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军:孙立人将军和他的清华抗日团队

薛军(1983级经管)

    在全国人民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偶然在网上读到田芊老师在2005年8月29日,于清华大学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标题是《抗战历史丰碑上的清华人》。读后,深深地为清华人而感到骄傲。在那个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时刻,清华的莘莘学子们没有将自己置之度外,积极投身于那个民族救亡的伟大时代,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把清华人的贡献描绘在抗战历史的丰碑上。

    田芊老师曾担任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他在文章中提到了13位清华抗日英烈,他们是:张甲洲(1930年考入清华政治学系)、于天放(1932级)、纪毓秀(1935年考入清华电机系后转学外语系)、姚名达(1924年入学清华国学研究院)、黄诚(1934年考入清华地学系)、杨学诚(1934年考入清华物理系)、李冠英(1932年考入清华土木工程系)、齐学启(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孙立人(1915年考入清华)、杨光泩(1916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沈崇诲(1928年考入清华土木工程系)、熊大缜(1931年考入清华物理系)、阎裕昌(1919年到清华学校当工友)。这其中六人是共产党员,除齐学启、孙立人和沈崇诲参加正面战场作战外,多数从事敌后战场工作,除孙立人看到了抗战的胜利外,其他12人均在胜利到来之前壮烈牺牲。

    由于田老师的文章写得比较简练,介绍的是这些校友的简单生平,读后无法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细节,也就使这些英雄校友对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贡献没有能生动地体现出来。借此文章,我丰富一下田老师文章的内容,让大家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到:七十年前,在那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时代,我们清华大学培育出众多的优秀人才和一代英雄儿女,他们对抗日的贡献,毋庸置疑地应该描绘在历史丰碑最显耀的位置上。

    我的视角是:杀敌!让我们看看清华学子阳刚和铁血的一面。

    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虽然英雄是不能分贡献大小,不能分党派,不能分敌后和正面,也不能分工作性质,但在抗日这个问题上,核心是杀敌!所以,杀敌多的英雄自然应该在丰碑上居于显赫的位置,应该得到万众敬仰和后人的缅怀。

薛庆煜著《孙立人将军传》

    由于笔者的祖父薛庆煜先生曾追随孙立人将军,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驻印军第二次反攻缅甸作战的全部过程,担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一军的军医处长,是孙将军的核心幕僚,并著有《孙立人将军传》,所以我对齐学启将军和孙立人将军两位校友以及他们率领的新38师和新一军的抗日功绩,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丰富这段史实,从另一个视角评价清华人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也许会更让我们今天的清华人为之振奋,引以为傲。

    一、仁安羌大捷

    田芊老师对齐学启将军的介绍是这样的:“齐学启,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赴美留学,后考入诺维琪军校学习骑兵。回国后,1942年任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少将副师长,师长就是清华同学孙立人,率军入缅作战。在进入缅甸誓师会上,齐学启勉励官兵:‘男儿生兮不成名,死当葬尸蛮夷域中’。他们率军于4月中旬,取得入缅远征的第一次大捷——仁安羌大捷。以一个团9000余兵力抗击并击败日军两个联队1万余人,解救英缅军7000余人。齐学启后在转运伤病员途中不幸遭遇日寇,身负重伤后被俘,囚于仰光。南京汪伪政权派人劝降,威逼利诱,不为所动。1945年3月他被变节者刺杀而死,时年43岁。”

齐学启将军

    这里所说的仁安羌大捷,发生在1942年4月19日,是由孙立人和齐学启将军共同领导指挥的。此役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盟军公认的唯一胜利,孙立人将军也因之成为威名远播的真正英雄。

    需要更正的是:仁安羌一役,我军参战的不是9000多人,而是“仅以战斗员1121名的113团,与7倍于我之敌军33师团的214和215两个联队主力激战,为国捐躯的官兵计204名,负伤者318名,几占全团战斗力的一半。但我军却击毙、击伤敌中队长吉柳仲次以下官兵一千多人,并且挽救了7000多英军的生命,这一牺牲的代价是很值得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少胜多最著名的范例。这一胜利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并且新38师的战斗实力也第一次为盟军高层指挥官所认识。”

