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张小虞 三名年轻记者的深切怀念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4-11-18

    昨天,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发表了《送易别难 张小虞仍在汽车产业发展的路上》的纪念文章,收到包括新华社高级记者、网通社社长李安定,宝马大中华区企业和政府事务副总裁吴燕彦等著名人士,以及多位汽车界、新闻界同仁的好评,认为: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今天,我们继续发表中国经济网记者对张小虞先生的回忆文章。值得指出的是,这三名记者都是“八零后”,甚至是“八五后”,当他们初入“汽车记者”这一行,就有幸得到张小虞会长的亲切指导和谆谆教诲。或许,这将成为鼓舞他们热爱汽车产业、热爱新闻事业的动力;从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也能看出张小虞先生对晚辈的鼓励与提携,彰显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

    “行者有其车”的情怀

  11月8日,一位汽车圈的朋友就语重心长地说:张司长(张小虞曾任中汽总公司规划司司长,业内也多以此称呼他为张司长)病危,如果还能有机会,一定在这两天去医院看一看。谁知一语成谶,11月12日早晨,微信圈里传出张小虞因病逝世的消息,或感慨、或遗憾、或怀念的留言,不断多起来。

  作为一个80后的汽车媒体人,从年代和资历上,很难描绘老先生一生的全貌,也不敢造次出“高大上”的评价,只是能有幸在多个场合聆听老人家的教诲,从一个晚辈的角度说说几次见面的缘分。

  第一次见到张小虞会长,是在2008年,由《中国汽车报》举办的创新论坛上。入行不久的我,对于采访还有些惴惴不安,张会长没有一丝一毫的架子,人很亲切、随和,对于采访提问也几乎是有问必答,并且观点犀利,没有丝毫的造作。

  从此以后,但凡遇到行业中不明白的地方,就会想起来给张会长打电话,尽管会长日常工作很忙,每次都耐心地回答。有一次,他还特意留了家里的电话,并让9点半以后打过来,这样的敬业精神确实鼓舞了我们年轻人。

  后来听说张小虞会长病了,并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放化疗,因为单位要举办汽车行业60周年庆典,邀请张会长作为嘉宾致辞。经过联系,考虑到身体原因,他不能出席活动,但仍然答应以视频录播VCR的形式,向汽车工业60年致敬。在位于三里河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办公室内,见到了张小虞会长,他明显脸色蜡黄,头发也几乎剃光了,但一谈起中国汽车,谈起六十年发展历程,谈到自主品牌,声调总会提高几度,20分钟下来,张会长始终精神饱满。

  也听身边的老前辈谈到过张会长的经历和过往,清华出身,远赴新疆,后来被部委领导慧眼识珠,调回北京;此后他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诸多重要规划;退出政府职能部门后,仍在协会发挥余热。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如今离去,但他那句话却犹言在耳:“楼市高价,股市不振,车市却很红火,老百姓衣食住行,行者有其车”。(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春棉)

  迟到的一句问候

  最后一次见到张小虞会长是在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当时,他由于身体原因,正在助理的陪同下准备离开。苦于没有采访素材的我在走廊里“抓”到了他,却完全忽视了他已是重病在身。

  我问“张老,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续下滑一年因为什么?您对自主品牌发展前景担忧吗?” 张小虞一向对自主品牌疼爱有加,他缓缓地停住脚步,不去理会助理的关心和催促,认真地注视着我,回答道:“现在份额下降只是一个过渡期,三、五年之后自主品牌轿车仍会取得较快发展。”

  张小虞颇有耐心的说道,“说到自主品牌,大家不要眼睛只盯着轿车,商用车、大中型客车都在不断研发、不断取得市场优势,而轿车只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弱项,我们确实做的比较晚,国外的汽车工业是从轿车开始,我们的汽车工业是从卡车开始,所以要承认这个差距,也要承认我们正在调整。就像毛主席的那句话’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但是道路肯定是曲折的’。”

  这时候,又来了几个媒体的记者将张小虞围住,抛来了几个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张小虞晃了晃身体,站稳之后,又一一回答了每一位记者的提问。张会长就这么在走廊里站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他的助理实在看不下去了,说道:“张老身体不太舒服,今天咱们就到这里吧”。最后,我要求与张小虞合影留念,张老欣然答应。

  近日,得知张小虞因病辞世的消息,忍不住翻看我和他合影的照片。这才发现,那时的他备显憔悴,但嘴角仍带着慈祥的微笑。那时的他已备受病痛折磨,但仍然坚持回答了我的提问;那时的他已生命垂危,却依然从北京赶到天津参加一年一度的泰达汽车论坛,关心和热爱着他一生为之倾注的汽车事业。

  突然想到采访当天张老离开时异常蹒跚的背影,后悔当时只顾着采访,而未能问候一句“张老,您保重身体”。(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津津)

  专业、睿智、有点“萌”

  11月12日早上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因病辞世”这条消息,我非常惊讶,不禁惋惜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又少了一位指点江山的领袖,而作为记者的我们也失去了一位经常采访、交流、学习的前辈。

  看到大家都在缅怀张会长,我不禁想起我与张会长的几次见面。

  记得第一次见到张会长是2010年3月底在天津举办的中国国际客车及零部件展览会上。那时候,我刚转行做汽车行业的记者,那次展会我是第一次接触汽车行业的专业人士,所以决定首位采访对象就是汽车行业内著名的张小虞会长。在张会长参观完展车后,我拿着话筒边走路边向张会长提问,没想到张会长停住脚步详细为我介绍了中国客车行业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初次见面张会长给我留下了专业、睿智的印象。没想到这次短短几分钟的采访,张会长就记住了我。

  不久,我们又在山东2010年中国(济南)国际卡车展上见面,我和张会长打招呼,他慈祥地笑笑说我记得你!

  当天,采访任务比较多,我着急想先采访张会长,所以在展会论坛开始之后偷跑到张会长身边说:“张会长能耽误您二十分钟,咱们在会议室外面做个采访吗?”张会长说:“可以,没问题!”说完就猫着腰和我一起走出了会议室。当时,我非常感动,因为做为领导在我们年轻记者面前,张会长完全没有一点架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展会、论坛上见到张会长的次数多了,每次都能和他聊几句,在我眼里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是一名专业、睿智的汽车专家,平时就像自己家的爷爷,有时候看着萌萌哒。只是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最爱的汽车业。

  张小虞会长对中国的商用车行业寄于很大希望,他曾经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商用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起点,在自主创新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商用车自主品牌占85%以上,而乘用车只占到了30%,这充分说明中国汽车工业要想由大变强,首先寄予希望的是商用汽车。商用汽车的持续增长将带动整个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所以,做好商用车行业的报道也是我这名普通记者的目标。

  小虞会长!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中国经济网记者 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