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同学会首任会长杨永清先生

孟凡茂(1979 自动化) 

    1891年6月,年轻的西医杨维翰喜得贵子,他给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起名永清。杨维翰是苏州博习医院医科学堂第一届学生,1888年毕业并获医学士学位。此后,杨维翰短期留院工作,旋回无锡行医,1890年开设了无锡第一家西医诊所,也曾兼任无锡新式学堂的英文教习,后因笃信基督教,遂弃医作传教士。在这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家庭里,杨永清度过了他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求学和人生之路。

    1)东吴大学堂的少年学子

    1902年,11岁的杨永清考入了坐落在苏州天赐庄的东吴大学堂。大学堂是上年3月才开办的,虽然名为大学堂,但在初始的几年,就是个中学,所授课程,也完全中学程度。也就是说,杨永清在东吴大学的求学是从中学开始的。《1902年年度报告(东吴书院)》中说,“今年共招收103名学生。”当时,东吴大学堂春秋两季招生,尚无法确定杨永清在春季或秋季入学。另据《1904年年度报告(东吴大学堂)》,“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获得中文预科证书的学生,其水平达到秀才等级(中国科举制度的文学学士),而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学生,其水平达到举人等级(中国科举制度的文学硕士)。今年令我们深受鼓舞的是,本校六名预科班学生参加乡试,其中三人考中秀才。”由此获知,此时东吴大学堂设立了预科和大学本科。1905年首次招大学生,1908年年初东吴大学堂首届大学生毕业。在求学的过程中,杨永清由中学而入预科继升入大学本科。1910年年初杨永清毕业,是为东吴大学堂第三届大学生,同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清华同学会的首任会长

    清华学堂,这所利用美国退还庚款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于1911年3月开学。由于爆发辛亥革命,学校停课半年多,在1912年5月学校重新开学。民国成立了,但清华学校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没有返校,学校必须尽快安排招生。另一方面,由于庚子赔款的停止,学校的经费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912年8月,清华学校举行秋季招生考试。本年清华学校中等科录取45人,高等科录取70人。已经在上海清心中学任教两年的杨永清参加了这次考试,由于成绩突出,入学后被编入1913级(高等科三年级)。也就是说只要在清华学校读一年就可以赴美深造,这是年轻学子所梦寐以求的。时间荏苒,一年的求学在紧张和愉悦中读过,1913年7月1日,清华学校隆重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高等科毕业班为1912级和1913级两个年级;典礼上还并宣布取得游美资格的学生名单。外交总长陆徵祥的代表唐在复、美国使馆参赞威廉、代理教育总长董鸿祎等出席并讲话,副总统黎元洪亦派代表出席。可以猜想,杨永清一定是以兴奋的心情参加了毕业典礼。当然,他也会有不快,因学校经费原因,杨永清所在的1913级本年未能赴美留学。

    在举行毕业典礼的两天前, 6月29日,1912级的“继续班”和1913级学生发起组织“清华同学会”。其宗旨是振作校风、联络情谊,并通过章程,选举职员。选举杨永清为会长、李宝鎏为副会长。据《东吴大学年度报告(1913)》:“去年11月成立的校友会在今年7月毕业典礼期间举行了令人鼓舞的会议。会议最重要的决定是:为了学校的利益,特别是为了更好地为原先三所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决定创办一本杂志。”杨永清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与母校东吴大学时有联系,母校成立校友会也一定要邀请毕业不久的杨永清。有这样的经历,在毕业之际,杨永清提议组织清华同学会,应该说,因杨永清是发起人,才被推举为清华校友会的首任会长。1914年8月15日 杨永清等清华留美学生乘“中国号”轮船赴美,由周诒春校长护送。在赴美行程中,重修《清华同学会章程》,选举周自齐、范源濂为名誉会长,周诒春为名誉会员,杨永清仍任会长。

    作为清华同学首任会长杨永清在美国学习工作8年之后,1922年回到了北京,到外交部供职,但他对清华同学会工作的热情依然如故,不久杨永清又接任华北清华同学会书记及会长并立即投入工作。据《清华周刊》报道,1923年10月21日,华北清华同学会在东华饭店开秋季聚餐会,会后选举本年华北同学会职员,唐悅良任会长,杨永清任书记,沈隽淇任会计。1924年9月28日华北清华同学会在北京大陆饭店开会,到会者有杨永清等31人,会上选举新职员,杨永清任会长,张歆海任书记,全绍文任会计。会上讨论在京筹建俱乐部事。10月29日,复开大会,会议议决发行一万元债券筹措开办费用,当场认购30元以上者有10多人,杨永清等率先认购。12月13日清华同学俱乐部开成立大会,为俱乐部筹款事,此前校长曹云祥、前校长周诒春、会长杨永清等连请客三天,发售五厘债卷,已募款5400余元。1924年12月21日校长曹云祥、会长杨永清、干事蔡竞平到天津向在津清华同学募款,共认购1500余元。当这个清华华北同学会的新会所于1927年12月启用时,杨永清已在东吴大学校长的任上了。

