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石先:纯真学者 正直君子

作者:龙飞 孔延庚  来源:天津日报  时间:2007-02-26

    在南开大学敬业广场上,树立着一尊杨石先先生的汉白玉雕像,他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前方……

  作为“南开五贤”之一杨石先是南开大学继张伯苓校长之后在任时间最长、威望最高的一位校长。他历尽艰辛,苦心孤诣地支撑着南开30多个春秋,经历了两次重大历史转折时刻——天津解放,“文革”和改革开放。杨石先已成为张伯苓后南开大学的化身。今年是杨石先先生诞辰110周年,大家怀着无限敬意和满腔深情回忆这位化学界的泰斗、教育界的一代宗师。

  杨石先生于浙江杭州,早年在清华学校就读,曾赴美留学,1923年回国应邀到南开大学任教。以后他又两次赴美深造,归国后始终执教于南开,并一度在中学部兼课。1948年,杨石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代理南开大学校长职务。1952年,杨石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南开大学副校长(正校长空缺),1957年任校长,直至1985年逝世仍为名誉校长。

  早年曾经在南开任教的著名学者柳无忌称赞杨石先是“纯真的学者,正直的君子”。这句话十分恰当地概括了杨石先校长。

  杨校长主持各种会议,他的发言向来简明扼要。即使每学年在马蹄湖畔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时,杨校长的讲话一般也都是15分钟便结束,充分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风范。杨石先授课出色也是全校闻名的。他口齿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青年时代的杨石先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他十分重视仪表,总是穿着整齐笔挺的西装走进教室,他的西装背心口袋里装着一只带金链的怀表,腕上戴着一只手表。为掌握授课时间,他有时看怀表,有时看手表,有时又拿出另一只怀表放在讲台上……杨先生身带三只表,在学生中一时传为美谈,而先生如此严格遵守时间的作风又令学生们感叹。

  杨先生以严著称,每学年第一次上课,便同学生约法三章:女生坐在教室前两排,男生坐在后面,座位编上号,每人座位固定不得更换;迟到10分钟者不准进入教室,以旷课论处。

  作为一名在旧中国成长的老知识分子,当杨石先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时,敢于坚持真理,提出不同意见。例如,上世纪50年代初高校一律以俄语课取代英语课,他便指出这种做法非常狭隘,将来必然会给科学发展造成危害;对高校忽视质量一味盲目追求数量的做法,他也深表忧虑。至于全盘苏化、院系调整,他都有自己的看法,并向中央和高教部反映。当时教育界有一种说法,“高校要以教学为主”,杨石先反对这种观点,认为高校应是“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文革”初期,他得到周总理保护,但后来还是受到冲击,而他正气凛然,无私无畏。动乱结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年届八旬的他又担负起拨乱反正、治理整顿学校的重任。

  杨石先是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全国化学界享有无人能替代的崇高声誉。

  1958年,杨石先带领化学系师生办起“敌百虫”、“马拉硫磷”两个农药车间。毛泽东主席来南开大学视察,给予很高评价。1962年,受周总理委托,杨石先在中国高等院校建立起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使高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亲自担任第一任所长,组织开展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化学学科中一个又一个空白。在他的率领下,又成功研制出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等十多种新农药,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上世纪70年代,为完成一个天津市重点科研项目,年迈的杨老亲自支持该项目的研究。那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元素所资料室的暖气供应不上,室温很低,老先生穿着皮大衣和皮靴坐在那里查阅和抄录资料。当他把做好的几十张资料卡片亲自送到科研小组成员的手中时,人们不禁被老校长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

  杨石先培育了几代优秀科技人才,他的学生中有15名后来成为院士。他始终鼓励年轻人要敢于超越老一辈科学家,一再强调发扬“人梯”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兴旺发达,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杨校长看似严肃,不苟言笑,实际上他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位大科学家还具有很高的中外文学修养,并且非常热爱生活。他的寓所坐落在南开园东村。东村是校内最具田园情趣的住宅区,那里是一片别墅式的宅院。整个小区绿阴掩映,清香袭人,在熙熙攘攘的校园里像是个世外桃源。杨校长闲暇时喜欢栽花植树,他家门前的院落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的“月季园”,一朵朵绚丽多姿的鲜花争奇斗艳。他家离当时的职工食堂很近,教师们每天去吃饭的时候都要经过杨校长的小花园,那些美丽的花卉便会留住大家的脚步。80年代,时任副校长的吴大任成为杨校长的邻居,受杨校长的影响,吴大任夫妇也将自己的院落营造得充满生机,充满诗意。人们在驻足观赏两座小花园时,都被二位校长的高雅情趣所感染。杨校长逝世后,他的后代将自家的“月季园”仍然打扮成校内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