    史迪威将军的中国战区参谋长窦恩曾记述:一向目中无人的史迪威对孙立人将军备加赞许,他骄傲地说:“好得很,这家伙太有种了,又不怕打仗,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孙立人,我希望英国人永远记住孙立人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被113团救出来的各国记者,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实报道了中国军队英勇无比,战胜7倍于己的敌人的经过。包括大英帝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各国记者,都认为:这是近百年来中、英、日军队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所做的第一次较量,结果中国军队赢得胜利。

    英军亚历山大和史利姆二将军都派专人给孙将军送来了“感谢信”并代表英皇向孙将军颁发“英帝国司令勋章”。亚历山大的信译文如下:

孙师长将军麾下:

    谨代表我军第一军及其他英帝国军队对阁下热诚襄助及贵师英勇部队援救比肩作战之盟军美德,深致谢忱。本人奉英皇陛下命赠阁下以“英帝国司令”勋章尤感欣慰。因阁下受命掩护贵国第五军之故,未得盘桓,殊以为憾!

    祝阁下及无比之贵新三十八师康泰百益。

    史利姆将军信的译文是:

孙师长将军勋鉴:

    欣喜亚历山大上将已代表英皇赠阁下以“英帝国司令”荣誉勋章,借兹表扬。阁下对鄙第一军无价之援助,为此敬请接受本人及鄙军全体官兵之衷心感谢敬贺。在未将该勋章奉上之前,谨先将该勋章之绶带奉呈,敬乞佩带为祷。谨此再申谢忱,井代表全体官兵致意。

    此事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发酵到1992年。当年4月,美国纽约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刊登了该报记者沈正柔的洛杉矶专访:《仁安羌战役50周年纪念,英国军民不忘救援之恩,撒切尔向刘放吾致谢》,报道说:4月上旬,在原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拉菲尔博士的安排下,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接见前新38师113团团长,当时定居在美国洛杉矶的93岁高龄的刘放吾将军及其次子刘伟民。撤切尔夫人见到刘放吾先生后,立即快步向前握住刘将军的手,殷殷致意,说:“今天我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对你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佩,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坐下来听你详细述说当年怎样打赢仁安羌战役的。” 又说:“我听过很多关于你的英勇故事,当年你不但救了七千多名英国人的性命,同时也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

    可见孙立人将军指挥的仁安羌大捷今天仍深深铭记在英国朝野和人民的心目中,是永载史册的英雄史诗!

    仁安羌大捷对于孙立人将军本人和新38师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孙立人超人的军事指挥天才是被当局漠视、压制、埋没的。正是由于有了仁安羌大捷,所以才有可能在日后成立以新38师为主力的中国驻印军,为反攻并收复北缅,消灭日寇五个师团和一个旅团,修筑并开通中印公路奠定了精神与物质基础,使孙立人将军能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将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缅甸战场之上。

 

孙立人将军任新一军军长时留影

    读到这里,你是否可以认为孙立人和齐学启将军的抗日成就,在清华校友中是独树一帜的,在全体中国抗日将士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呢!

    二、第二次缅甸反攻的战果

    田芊老师的文章中,对孙立人将军是这样介绍的:“1915年考入清华,后赴美留学入普渡大学土木系,在弗吉尼亚军校求学。参加中国远征军指挥部队与日寇多次激战,后来1943年冬天,为打通中印公路,孙立人率军挺进‘死亡地带’进行反攻,解放了仰光,光复缅甸全境。他前后几年内共歼灭数万日军,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将领。”

    先说明一下,孙立人及新38师,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后整建制撤退到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后于1943年10月至1945年6月,发动第二次缅甸反攻,大获全胜。但收复的是北缅大部地区,不是缅甸全境,也没有解放仰光。前面提到的“死亡地带”,就是使第一次入缅远征军损失了四万将士的缅北野人山。

    田老师说孙立人“前后几年内共歼灭数万日军,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将领”,这句话可以视为清华大学对孙立人将军的抗日贡献所做的评价。

