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春朝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7/1
吴征镒
从事植物科学研究七十余载,吴征镒立足云南,放眼世界,为中国植物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过区系关,编植物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开启各类的自然资源考察。如何研究中国植物、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呢?吴征镒认为首先要过“区系关”。所谓过“区系关”,就是要把中国本土生长着多少种植物的家底搞清楚。
就这样,吴征镒亲自参与各种植物考察,起于源头,行于其间。那时,国家百废待兴,专业人才稀少。他领导的考察队来了七位复旦大学生物系高等植物专业1954年毕业的女生,吴征镒见到她们,脱口而出“Fudanmiltiflora”,给她们定了个植物学名。考察队里这位年轻的“老专家”的诙谐和幽默,让复旦七姐妹的佳话在考察队中传开了。
考察中,“任务带学科”,弄清环境,摸清植物家底,积累资料。1954~1958年,吴征镒每年有半年时间是在野外工作。他既是领导者,又是实践者,扩大了地域眼界,增添了学科阅历。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中国植物学发展的头等大事。1959年《中国植物志》启动时,吴征镒任编委,1973年任副主编,1987年,接任主编,直至2004年,《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全部出版。《中国植物志》被称为三代植物学家集体结晶,是20世纪世界植物学界卷册最多的“巨著”,也是一把开启中国植物资源宝库的钥匙。而吴征镒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
其一,1939~1948年,“十年磨一剑”,制成中国植物卡片3万多张,每张卡片记载着植物学名、参考文献和标本照片,这批卡片成为编志的重要基础资料。其二,对中国植物有“如数家珍”之功,被誉为“活字典”。他领衔做一些大科、难科编研,提携后学,做出示范。其三,他联合《动物志》《孢子植物志》发出呼吁,争取国家对编志工作和人才培养给予长期稳定支持,编志步入“快车道”。
在他主编生涯的17年里,吴征镒领导完成了《中国植物志》三分之二以上卷册的编研和出版。2004年,《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此时,吴征镒的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他选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法,做“黄楝树弹琴,苦中作乐”之事。
1988年,吴征镒代表《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与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Raven签订《中国植物志》英文和修订版合作协议,担任中方主编。2013年,Flora of China共25卷全部出版,这标志着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大大提高我国植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水平和地位。
高屋建瓴,前瞻部署
在国家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综合考察中,吴征镒和一些专家发现,有的地区生态环境和原生植被遭到破坏、部分野生物种生存受到威胁,他们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发展起来对国家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保护极其不利。
1956年10月,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主持华南热带资源小组讨论会,吴征镒在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提出“建议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1958年9月,吴征镒和寿振黄向云南省提出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规划和方案的建议,得到云南省采纳。云南先行一步,“植物王国”的种质资源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面临着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挑战。1999年,吴征镒呈书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朱总理及时批示进行可行性研究。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资源种质资源库于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截止2015年底,共收集保存包括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23568种、197084份(株)。其中,野生植物种子9129种(占我国野生植物物种30%以上)、67869份,野生动物遗传资源6435份。
种质资源库构建了种质资源基因组学研究平台,深入研究利用种质资源大有可能。种质资源库基于种质资源库的中国植物DNA条形码计划,联合国内22个科研院所和大学的60个研究团队,完成了中国种子植物75科141属1757种6286个样本的DNA条形码比较研究,提出ITS作为种子植物核心条形码新标准。国际同行发表专题评论认为“该项研究代表了将DNA序列纳入植物物种水平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一步”。
吴征镒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议,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育作出前瞻性、战略性的贡献。
上下探索,自主创新
吴征镒认为在弄清国家植物家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弄清中国植物的来龙去脉问题,即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发生和演化问题。这正是他22岁时给自己立下的宏图大愿:立足云南,放眼中国和世界植物,研究植物的时空发展规律和中国植物区系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1964年,吴征镒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发表“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全面、系统工作的开端。
1996年,吴征镒提出东亚植物区(Asiatic Floristic Kingdom)作为一个独立植物区的观点,与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等六大陆地植物区系区并列。这一陆地植物区系分区新观点(东亚植物区)的提出是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破。在世界植物区系的背景上,分析了我国350多科、3300多属、3万多种植物的系统发展和区系地理分化,从而推测被子植物可能起源于两亿年前的侏罗纪。
1998年,通过对中国种子植物已知3300个属的分布格局研究,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15大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并在进化的背景上,分析了每个分布区类型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渊源,揭示了中国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其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对植物分布现象及规律最全面和完整的分析。
吴征镒创立生物“三维律动演化”概念,提出被子植物 “多系—多期—多域”起源理论,这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东亚,放眼世界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理论。
此外,吴征镒提出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一系列创新观点,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标志着他的植物区系思想体系的完善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形成。
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还完成了四部自主创新的学术专著,系统总结对国内外实地考察而得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探索和思考,在世界植物区系大背景下,对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布特点、起源、演化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吴征镒从立志立题,确立科研思路开始,经过殚精竭虑、百折不挠的努力,在上下求索中不断向着求真的方向推进,为实现人生理想和追求,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