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徐祖哲

    1946年8月的上海。奉蒋介石派遣,去美国考察和学习制造原子弹的华罗庚、唐敖庆、王瑞駪、孙本旺、朱光亚和李政道,还有吴大猷夫人阮冠世一起乘船出发。曾昭抡此前已先行一步到达美国,吴大猷因要到英国开会,一个月后才转赴美国。

    1946 年,赵忠尧(前排左一)、国府驻美使馆武官(左二)在美国驱逐舰“潘敏娜号”上,应邀观看太平洋的比基尼岛上的原子弹爆炸。

    1945年秋,日本投降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报刊都在介绍原子弹的原理和威力。 经过十四年抗战,不管老人新人,左派右派,科学界里都有这么个想法,要搞原子弹。不管你是留学哪个国家的,留美的也好、留法的也好、留英的也好,都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时代趋势,大家的想法是,如果日本再次挑战中国,就用原子弹来应对。

    此时,就任中国战区中美联合参谋本部参谋长的美国将军魏德迈,曾向国民党政府兵工署长、军政部次长俞大维透露出可以接受中国人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意思。美国曾将绝密的“史密斯报告”交给中国,该报告详细叙述了原子弹的发展经过。俞大维是数学博士,曾外公是清末军机大臣曾国藩,他觉得良机易失,立即报告了蒋介石。

    在此期间,中国科技教育界要求研制原子弹的呼声甚高。胡适和梅贻琦就曾到处游说上层,张罗人才,邀请的人有胡宁、吴健雄、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士俊、袁家骝、钱三强和何泽慧等人。

    国防部成立了专门主管武器研究开发的第六厅,厅长钱昌祚着手筹划铀的提炼。物理学家吴有训、赵忠尧等人也在中央研院准备进行铀矿含量测定。中央研究院院长兼教育部长朱家骅是地质学家,为此找到了所需的设备。

    陈诚和俞大维约见了大名鼎鼎的三位科学家吴大猷、华罗庚和曾昭抡,商议拨一座大礼堂和10万美金制造一颗原子弹。其后,吴大猷和华罗庚拟了一个建议书,陈述选送优秀青年出国考察,培植人才,有人才能有弹的思考。陈俞认为言之有理,同意拨款培训,分别在三门学科各选两名学生作为助手,前往美国考察学习。

    物理方面,吴大猷选了清华助教朱光亚和学生李政道;数学方面,华罗庚选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化学方面,曾昭抡选了王瑞駪和唐敖庆。 

    世事难料,美国已经意识到原子弹在世界新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一切与研制原子弹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工厂,都不准外国人进入。连对最亲密的盟友英国都予封锁,更不会给中国实质性的帮助。

    山不转水转,不让交流核技术,那就转移视线。研究原子弹必不可少的计算技术还未受限,华罗庚当机立断将目标转移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家总能随时找到合适的出击方向,这是敏感、灵感和责任感。1946 年9 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讲学,被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他在普林斯顿研究院和冯·诺依曼、戈尔德斯坦等人交往甚密。当时,诺依曼正在设计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华罗庚参观过他的实验室,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心中想到的是要把计算机研究带回中国。

吴大猷、朱光亚和李政道

    吴大猷(1907.9.29-2000.3.4) ,广东高要人,出生于广州府番禺县 ,著名物理学家,1933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83年11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学。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华罗庚、孙本旺和徐贤修

    华罗庚, 数学家,1910 年11 月12 日生于江苏金坛县,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任馆员,在数学系任助理、助教、讲师。1936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究,1937年,返回清华大学任正教授,后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9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在伊利诺依大学任正教授。中科院数学所首任所长,1955 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1985 年6 月12 日逝世。

    孙本旺(1913年-1984年),江苏高邮人,数学家 ,193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后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1946年赴美国留学,次年获纽约大学柯朗研究院哲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军事工程学院教授、数学教研室和基础课部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主任、副校长。

    徐贤修,浙江永嘉枫林镇人(1912—2002),1935年自清华大学毕业,1946年赴美国就读布朗大学,1948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曾任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麻省理工大学、伊利诺斯理工大学教授,普渡大学航空及天体工程科学资深教授。

曾昭抡、王瑞駪和唐敖庆

    曾昭抡,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与化学,1926年获该校科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67年12月8日卒于湖北武汉。

    王瑞駪(1921年-),化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随后赴美留学,1949年获得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博士后研究员、历任化学讲师、助教授、副教授、教授。1972年起担任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科学“爱因斯坦教授”。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和桥镇。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40年7月,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46年赴美考察原子能技术,1949年11月,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授,任吉林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2008年7月15日逝世。

    (本文转自计算机六十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