    3)民国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16年杨永清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读国际公法及外交学专业时,就开始了外交工作的实习,那一年他担任了我国驻华盛顿公使顾维钧的私人秘书。据《纽约时报》,1918年10月1日,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在纽约格林伍德公墓的自由坛演讲,解释中国参战原因,杨永清作为顾维钧公使的随员,出席此次活动。1919年10月2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劳工大会,杨永清作为代表与会。1920年1月16日国际联盟第一届大会在巴黎召开,杨永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秘书与会,会后,到伦敦任中国使馆任随员秘书。1921年11月12日至明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太平洋裁军会议,杨永清任中国代表团秘书。连续几年在国际会议上的历练,使杨永清积累了外交工作的经验。1922年5月,杨永清回国在北京外交部任秘书和条约司等职,起草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照会,深得当时外交部长顾维钧的信任,是顾的得力助手。1926年3月,曹云祥在《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及将来》一文中说:“其鞅掌政枢从容坛坫者,有如黄宗法、魏文彬、杨永清、唐悦良诸氏。”

    由于杨永清在国际事务和外交方面的经验,1945年-46年滞留国外期间,先后在旧金山和伦敦联合国国际秘书处充任中国外交人员,参加联合国的筹备事宜。

    4)东吴大学的首位华人校长

    东吴大学是杨永清的母校,这所美国教会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迎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学界的非基督化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推动教会学校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东吴大学也就加快中国化的进程。1922年,东吴大学新任校长文乃史先生(美国人)在北京会晤了在外交部供职不久的杨永清,邀请他会母校工作,并推荐他任副校长。杨永清是文乃史的最得意的学生,为母校服务,对他来说是义不容辞的,但杨永清向外交部的辞职未获批准,回母校任职的事也就搁置下来。1927年,在北伐的胜利和反帝运动的高涨的形势下,东吴大学的中国化变革已是刻不容缓,文乃史校长主动辞职并要求选举中国人任校长,在多次商讨之后,8月30日东吴大学董事会召开第四次临时会议,会议表决一致通过提名委员会提出杨永清为新任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的议案。消息公布,杨永清立即辞去了北京政府的公务员职务,l0月28日抵达苏州到东吴大学履任。同一天,关心校友动态的《清华周刊》以 “杨永清南下做校长”为题报导:“一九一三年同学杨君永清回国以来,供职外交部多年。月前因其母校苏州东吴大学全体邀请担任校长,又因杨君老父在苏州原籍,盼其回家,杨君遂于月初携眷出京南下,荣任校长去矣。”12月3日 东吴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典礼。在全国13所教会大学中,以岭南、东吴两校最早推选本国人执掌校务,体现了我国当年收回教育主权之第一步,杨永清成为东吴大学的首任华人校长。

    杨校长就任以后,励精图治,使东吴大学走上本土化、人间化、学术化的艰难历程。 1929年春,杨永清决定“自本年度起,东吴正式文凭,概用中文”。接着在原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为社会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中文校训。4月校政部通过决议说:“议决接受杨校长奉献本校之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中文校训为孙中山先生1923年写给蒋介石的对联。此后,校长杨永清用端庄的楷书书写了的中文校训并被镌刻在校门门柱之上。1935年杨永清创作东吴大学的中文校歌,歌词共四段,第一段是:“天开图画,地秀山湖,佳胜蔚东吴。人杰地灵,云兴霞起,黉序创宏图。中西文艺,并蓄兼输,国运待昭苏。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这些举措表明杨永清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逐步改造这西方文化浓厚的教会大学。

    杨永清长校的东吴大学,于1929年8月向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注册立案,成为中国的一所私立大学。1929年东吴大学共有文、理及法三学院,十二个学系。1930年学生人数达755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此后校长延聘著名教授充实师资,增添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兴建校舍,扩充场馆,建造了男女生宿舍、体育馆、游泳池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杨永清带领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及附中师生内迁,分别在浙江湖州和南浔继续上课。不久,战火威胁杭嘉湖一带,东吴被迫解散,―部分师生转移到皖南黟县,―部分往长沙,杨永清和―部分师生则折回上海。其时,东吴大学法学院已从虹口昆山路迁至租界内慕尔堂补课。杨永清等到上海后,电召在长沙和在黟县两地师生回上海。在1938年春,东吴大学的文、理、法三院及附中分别在慕尔堂和慈淑大楼复课。

    1941年2月,杨永清奉校董会之命,赴美向监理公会述职。是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杨永清滞留美国,除了为教会工作之外,还在几所大学讲课,并主持中国新闻处的宣传工作,奔走美国各地,宣传我国抗战的艰苦形势,争取援助。1947年2月,杨永清回国。东吴大学师生在上海集会欢迎离校多年的校长。杨永清在会上说:“永清身在外洋,心在祖国。永清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怀的事——祖国、母校东吴和青年”。当时,东吴大学的校舍和设备遭到严重破坏,杨校长往来于苏沪宁之间,与有关方面联络重建东吴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和江南大学数理系、苏南文教学院合并,筹建江苏师范学院。此后,杨永清调往上海,任上海教育局高等教育司顾问。到上海后患心脏病,休一个月病假后感到难以恢复工作,遂申请退休,并获批准。1956年3月,杨永清因高血压和心脏病去世,终年65岁。

    以人性品格的纯善,宗教信仰的坚定,本职工作上的尽责,公益服务时的热忱,面对复杂局面的睿智,身处危难环境的稳健,杨永清先生称得上是一位榜样人物了。

    (原载《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十八辑)