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鸞翔先生自述

    余於西曆1871年,即前清同治十年辛未,生於廣西省城桂林府臨桂縣之文昌門內。祖與父皆業儒。

    幼受家庭教育。庭訓教以四書五經,解析義理。慈訓課毛詩三百首,必字字能誦乃已。時外祖母傅太夫人猶在,課以唐詩三百首,課餘時令背誦。

    光緒十年甲申(1884年),余十四歲,應童子試。文成,戲於卷背畫梅一枝。學使詹希伯大宗師(嗣賢)笑曰:“試場命汝作文,非命汝作畫也,汝犯場規矣,明歲汝投考古學並取秀才可乎。”次年乙酉(1885年)投考古學,幸蒙錄取,遂入泮。

    余父謂之曰:汝年少科第,而無實學,不可也。遂不令余鄉試,而攜余遊廣東。丁亥(1887年)春同鄉張石鄰年伯(琮)署南海縣,邀余至署與其諸子共學,時瀏陽歐陽靄臣先生(印學鳳)因省親佛山,邀之入署授課。先生出朱子《近思錄集注》及劉菽雲《孟子要略》鈔本,令熟讀之,且每日講解。且力行之。余此時始知人生尚有身心性命之學。

    適丁亥(1887年)冬日廣雅書院落成招生。余既熟讀《朱子近思錄集注》,命題中有讀此書後一題,南皮師閱卷至此題,以為必係老師宿儒之作,拔置第一,以廣西第一名錄取。及戊子(1888年)八月入院後謁見,乃童子耳,尤大訝之。以後值余課作必詳閱,親自批解。時院長梁文忠公鼎芬,謁見後賜以《東塾讀書記》一部、《朱子語類日鈔》一部,講做人立身之道尤切。次年朱鼎甫先生(一新)改為以筆問答,收效尤多。朱師積有《無邪堂答問》五卷,余所問獨佔一卷。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年)舉於鄉,正主考安陸劉月樵座師(玉珂)、副主試宋芸子座師將余卷列居第四。次年春會試入京,不第。余於八月考入國子監南學肄業,是為余留住北京之始。時常熟翁相國同龢為管學大臣,福山王文湣(懿榮)為國子監祭酒,劉笏臣先生(钜)為學錄,皆講漢學。同時潘文勤(祖蔭)講金石,同鄉王半塘(鵬運)、況夔笙(周儀)、端木子疇(埰)講填詞,皆一時之選也。

    甲午中東之戰後,朝士更知非維新無以救國。余於是時凡有新譯書出必購一本讀,久之遂漸能通其說。時國子監聘湖南晏雲卿先生(孝孺)為學正,兼教算學,余從之遊,遂盡通代數、幾何、三角八線之學。由是讀西藝書無不迎刃而解,遂稱之為新學家,且有維新志士之名。

    乙未(1895年)七月忽接電信,先父雲臣公因公在雲南開化府樂龍驛途中病故,余星夜南旋,假道安南赴滇。明年丙申(1896年)四月始在桂林安葬。事畢,五月由桂回粵,閉門讀禮。

    丁酉(1897年)春乃游金陵。張文襄師督兩湖,適欲著《勸學篇》。奉兩湖總督電召赴鄂,九月十九日抵武昌,留居署中,與海門周彥昇(家祿)同採摘古人言論之有益時政者,供作《勸學篇》用,歷三月始畢事。復由公閉門謝客,七日自纂成篇。余從此遂留鄂,以科學在鄂中各學校教授。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張文襄公保送參加經濟特科會試,入京。春聞康有為來京召開保國會,則大喜,速入會。不數月而政變,會員多逃海外。余歎曰:“變法而不先從教育始,譬如築室之無基,安得有成耶?”遂返鄂,即以新學開通民智為己任。以博物、理化、數學、地理諸學引導新進,大小諸校幾無有不經余講授者,曾執教之校計有工藝學堂、文普通中學堂、方言學堂、農業學堂、師範學堂等。執教鞭者垂十年。初時鄂中缺少是等學術,遠聘日人,其驕傲不可一世。後見此等學術中國人亦有能為之者,其氣為之稍斂。始知兵戰不如學戰,其言固不虛也。是為余從事於教育界之第一階段。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冬,承學部召入部,審定教科書,並兼任北京第一師範選科教授,授高等物理、化學,並兼順天高等學堂教育長,事歷三年。戊申(1908年)春接眷入都,由是定居北京。辛亥(1911年)四月,因在鄂辦學勞績,奏保以學習主事留部補用,為七品小京官。辛亥革命事起,余移家天津,乃受聘于天津之法政學堂及保定優等師範學校,教授地理學等。1914年復移家北京,因之往返于北京、天津及保定間者凡三年。至1916年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師範教授國文,余之科學教授暫止,仍理故籍,署所居曰“讀我書齋”。憫國粹之漸亡,斯文之將喪。時時以經史、詞章、書畫諸學教授于各校間。是為余從事教育之第二階段。

