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荣富:踏遍青山矿业新

作者:韩露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2/22

   从儿时父亲所供职的开滦矿务局到北师大地学系,从清华地质专业到矿产勘探“跑野外”,最后走向国际地质舞台,裴荣富由一个对地质勘探“不陌生”的孩童,深造为一名“初显地质天赋”的地质人才,继而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旗帜性人物。

    裴荣富(1924年8月24日~)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他一生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创新地提出“双控论”和“合理域”固体矿产勘查模型,为指导地质工作作出充分科学论证,并被国际引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专攻特大型矿床成矿背景研究,提出“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其成就除获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和李四光地质科学最高奖外,并以他为首,与多国矿床学家合作执行了国家地质对比计划IGCP-354项目,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都由各个节点串联而成,那么毫无疑问,裴荣富的一生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上。从儿时父亲所供职的开滦矿务局到北师大地学系,从清华地质专业到矿产勘探“跑野外”,最后走向国际地质舞台,裴荣富由一个对地质勘探“不陌生”的孩童,深造为一名“初显地质天赋”的地质人才,继而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旗帜性人物。“顺势而为”,是他回顾自己学习工作生涯时的最大感受,顺历史之大势,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选择;“永不止步”是他一生致力地质事业的不变状态。

    顺势而为

    如果追溯裴荣富与矿产勘探的结缘,那不得不提到他的童年和父母。1924年8月24日,裴荣富出生于河北省临榆县(现秦皇岛市)。当时裴父在开滦矿务局工作,也正因如此,童年时代裴荣富便接触了众多的地质工程师和地质勘查仪器设备,因此他对地质勘探并不陌生。裴荣富10岁时,父亲去世,加之社会动荡,裴家陷入困苦。

    逆境中,裴荣富刻苦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均成绩优异。1943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地学系录取。在北师大期间,裴荣富曾到北京西边的玉泉山实习,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发现了玉泉山的断层,初显地质天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下半年,南京政府派人到北平成立临时大学补习班,补习完之后才可进入正式大学,北师大被改为临时大学第七分班。1946年,从临时大学补习班毕业的裴荣富选择了清华大学地学系继续深造。当时,清华大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要优于其他学校,尤其地学系的教师队伍更是优秀,裴荣富努力地汲取着这些知名学者的知识和思想。1948年8月,他顺利大学毕业。

    毕业后的裴荣富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工作,成为一名实习技术员,开始了矿山野外考察和地质矿产的研究工作。

    初入社会,裴荣富便得到了一次珍贵的野外调查机会——组织安排他和日本的留用人员森田日子次一同到山西大同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他十分敬重这位日本地质专家,虚心向他学习。短短一年,裴荣富跟随专家系统学习和参与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各项工作,增长了实践经验和技能。

    此后,加入东北地质调查队、参加五台山区调,裴荣富逐渐锻炼成一名真正的地质技术人员,具有了独立完成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开始承担和主持一些工作。

    1952年4月,为落实中央对地质工作的整体安排,大冶资源勘探队在湖北黄石铁山宣告成立。5月,裴荣富调入大冶资源勘探队(后改称为429勘探队)。在此次勘探过程中,裴荣富开始承担并主持了一些工作,重点做了铁山矿区和程潮地区的勘查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工作,429勘探队终于完成了从一般的普查勘探到详查、满足矿山建设要求的所有工作,并集体提交了《湖北大冶铁矿地质勘探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裴荣富主要负责有关地质部分的撰写,总结了未来接触构造控制矿卡对称分带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之后寻找盲矿具有一定的预见作用。

    完成了铁山的工作后,裴荣富又被调到程潮地区进行勘查。在程潮进行勘查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地质队员,裴荣富全面负责了整个项目的工作。程潮的地质勘查没有像对铁山那样进行详细的勘查,完成普查工作后,他最终提交了《湖北大冶程潮铁矿地质勘探报告》,报告中详细给出了该矿区的评价并提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科研创新

    经过在429队和304队的锻炼,裴荣富成功蜕变为有资历的工程师。1954年4月,他被调到地质部矿产司黑色金属处的铁矿组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刚到黑色金属处工作,裴荣富就要主持河北宣龙庞家堡铁矿、四川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禄富铁矿、甘肃镜铁山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泥稀土矿等五大钢铁基地建设的铁矿资源问题,于是他奔走于各大矿山之间进行调查。除了解决五大钢铁基地的事情,他又负责了太行山东麓铁矿的普查工作,加上前一阶段东北地质队和 429队的锻炼,他几乎掌握了全国大部分矿山的铁矿资料。