    让我们看看孙立人第二次反攻缅甸的战果。在我祖父所著的《孙立人将军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总结两年战果,新一军徒步转战北缅,行程逾15000余里;历大小700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踏遍高山密林、沼泽沟壑,历尽千难万险,卒竟全功。其间屡克名城要邑;收复自西堡至卡萨一线以北的广大缅甸国土;歼灭敌军5个精锐师团和1个旅团;还顺利完成修筑、打通中印公路和铺设输油管道的任务;“计毙敌74000余人,伤者倍之,而我将士壮烈成仁者及万余”

    孙立人将军所提供的敌人死伤数字是全面的、正确的,许多数字都是全军部队长在紧张的战斗中向孙将军电话汇报记下的。这些数字,大体上得到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1952年所著《缅甸作战》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所证实。该调查统计表明:日本方面军团部、第二、十八、四十九、五十三和五十六等师投入滇缅的兵力共17万余人,战死者99000余人。其中包括在云南怒江正面作战战死者和运输舰溺毙者,姑以20%计此,大体上与孙将军的统计数字吻合。

    毙敌74000余人,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一比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成就。根据现在公开的资料,日军在二战中总“死亡”人数为212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死亡共45万人,只占其战时死亡总数的22%。这就是说,我们的校友,孙立人将军在缅甸击毙的日军,相当于中国国内战场毙敌数量的16.44%,也相当于全球战场的3.5%。

    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就,可以书写在中国抗战丰碑最显赫的位置上。

    印缅之战,战果辉煌,昭雪了自鸦片战争以迄1945年饱受列强摧残蹂躏的奇耻大辱,大大提高了当时我国的国际威望。而孙立人在缅甸的彪炳战绩,也为世界各国军政领导所公认,他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国唯一名震寰宇的抗日爱国名将。

    读到这里,作为清华人,你是否为有这样的校友而自豪!你是否觉得清华校友对抗日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三、新一军的清华抗日团队

    孙立人将军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他所领导的英雄部队新38师和新一军全体将士的成就。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新38师和新一军的核心干部团队中,有大量的如同齐学启将军一样的清华校友,与孙立人并肩作战。他们在孙立人的领导下,集体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增了光。

    从薛庆煜先生所著的《孙立人将军传》中读到,孙立人将军不仅自己文韬武略,学贯东西,而且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在部队中的建设作用,同时,丝毫不掩饰他对清华的热爱,曾大量吸收清华校友加入新一军。从书中,发现了下面这些清华校友的名字:

    1944年,缅北反攻,孙立人将军亲自到西南联大做宣讲,其实是来要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正式征兵开始,以免修学分的待遇,鼓励学生参军。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矗立着一块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记述:西南联大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这座石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收集到的834名从军学生的姓名。此前,在长沙临时大学时,也曾掀起过从军高潮,大约有295人参加抗战。实际数字尚不止这些。他们浴血奋战,其中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结论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下史实:

    著名的“仁安羌大捷”,以少胜多、救出英军7000多人、伤亡日军一千多人的战果,是在孙立人和齐学启两位校友的指挥下完成的。

    著名的盟国援华战略物资通道“中印公路”,是由孙立人校友指挥新一军打通的。

    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38师和新一军,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收复半个缅甸,消灭的日军精锐五个师团和一个旅团,这在国内战场上是闻所未闻的战绩。

    孙立人将军所部共击毙日军74000余人,相当于国内战场毙敌总数的六分之一,当之无愧的成为抗战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军队将领,被西方军事学家称为“东方隆美尔”。

    从这个角度观察,清华人对抗战胜利的贡献,又有几个机构和组织能与我们相比呢?作为一名清华人,我为之骄傲和自豪,你呢?

2015年8月26日

    注释:

    ①本文大部分内容引自《孙立人将军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②《孙立人回忆录》,第329节,1990年,台湾《中国时报》副刊专载。

    ③徐焰:抗日战争的真实战况,2014年5月2日。

    ④口述历史:卢少忱——弃笔从戎的中国远征军老战士,西陆网,2015年6月26日。

    ⑤田芊老师发表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文章,清华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