    自1918年九月,受清華學校聘,為國文教員,教授修身、國文、倫理學、文學史、哲學、哲學史等課程。寓於園內古月堂,梁鼎芬師署余居室曰“借山廬”。1921年顷,應學校之徵,寫清華學校中文校歌一篇,幸於1924年被錄用。1927年後曾在華北大學兼課,並在國立美術學院擔任中國畫及中國美術史教授。在清華學校連任達十年之久,至1928年始離去。此後余赴保定河北大學等處任教,教授國文、金石學、哲學史等課程。是為余從事教育之第三階段。

    1934年秋後,虽已年過六旬,為谋生计,應好友陈曾寿之邀,孤身遠赴長春,為溥儀之子弟私塾教授理化、繪畫等課程。1941年始返回北京,正值時局艱困,生活清寒,惟以詩詞、繪畫自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余為新氣象所鼓舞,研讀《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論》及米邱林學說諸著作,頗有心得,乃自陳平生所學以思有所報效云:

    少習宋儒理學,兼通程朱、陸王二派,稍長氾濫于周秦諸子。旁通佛學,能解《楞嚴經》之大意。中年治西洋哲學史,習達爾文之進化論。最近學習馬列主義及毛澤東思想。

    科學方面於物理、化學二科致力稍深。此外如數學、植物、動物等科亦相當愛好。當孜孜日求精進。

    喜為古文及詩詞。參加稊園詩社及咫社及诸诗刊唱和歷有年所,積有詩詞约二千題,尚未刊行。語體文學亦研究及之。對於改良中國文字亦有見地,俟機緣成熟乃能發表。

    性喜作畫。家藏有原刻《芥子園畫傳》一部,幼時即摹習之,遂漸通畫理。入民國後,在國立美術學院等校,擔任中國畫及中國美術史教授。民國四十年後,在家閒居,研究中國畫學。余畫學在三十歲以前,純係自學。三十歲以後,山水畫得外舅河間紀泊居先生指授,由戴鹿床、張子青二家入手,由四王、吳、惲乃上溯宋、元。其花卉畫則出入南田、南沙、服卿、白陽之間。而人物畫亦偶作,以陳老蓮為標準。以上概屬中國畫法。自講習科學以後,兼學西畫。又思以西洋畫之學理納入中國畫內,尚在研究之中。

    1951年余因就養,復入居清華大學西院四十一號,居稍定,署所居曰“重借山廬”。

    1952年夏,受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60年,余年九十,距余初至清華學校時相去四十二年,清華諸君子仍群以詩畫為余壽。夫以余之衰庸,無足壽者,而諸君子之念舊深情,則固可为世人模範者也。故揭而出之於此。意有不盡,並紀以詩如下:

    重借山廬又幾年,朋簪歡洽亦因緣。

    貪看簷隙天低杵,慵說罇前海變田。

    會有雲車聯宇宙,待栽喬木長風煙。

    人間至理窮難盡,遠道還應共著鞭。

    【编辑后记】

    汪鸞翔先生未有较完备的传记文字,本文乃杂采汪鸾翔先生分散的自述性文字连缀而成,仅插入少量补充资料,亦来源于汪鸾翔先生自己撰述。

                                                           汪鸾翔先生长孙  汪端偉  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