    1956年之后,地质部先后建立了地质矿产、矿物原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探矿和勘探技术6个研究所。当年8月,裴荣富调入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裴荣富开始用专业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铁矿地质和综合地质普查勘探方法。在又一次对大冶进行地质考察的基础上,通过一个阶段的铁矿地质研究,裴荣富编写了《铁矿普查勘探规范》,提出了关于富铁矿的相关性和继承性的意见,对指导我国当时的铁矿普查勘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后来的铁矿勘探规范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裴荣富就起草了铁矿储量规范。后来通过储量委员会的全体委员讨论和地质部的批准,正式确定了下来,直至现在储量规范还在沿用。1962年,裴荣富又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勘查与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这为制定《中国矿产储量规范(总则)》、编制《矿产资源法》提供了重要科学论据。

    1979年,裴荣富被任命为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承担起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裴荣富会同地质部综合地质大队等单位近30人组成的研究队伍,历经约两年时间,首次在全国完成10个矿种、30多个矿山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通过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他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有关矿床矿体变化性和合理勘探控制的科学信息。因为地质勘探虽然能发现一些矿床矿体的情况,但并不是全面的,之后经过开采,与勘查结果比对,两者会发生出入。带着这些问题,裴荣富在众多研究基础上,从勘探和验证开发的角度,吸收了对矿床的新认识,提出了矿产勘查的“双控论”和“合理域”。根据“双控论”和“合理域”,裴荣富逐步发展了矿产资源合理勘查理论。

    也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年会、国际地质大会、赴日本讲学、参与IGCP-282项目……裴荣富参加了众多国际交流与合作,他的影响力也逐渐延伸至国际。

    援外工作

    在国际舞台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了有更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在外交上积极与各国建立了邦交关系,同时支援了很多国家。作为国家安排的援外地质专家,裴荣富先后参与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地质援助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65年,国家就安排裴荣富作为我国地质方面的专家援助巴基斯坦进行铁矿评价,他提出了重要的找矿建议:根据后积相变特征提出寻找易于冶炼的磷铁矿、赤铁矿。多年后,该国地质人员反馈,采用此方法找到了赤铁矿。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初期。这一时期,我国面临外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此时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进入高潮,各国奋起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纷纷寻求国家独立。获得独立的国家百废待兴,他们迫切需要支持,寄希望于中国。地质勘探便是其中之一。

    1974年7月2日,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与苏丹工矿部地质资源局签订了《关于苏丹铬铁矿普查勘探会谈纪要》。据此,该项目于1974年7月开始在英格萨纳山进行铬铁矿地质普查勘探。裴荣富出任此次地质部援助苏丹铬矿勘查地质队总工程师,也是技术负责人。到了苏丹后,他又在当地雇了100多人。他们事前就做好了区域地质的填图,一共有10台钻机在工作,从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一直到满足矿山建设的要求,最后探清了矿山的储量。他们为苏丹找到了储量百万吨的铬铁矿,调查并登记了铬铁矿点147个(其中新发现了96个);计算了初期勘探的铬铁矿石储量695138吨,其中加姆矿区528432吨;顺便对铬铁矿石中伴生的铂族元素和河谷中的铂族重砂矿物进行了初步工作。裴荣富完成了苏丹东部超基性岩浆带和英格萨纳山铬铁矿地质特征的报告(中英文),受到好评。

    1982年4月,裴荣富再次受聘苏丹能源矿业部担任地质咨询顾问工作,对红海山区铁矿地质工作进行咨询。1974年援助苏丹,裴荣富给苏丹地质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邀请他来是做资源评价,查看资源量。在高温、疫情和蚊虫叮咬等异常艰苦的考察环境下,裴荣富不仅将自己的野外实践经验传授给了苏丹的年轻地质队员,经过考察后,还发现了红海山区是海象喷流沉积的铁矿,规模虽然小,但都是富矿。于是裴荣富在报告中指出:“该矿区为火山岩型富铁矿,储量达1530万吨”,并建议:这样的富铁矿可以开采并运出来,利用苏丹港——苏伊士运河将铁矿卖到欧洲去,以此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考察结束后,苏丹能源矿业部部长接见了裴荣富,并授予苏丹地质队一面锦旗。此外,裴荣富为国家净赚1600余苏丹镑。这次勘探又为中国在世界地质研究上的声誉以及裴荣富在国外的声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不止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地质工作迅猛发展。裴荣富先后在南岭、华北地块、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带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提出西华山—大吉山钨矿“多期成岩、共岩岩浆补余分异”的成矿观点,金属成矿省“景、场、相、床”等级体制成矿理论,“行、列、汇”构造控矿样式和“姻袭成矿”“变异相矿床”“衍生矿床”“成矿轨迹追踪”等概念,并相继发表了《再论大冶式铁矿》《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和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系列》《华南地区花岗岩形成环境、侵位类型与成矿》《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总论)》等文著,获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9年,裴荣富主持“八五”国家攻关项目“南陵—铜陵—贵池地区铜矿成矿预测及靶区优选”的亚专题“四维成矿研究”,任技术负责人。他首次提出“时间维造就空间维”的成矿作用3Dto-y新思维。因此,1992年3月,裴荣富参加在日本召开的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他被选为大会中“成矿年代学”专题的副主持人,并在成矿年代学的讨论会中提出“时间维造就空间维的成矿”观点。这也是他在国内首创完成四维成矿创新认识在国际大会上的展示。他首创提出成矿定时钟新概念,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关注。

