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来森 来源:云南日报 时间:2014年7月19日
陈寅恪,一向以严谨著称,他好静深思,言行不苟,不太关心政治,如此看来,陈寅恪,似乎给人一种“冷”的感觉,仿佛事业心有余,人情味不足。
事实真的如此吗?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我们或许就会看到一个性情丰满、多姿多彩的陈寅恪。
陈寅恪特别喜欢小孩。清华园居住期间,经常有朋友造访陈寅恪,当时陈寅恪的三个女儿尚小,小孩们看到有客人来,就喜欢坐到父亲的膝盖上,听大人说话;陈寅恪的书房中,有一张小床,读书时,小孩们也喜欢到小床上随意玩耍,这一切,陈寅恪都不以为忤,而是任凭孩子为之,足见其父爱殷殷。天伦之乐,陈寅恪亦是乐而享之。最能彰显陈寅恪性情的是,抗战期间,陈寅恪一个人避居香港,有一次,“曾在集市上偶然见到一位苗族妇女,背着个孩子,胖胖的,眼睛很大,很像美延(陈寅恪的小女儿),就盯着看;那妇女以为父亲对小孩有什么歹心,带着孩子赶快离开。”注目盯视,皆是因为父女情深,思念所致。陈寅恪,亦可谓至情至性的父亲了。
陈寅恪喜美食。由于在西方留学多年,所以,陈寅恪养成了吃西餐的习惯,而且情有独钟。1912年,陈寅恪第一次留学归国,在家中自修中文,与侄子陈封怀同居一室。一日,陈寅恪想邀请陈封怀,到上海一家讲究的西餐馆吃西餐,无奈,又囊中羞涩,前思后想,却仍然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于是,只好典当了自己口袋中的怀表。叔侄二人才得以到西餐厅大快朵颐,满意而归。而且,陈寅恪喜欢吃西餐的这一爱好,至老不衰。几十年后,陈封怀调到广州任职,已经目盲的陈寅恪又邀请陈封怀到广州沙面吃正宗西餐,兴致不减当年。
西餐之外,陈寅恪还喜欢吃众多的美食,诸如,爱吃干煸豆豉苦瓜,爱吃“帽盖子蛋”、炸馒头片,爱吃云南玫瑰大头菜、熏鱼、火腿等,但奇怪的是,陈寅恪不爱吃水饺……爱与不爱,都是个人所好,但却足以证明,陈寅恪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恰恰是口味丰富,情好多多。
生活中,陈寅恪,更有许多“小情趣”。他喜欢花草,所以,在陈寅恪的居所中,庭院周围,就常常种满了花草,诸如,丝瓜、葫芦、金瓜、喇叭花、竹子等;花中,陈寅恪又特别喜欢腊梅和海棠。陈寅恪的女儿在《也同欢乐也同愁》一书中写道:“父亲喜欢腊梅,家里有一株腊梅,长得不好,冬天只开几朵花,但仍可闻到香味。”陈寅恪,也喜欢动物,尤其喜欢猫。闲暇休息时,陈寅恪常常抱起家中的猫,放到自己的腿上,抚摸嬉戏,与猫同乐,真有稚子之清纯。家具中,陈寅恪特别喜欢藤制家具,因此,客厅里摆放的全是大靠背的藤椅;书房,自然亦是如此,“书房比客厅略小,窗前摆放一张较大的深褐色书桌,桌前有一张藤椅,父亲面西而坐,充足的阳光能从南窗照进来。”这段文字,可以让我们想见陈寅恪坐在藤椅上读书的情景,甚至可以想象他仰躺藤椅,摇来摇去,闭目沉思的景象,一位读书人的那份悠然的情态。
许多人都认为陈寅恪不关心政治,可是,我们却从他给女儿“起名”的细节上,看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大女儿名之“流求”,是因为“流求”是台湾的古称;二女儿名之“小彭”,则是隐喻澎湖列岛。因为,它们,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陈寅恪的心中,永远装着祖国。
这就是“细节”中的陈寅恪。琐细的生活细枝末节,却极大地丰富了陈寅恪的形象内涵。由此,我们也就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丰富的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