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片追踪历史

刘伟华、揭钧

    缘起  筹备“自强不息 振兴中华——清华学校时期留美学军事学人历史展”期间,我们搜寻当年清华学子的历史,查到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展览期间,这些清华学子的后人聚首一堂,谈起家事, 我们因而更了解当年清华学子的深厚情谊。下面这张照片,充分表现清华学子同心同德,挽救危难中的国家,照片中尚有历史值得发掘,如果读者知道任何线索,请用电子邮件和我们联络(刘伟华:johnwwlau_hk@yahoo.com.hk;冯茵:fengy@mail.tsinghua.edu.cn;揭钧:chieh@sunlijen.com) 

    照片来源

    王之将军(1906-2001)自台湾东海大学退休后,移居美国,与在密歇根州大学任教授的儿子王昌逸一起生活。于是我们联络上王昌逸教授,得到他家传的几张照片,上面这一张是1939-41年间缉私总队(后改称税警总团)在贵州都匀练兵时高层干部合影,照片背后王之用英文写下几个人的姓名:Tsinghua classmates: Sun Li Jen, Chi Hsueh Chi, Jia Yu Hui, Wang Chih, Chang Yung, Yin Yu Chang (清华同学,孙立人、齐学启、贾幼慧、王之、张詠、阴毓璋)。

    照片中共有14人,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清华同学?什么时候在都匀拍照的?这张照片有什么历史意义呢?这都值得发掘和追寻的历史。

在美国密歇根州定居时期的王之将军

    清华人的鉴定

    不用说,王昌逸教授知道哪位是他父亲,一开始我们只认出王之、孙立人和齐学启的位置。

    在北京清华校史馆展览期间,阴毓璋的女儿阴东平和阴东美起初也没认出照片中的父亲来,后来二人蹲下仔细端详放大的照片,认出在前排中的父亲,可能战时食物不够,营养不足,阴毓璋面容清癯,形销骨立,与女儿记忆中的父亲形象略有不同。

阴毓璋女儿阴东平(右)和阴东美寻找照片中的父亲

    张詠身材高大,在《清华同学录》和网上查到他的照片,样子比对下,确认站在后排没戴军帽的高个子就是他。

    贾幼慧和孙立人侄儿孙克刚在台湾时经常来往,孙克刚儿子孙善治认出照片中的贾幼慧。

    潘白坚子女潘亚农和潘寄华辨认照片中人物,认出戴眼镜的是他们的父亲潘白坚(清华1923级)。所以现在我们确定七位清华人,占照片中人物的一半。

    照片摄影时间和地点

    齐学启胞妹齐新在《自传》中说:“民国廿七年(1938)逃到都匀,母死家居。廿八年返湘"。另据齐学启外甥女李之琚的记忆,齐新曾告诉她齐学启回长沙照顾生病的母亲,文夕大火后逃难到桃源,病重不支,就在齐学启怀中离世。照片中齐学启右臂带黑纱,可见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初。

    潘白坚儿子潘亚农当时在都匀读附设的小学,他的回忆文章中说,当时总团部设置在關帝庙,而背景不像庙宇,可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历史故事

    清华学校时期(1912-1929)到美国学军事学子的后人,对他们的清華前辈记忆犹存,筹备展览期间经过收集整理资料,才知道清華前輩在校八至九年,不但和同班同学来往密切,友谊深厚,前后班的同学依然如同兄弟,他们回国后相互联络,救国心切,走到一起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清华和美国长期接受美式教育,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反而觉得人地生疏,而且军队里派系分明,排挤留美军人,让有军事才能的他们难以一展所长,报国没有机会。

    孙立人回国在南京找机会进入军旅,偶然见到清华学弟,美国诺维基军校毕业的姚楷,姚楷告诉他中央党务学校需要人才,于是孙立人到党校应征,进入军队从底层干部做起。

    孙立人看到军中习气不好,尤其厌恶大家结党分群,于是一再寻找机会,后来经赵君迈等留美学军事学人介绍他到宋子文成立的税警总团,担任第四团团长,练出一团精兵,参与淞沪战役奋勇抗战,身受重伤而退出火线,宋子文派弟弟宋子安前往照料,送他到香港疗伤,伤势尚未痊愈他就急忙赶回长沙,希望照顾税警总团伤残、失散战友,希望重振军威,怎料他发现税警总团已经被分割,总团长黄杰避不见他,所以他走访财政部和行政院,得到孔祥熙和宋子文的支持,在长沙招揽旧部重建税警总团,为了避免政府和军队高层怀疑盘整私人势力 ,于是改名为缉私总队, 孙立人担任总队长。

    齐学启厌恶军中党派之争,离开军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齐学启执教浙大,母亲病重而告假回长沙照顾,偶然见到同窗孙立人,两人曾经在宪警教导总队共事,孙立人对他说:“当前敌寇横行,大片好河山沦陷,国亡无日,当务之急是奋起抗战,驱除倭寇,挽救民族危机,光复失土。我辈当年改文习武,正为今日马革裹尸,不能以个人际遇而消壮志。事有缓急,义有大小,愿君三思。”齐学启听后为之动容,回想自己在美国诺维基军校忍受歧视耻辱,无非期望学成以军事救国,于是答允出任缉私总队副总队长,协助孙立人。