    对特大型矿床成矿背景的研究是裴荣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提出“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控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多年活跃在国际地质舞台上,裴荣富深刻感受到了矿产资源图在找矿中的重要性。因此,他首先申请了编制全球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的成矿图。2000年8月,世界地图委员会批准设立国际合作项目“1∶25M World Metallogenic Map of Large and Superlarge Deposits”,裴荣富任首席科学家。2009年1月,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1∶25M世界大型超大型的成矿图》及说明书(中英文版)。接着在2008年,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又批准了裴荣富关于编制海洋矿产资源图的申请,并设立了矿产资源编图国际合作项目“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2014年2月,裴荣富赴法国巴黎,参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全体会议,汇报“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工作进展,向外国专家展示新编的《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2010年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在审议裴荣富等研究人员2006年提交的立项建议和2008年提交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正式批准以裴荣富为首席科学家编制《1∶1000万亚洲成矿图》。

    《中国矿床模式》《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中国中生代成矿作用》……多年来,裴荣富出版的专著和主持的矿产勘查报告达15部,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130余篇。他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杰出成就奖,并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我依然有很多新的认知,老中青相结合,将使我晚年还能为找矿事业多作贡献。”如今91岁高龄的裴荣富矿产勘查事业还未止步,奉献之心依旧如初。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馆员)

1979年援助苏丹地质学家在红海山区调查铁矿

1943年裴荣富(右一)大学入学时和同学的合影

1953年,在湖北大冶程潮铁矿进行普查勘查工作的地质组成员合影(后排左二为裴荣富)

青山之间,他从未老去

    ■韩露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之所在,不仅在于他所取得的成就,更在于他的成就是否与国家的命运发展息息相连。一个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科学家,获得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授予的“终身荣誉”称号,裴荣富总能在祖国劈荆斩浪的发展中顺势而为。

    在动荡与贫困交织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人的理想根基是那么脆弱,而裴荣富却始终在困境中逆势上扬。父母兄弟的支持,自己不变的信念,让他有了更多机会与未知的世界不期而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走进科学的殿堂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在北师大和清华的大学时光,裴荣富成为一名积极的体育运动参与者,他喜欢各种球类运动,这奠定了他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成为他科学之路上的重要支撑。这种“精英式教育”为裴荣富的专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70年,放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只是一截微小的片段。而对于一个人,却是纵贯整个人生的生命长河。裴荣富的70年全部献给了地质事业,毫无保留。“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从跟随前辈到各地“跑野外”开始,裴荣富已有数不清的夜晚在山野外度过;他珍惜自己工作中的每一次机会和经历,从初显地质天赋的大学生到享誉国内外的老专家,他的科研探索从未止步。

    在裴荣富的办公室内,积累最多的就是野外工作笔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野外工作的实践其实就是他专业学术成长的基点,是他地质工作及科研事业发展的源头。同时,裴荣富有着客观包容的科学态度,他的学术观点非常开放,愿意接受任何比他高明的观点。他尊重前辈但是不盲从学术观点,在老专家面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裴荣富从旧社会走来,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与欣欣向荣,表现出很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他随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共同成长,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成长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不仅是一位专家,更是一位师者。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裴荣富还承担了人才培养的工作——在地科院招收了四五十名学生。对于学生,他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目标、夯实实践基础、传授综合地质研究方法。裴荣富还经常亲自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地质考察,让学生参与地质项目,在实践中提升人才的科研能力。

    生命因奉献和热爱而愈加美丽。91岁的高龄阻挡不住裴荣富的科研探索,奉献之心一如既往,青山之间,他从未老去。回味裴荣富的人生历程,其实就是回望我们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进程,更是走近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崛起之路。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