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嘉、赵振第:一本珍贵的相册——追忆父亲赵泽同

 

赵泽同相册(部分)

    这部相册是我父亲赵泽同(1914—1976)的一件遗物。在整理父亲不多的遗物时,还找到了几封历史书信:一封是父亲的清华同学唐宝鑫的亲笔信,他回忆了和父亲的友谊,也记录了一段“一二·九”时期的宝贵历史;一封是父亲写给他的舅父言申夫的,舅爷爷知道父亲在地震中遇难,痛心非常,他对父亲的才华非常赏识,把父亲写给他的信加了他的批语寄给我们,留作纪念;还有一封是刘曾复先生寄给父亲的信,这封信是唐山地震当天,1976年7月28日寄出,其实当时父亲在早上已经遇难。地震时所有信件都送到居委会,这是我在多日以后在居委会一大堆信件里找到的,父亲没有看到这封充满情趣的信。刘曾复信中称呼“廿五”,信末落款“圆直”,这是两位学友给自己起的雅号。现在我决定将相册和3封信一并捐献给父亲的母校清华大学档案馆,若能对校史记录起些许作用,则不胜荣幸。

    我的父亲赵泽同1914年生于保定,浙江吴兴人,号与侯。早年在北京汇文中学读书,1932年从天津南开大学肄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1936年毕业,是八级毕业生。36级校友人才辈出,在校期间,他与学友刘曾复、唐宝鑫、胡家驹、索天章、谭允义等诸位学长交好甚厚。同为36级的校友陶葆柽,是陶葆楷先生的妹妹,她后来成了我们家的姻亲(我母亲孙翘是陶葆楷夫人孙宜的妹妹)。

左起:赵泽同、胡家驹、索天章

左起:谭允义、唐宝鑫、刘曾复

    有一件事,足见父亲和学友的情谊,唐宝鑫的信里,记录了一个历史故事:1936年2月29日,北平反动军警到清华逮捕青年进步学生。当天晚上,留校学生大部分躲避在校体育馆内,后被军警发现,强制驱散,但出体育馆必须自报姓名、学号、宿舍号、家庭住址等。警方手中有进步学生黑名单,唐宝鑫听说他的名字就在黑名单上,他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忽然想起父亲那天离校进城了,便冒充赵泽同的名字,说自己的学号是1608、宿舍新斋802,等等,与特务军警手中的名单对赵泽同的记录分毫不差,唐宝鑫这才避过一难。七七事变以后,父亲和学友们都已毕业,唐宝鑫从北平逃难到天津。当时父亲在天津兴业银行上班,爷爷家住河北路明园,是一栋独立小楼。唐宝鑫找到父亲,父亲了解情况后,请爷爷为唐宝兴单独腾出一个房间居住。

女子排球队

经济系男排对战外语系之前留影

课堂上

清华校车

    父亲1936年清华毕业后,先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供职,193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唐山开滦矿务局,从此后父亲就一直没有离开开滦煤矿。可以说,父亲为开滦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和才华,无论是顺境还是身处逆境。当时矿务局完全是英式管理,对英文的要求水平相当高,父亲得益于在清华上学期间有很好的英语功底,顺利进入开滦管理层,曾经担任开滦煤矿高级员司、副总会计师,还担任过地土亩处副处长,为了开滦煤矿扩建,多次代表开滦矿务局和地方政府谈判,征用土地。我在唐山市档案馆查到相关原始档案文件记录了这些历史。

大礼堂前

“陪韩鸣到南院去交会计练习,出来正遇见张琬华给林元枝照像,揩了两张油……”

老友自保定来清华玩,于水木清华留影(1936夏)

游玉泉山(1935.3.24)

南口之游(1935.4.8)

    1949年到1966年,父亲一直担任开滦煤矿副总会计师,1951年相应国家号召,自己主动要求降薪。1968年,父亲因为历史问题被隔离审查,下基层煤矿,下井劳动。我母亲孙翘想不通,郁郁而终……这事对父亲打击很重。

    父母都热爱京剧,常常同登舞台表演京剧,在开滦是很出名的一对情深伉俪。在家里也常常看到他们边做边唱京剧,这是我和姐姐最大的享受。我和姐姐也因为耳闻目睹,从小喜欢京剧。回忆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常常使我潸然泪下。


父亲赵泽同和母亲孙翘

    当父亲解除隔离审查,回到没有母亲的家,心情落寞。但是仍然认认真真上班、工作。到1974年,父亲所有冤假错案都得到改正,得到公正对待,家也重新搬回原来住处。

    父亲在开滦这几十年的辛勤工作,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宽厚待人,完全得益于母校清华对他的培养教育和熏陶,因为清华的校训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他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本来有很多设想,然而就在他刚刚退休一年多,1976年7月28日,唐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去了他的生命……幸存下来的我,至今想起来仍然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为他的生命止于此而深感痛心和万分的遗憾。我想,清华1936年8级学友中殁于唐山大地震的也仅此一人吧!

    父亲生前和级友联系最多的就是刘曾复先生,他们两人同岁。刘老于2012年去世,终年98岁,他们二人的友谊源于京剧艺术。刘老是京剧界的老专家,非常的了不起,无所不晓。我父亲生前也酷爱京剧,无论是在清华上学的时期还是在开滦工作期间,他都上台演出过。父亲工小生,唱过很多出戏,扮过如周瑜、吕布、杨宗保等角色。两人联系,主要是书信来往,最多时一个星期就通两次信,内容主要聊京剧,谈心得体会。刘老和我父亲都是十分谦虚的人,他们的交情真是君子之交。那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两位长者也算是互相鼓励共同前进吧,可惜往来书信都毁于地震。

 

赵泽同与刘曾复于北海公园(1962.11.14)

    父亲对自己的弟弟们要求很高,抗战爆发以后,他鼓励二弟赵泽丰,一定要在清华完成学业。二弟是清华十级经济系,在西南联大完成学业,后来是上海秒表厂总会计师。四弟赵泽隆,从燕京大学毕业,跟随老师和同学步行到重庆、昆明,随后赴香港,后任香港大公报首要编辑,一直是共产党和大公报之间的直接联系人。

    此相册一部分照片在“文革”期间被我父亲亲手毁掉,是因为他担心毁在造反派手里,不如自行了断,但风暴过后却又留了下来。大地震后随父亲遇难,埋在瓦砾之中,我把它从砖瓦废墟中扒了出来,可谓历经磨难,所以我认为是弥足珍贵的。

    这是父亲最珍爱的相册,他一辈子对清华的深情,从对相册的精心布局和详细说明,足以显现。现在我作为亲属把相册捐献出来,让这本相册回到母校怀抱,让远游的学子回归母校,也算了却了父亲的心愿吧,他在天之灵也会高兴的,这也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清华1936年八级校友赵泽同之女赵振嘉、之子赵振第

2017年5月31日初稿

2018年6月27日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