    潘白坚的儿子潘亚农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全家辗转到了云南安宁县,接到孙立人和齐学启邀请父亲去都匀协助组建缉私总队,心里热血沸腾,于是父亲低价卖掉在云南安宁温泉旁边的房子,赶到贵州都匀。潘白坚在美国没有学军事,读了法学硕士,在都匀担任上校政训主任,主持军中法律规章事宜。

    这样算来清华1923级在都匀有:孙立人(1900-1990)、齐学启(1900-1945)、潘白坚(1900-1951)

    王之(1906-2001,清华1926年班)比孙立人和齐学启晚三届,他和齐学启是长沙同乡,在清华就是好友。王之先在美国诺维基军校毕业,然后再到西点军校学习,他在《王之回忆录》表示,他在长沙就参与筹办缉私总队,并到贵州查找缉私总队转移后方的地点,选了关帝庙作为缉私总队的总部。王之在缉私总队负责军事教育,教授领导学和小部队战术。1940年5月政府扩充学兵团,王之转任团长,率领新兵到离都匀六十里的苗疆山区王司进行作战训练,与官兵同甘共苦。

    清华学校时期的学子是中国佼佼者,很多拿到学士学位再进入军校,他们了解军队是国家的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搞好是建军的一部分。

    张詠身材高大,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体育博士学位,曾协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筹备体育学校。并在军委会外事局担任翻译兼体育主任。孙立人、齐学启、王之等联络张咏,筹办体育处,招聘体育教官,利用体操、田径、游泳以及各类球类,训练士兵的体格。缉私总队在都匀曾举行运动会,可能与张詠关系重大。

    阴毓璋(1903-1968,1926级)和王之是同班同学,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阴毓璋女儿阴东平回忆道,1937 年她父亲在安徽芜湖美国人教会办的弋矶山医院担任外科和内科主任,工作十分忙碌。大约10月收到孙立人的信,说他带领税警总团到上海抵抗日军,见国军伤亡惨重,伤兵得不到救护,即使送到野战医院也因缺乏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水平较低,无法救治。孙立人信中说国难当头,希望阴毓璋能帮忙组建一所伤兵医院,把有希望救治的伤兵带到后方医治。这时阴毓璋的太太正怀着阴东平,临产期近,在旅途上生产会更为危险,所以心里矛盾重重,如自己走了没人照顾临产的太太;但又很难拒绝孙立人请求,他四出找朋友帮忙托付,在医院走廊遇到一位20多岁的年青护士束玉英小姐,在芜湖没有亲戚,于是请她照顾太太,安顿家人后阴毓璋便立刻出发,不久阴东平在芜湖出生,战事扩大,出生后12天妈妈就带着初生女儿逃难。阴毓璋到上海带伤兵去四川重庆,组建伤兵医院,1938年他迁移到成都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妇产科主任教授。这时孙立人和王之联络阴毓璋,请他到都匀,授予他上校军衔,协助组建缉私总队的医院和医护制度,做了几个月,为部队建立了医护制度,组建了医院,几个月后完成任务便返回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继续工作。阴毓璋在都匀待了短短数月,打下基础。阴东平这个故事,在展览期间感动了很多清华学子的后人,也为历史补白。

    这样算来清华1926级在都匀有:阴毓璋(1903-1968)、王   之(1906-2001)、张詠(1906-1989)  

    姚楷的大儿子姚仁正在“追忆父亲姚楷将军” 一文记述,父亲在回国后曾介绍孙立人到新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找训育主任谷正刚,谷聘任孙立人为军事教官, 这是孙立人第一份军职。姚楷三个儿子是仁正、天正、今正,四个女儿是文正、月正、匀正、化正。匀正出生于都匀,仁正在文中不肯定为何孙立人邀请他父亲到都匀,他认为很可能是孙立人希望父亲能够协助筹建缉私总队。姚、齐、潘、孙等家庭住在同一大院,互相关系很好,孙夫人张晶英待人和气,平易近人,喜欢小孩,认姚仁正等为干儿子,所以仁正等称孙立人夫妇为干爹、干妈。也许拍照时姚楷不在都匀,所以他不在照片中。

    贾幼慧和姚楷是清华1925级的同窗,他在史丹福大学学习炮兵科学,获得军事政治硕士学位,回国后投身军旅,先后担任财政部税警独立第四营少校营长,第一团第二营中校营长,炮兵营上校营长,参加淞沪战役立功。贾幼慧协助孙立人筹建缉私总队(后改名税警总团),担任缉私总队第一团团长。1942年初国民政府只准许孙立人把税警总团第二、三、四三个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远征缅甸,第一、五、六三个团被戴笠调走,贾幼慧便到军事委员会任职。

    这样算来清华1925级在都匀有:贾幼慧(1902-1965)、姚   楷(1904-1965)

    都匀的清华人

    目前我们所知道在贵州都匀、独山一带筹组缉私总队的清华学校时期的学人如下:

    清华1923级:孙立人(1900-1990)、齐学启(1900-1945)、潘白坚(1900-1951)

    清华1925级:贾幼慧(1902-1965)、姚楷(1904-1965,不在照片中)

    清华1926级:阴毓璋 (1903-1968)、王之(1906-2001)、张詠(1906-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